APP下载

省级党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以《南方日报》实践为例

2015-05-17王更辉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方日报华工

□ 文/王更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此后的多个重要场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都提出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政外交亮点频现,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这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素材。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拿出看家本领,以受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好。

一、持之以恒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日报》始终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省委机关报的职责所在。为了做好“积极新闻”,把更多的正能量奉献给读者,报社鼓励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转改”,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2014年一年,《南方日报》的版面上每月都有几个甚至几组具有建设性或者是积极向上的故事。

“走转改”活动和“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是《南方日报》这几年的重头戏。2012年3月,记者在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驻村8天,与从马来西亚回国并扎根广东山村、义教已逾10载的68岁老人廖乐年及其学生同吃、同住、同上课,挖掘到大量生动的故事,并于当年4月5日在《南方日报》头版推出人物通讯,之后又连续推出7篇驻村日记、3篇头版评论和多篇追踪报道,引发了国内外持续关注。国内八大央媒循着《南方日报》的报道到梅州追访廖乐年的足迹;全球数十家华文媒体纷纷转载其感人事迹,其中马来西亚第一大报《星洲日报》的官网——星洲网还决定将廖老师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向海外读者传播。更难得的是,很多人拿着报纸找到了廖老师所在的梅州大埔长教村,成为翠轩公祠的志愿者。

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首个子系列“老兵新传”的开篇报道中,记者同样通过体验式采访,与82岁老人李连庆同吃同住,了解这位老人一生的传奇经历。李连庆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后来又当了叶剑英元帅10年的卫士长。6年前,离休多年的他放弃在北京的舒适生活,毅然回到广东老家。在一举改变老家“脏乱差”的面貌后,又来到小河对面的云浮山区创办畜牧公司。从参军进城到反哺家乡,李连庆的经历,既充满故事性,又富含正能量。2014年12月,《南方日报》先后推出4篇系列报道和一篇评论。随后,李连庆入选第二届“感动广东”十大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不易,持之以恒讲好故事更难。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活鱼难捉、通稿易写。上述案例无不是经过长期蹲点得出的成果,若以功利的“性价比”来看,未免有些“不划算”。但是在这样饱含中国故事“富矿”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唯有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持续讲好中国故事,写出令人感动的作品。

二、关键节点大讲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时机很重要。在关键时刻精彩讲述中国故事,往往事半功倍。

2014年是美国首条跨州铁路通车145周年。1864年起,超过1.2万中国劳工远赴美国修建跨州铁路中的中央太平洋路段。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当时的四邑一带,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如道钉般踏实而卑微,却为美国及中国侨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尤其是受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铁路华工的事迹受到忽视,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2014年4月到5月,在华工参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150年之际,《南方日报》采访组沿着当年有关铁路建设的线路行走,从江门侨乡到美国,以再寻“沉默的道钉”的真实事迹,还原铁路华工的奋斗史。

由于身份卑微并受到歧视,许多华工对筑路一事三缄其口,以至于后人无从得知这段历史。但记者通过不懈努力,在行走过程中还是寻访到一些后人,听他们讲述先辈的故事。“你不是说去杂货店买东西吗,怎么一走就是70年?!”华工后人向记者讲述祖父母漫长的等待与重见时的感动,就是其中一个动人的故事。记者还发现了一些努力挖掘这段历史的民间有识之士,如花五年时间写出华工书籍的华工后裔、考证37座华工荒冢并誓守终生的美国“中国迷”等。

在报道中,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将被掩盖的真相和封存已久的记忆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沉默的道钉”的故事,一方面弘扬了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另一方面也让中国人、美国人都了解这段历史,让中美两国之间增加亲近感。在华工参建铁路150周年之际,“铁路华工”的英文字样终于出现在美国劳工部的荣誉堂中,让此时推出的报道更显意义非凡。这组报道也因此受到中宣部的阅评表扬。

同样,因应关键节点讲述的中国故事,还有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的“睦邻策·中国梦——走读周边外交”系列报道。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了向周边国家更好地阐释“中国梦”,《南方日报》派出4路记者,沿着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的主要路线,走读俄罗斯、印度、泰国、韩国,触摸友邻真实温度,了解“他视角”下的中国,以及海外华侨华人“我视角”下的异国他乡。通过两种视角的交融,探寻新时期“睦邻、安邻、富邻”之路。

“睦邻策”以小见大,以个人际遇折射家国情怀,报道中既有事业有成、反哺中国的华商,也有致力于两国友好的侨领;既有致力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教师,也有努力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促进睦邻友好的前提下,系列报道同样正视两国经贸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意见,力求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既使报道更加真实可信,又能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以“1+X”方式同讲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整合资源、强力出击。南方报业在重大策划中实行“1+X”报道机制,以《南方日报》为“1”,以南方杂志、南方网、《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集团旗下媒体为“X”,在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各类媒体的不同特色,从多个侧面,以多种风格开展全方位报道。旨在通过一次内容采集、多渠道发布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策划中,“1+X”报道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20周年。20年来,广东前后七批援藏干部奔赴林芝,从单一的干部援藏,逐渐到产业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全社会援藏相结合,形成了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促进林芝当地经济“造血”能力的产业和智力援助为两翼的新格局。2010年以来,广东援藏五年规划资金占全国援藏资金总量的14.74%,居全国首位。讲好援藏的“中国故事”,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014年6月,南方报业“1+X”联合采访团赴西藏,联合《西藏日报》,实地采访了广东援藏的做法、成效,听受援地群众和七批援藏干部讲述高原雪域上的廿载粤藏情,并于8月推出广东援藏系列报道。

