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日报集团:以“三评”探索版面创新

2015-05-17王丽清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 文/王丽清

提要:为切实改进报道作风,湖北省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从2014年9月起相继开展“三评版面”(自评、点评、互评)活动,先后9次组织“三评”,进一步激发了编辑的责任意识、策划意识、把关意识和精品意识,促使编辑遵循新闻规律,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精心策划、精心改稿、精心编排,发挥编辑在采编链条中的引领、策划、把关作用,版面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三峡日报传媒集团 三评版面 版面质量

报纸版面是新闻作品的最终呈现。优质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谱”,是吸引读者的“磁石”,是叩开市场的“敲门砖”。 一张报纸特别是党报,能不能受到读者肯定、得到市场认可,编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三峡日报》《三峡商报》把开展“三评版面”活动作为切实改进报道作风、全面提升报纸水平的“质量工程”来抓。

制度规范:“三评”活动有的放矢

经过认真筹备策划,《三峡日报》《三峡商报》在2014年8月26日分别出台《三峡日报编辑部关于开展“三评版面”活动意见》《三峡商报编辑部开展报纸“三评版面”活动方案》,用制度规范“三评版面”活动。《三峡日报》规定,“三评”范围为编辑的所有版面,参评版面由编辑部随机选定。报纸版面参评标准要求:一是舆论导向要有力。每版要有骨干作品、特色作品或标志性项目。整体要有较好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二是总体布局要合理。对稿件分量判断准确,版面编排层次分明,主次得当,图文并茂,便于“悦”读。三是作品体裁要丰富。版面要善于展现多种体裁,丰富版面,