ERCP术虽然对胆系与胰腺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术后却易于产生多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ERCP术患者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对确保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ERCP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我院收治的100例ERCP术患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采访团由《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网等媒体的记者组成,并按照不同媒体的特性展开报道。如《南方日报》从易贡茶场、旅游援藏、民生援藏、产业援藏、交通援藏、智力援藏等方面,讲述了广东援藏20年过程中的故事;又以获得“全国援藏先进个人”称号的3名广东干部的故事,将援藏工作中的细节更加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专访,同样是南方报业“1+X”机制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经典战役。2013年,关于李嘉诚从中国内地及香港“撤资”的传言四起。当年11月,李嘉诚接受了南方报业旗下媒体专访,包括《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作为一名传奇人物,李嘉诚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励志的“中国故事”;而他在如此敏感的时机接受南方报业采访,更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机会。除了回应“撤资”传闻之外,李嘉诚还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人生家庭、慈善事业等。面对这样的一座新闻“富矿”,南方报业“1+X”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不同平台将故事讲好、讲透、讲精彩。报道刊发后,引起内地、香港甚至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维护香港市场稳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作用,这也是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之义。

2014年,《南方日报》共刊发“1+X”报道31组,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着中国故事展开,而且这些故事各擅其长、引人入胜。

《中国记者》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消费》合办“新常态下的全媒体经济报道探索”征文启事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向标,也为做好相关报道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要求。

为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总结、提炼自己的相关采写实践,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探讨,《中国记者》特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消费》周刊合办“新常态下的全媒体经济报道探索”新闻论文征文。

《今日消费》周报创刊于2004年3月15日,是中原地区首家全彩印刷的生活服务类精品周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报纸定位“生活消费服务”,是成为中原地区特别是郑州地区高知识、高收入、高品位“三高”人群的生活指南。

征文要求:结合个人编采和所在媒体的具体新闻实践,谈认识、思考、得失、经验等。梳理规则,探讨规律,着眼于“新”,即:您最近、最新的采写实践与思考。忌空洞无物。每文3000字左右,择优刊发。

征文时间: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

征文请发:zgjz@vip.sina.com

四、报网融合都讲中国故事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受到持续的冲击,除了时效性、互动性等,内容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倒逼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借以吸引受众?利用与南方网深度融合之机,《南方日报》就报网融合、线上线下讲好中国故事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看病难、看病贵”长期存在,加上一些医院的逐利行为,导致医患关系被刷上一层“不信任”的底色。如果医患沟通不足,或者疗效不好,患者的情绪容易“一点就着”,导致冲突。为此,《南方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医·治”,记者在医院ICU、医调委等地蹲点采访,通过一个个“身边好医生”的故事,推出把脉医患纠纷、治理“医闹”中山经验、探讨医调委功能等报道,求解医患关系。南方网同步推出专题“探析中国式医疗关系‘雾霾’”。专题并非简单地把报纸上的报道“移植”到网上,而是通过探因、回顾、解读、延伸阅读等形式,对报纸上的内容进行二度拆解加工。特别是延伸阅读部分,对报纸上未能承载的国内外处理医患纠纷关系进行延展,使专题内容更为立体可读。

事实上,类似的报网同步操作在《南方日报》的多个“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报道中已是“标配”。在“走读周边外交”“廿载粤藏情”等报道中,《南方日报》均在报道推出之前就协调报网同步报道的方案,从网络传播的角度策划,使报道来源于报纸、又有别于报纸。报纸上的一篇稿件,在网络呈现上可能是若干个小板块,从而起到分割处理、方便用户阅读的作用。特别是类似“走读周边外交”等涉外报道,通过网络传播,使报道有效地到达海外用户的手中,真正起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

除了网站的传播,《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报道中发力。2014年12月10日,中山大学教授富明慧的导盲犬万福走失。富明慧不幸后天失明,17年前,凭着微弱的视力,他走上中山大学的讲台,曾发明盲人手机输入法,还先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教授、全国自强模范。两年前,作为广东首条导盲犬,万福来到富明慧身边,给他带来安全和欢乐。万福走失的消息传出后,网上掀起了一波寻犬的爱心接力。《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及时介入,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万福与教授的深厚情缘等进行了全面的报道,点击率超过5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搜寻的进行。此时,由于时间差的缘故,报纸上尚未出现相关的报道。经过30余小时的搜寻,万福终于回到主人身边,《南方日报》及其官方微信也进行了及时跟进报道。这场爱心接力,受到了受众的普遍赞赏。《南方日报》通过微信与报纸联动发力,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015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南方日报》的官方微信在全城首家发出“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当选省政协主席”的消息,短短两小时内点击率破万。之所以如此受关注,一是《南方日报》利用核心资源第一时间推出,二是该微信在确保稳妥的前提下,尝试提炼出“学者型官员”与“擅拉小提琴”的吸引点拟作标题,同时选取了王荣原汁原味、最具代表性的8个“金句”,形成微信的主干。如此一来,既规避了其中的风险,又保持了微信内容的趣味性。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省部级官员人事变动“简讯+简历”的模式,更加突出“讲故事”的意味,读者的接受度自然更高。

猜你喜欢

南方日报华工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南方日报》新闻评论的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Tracks Across TIME
顺应新趋势 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
《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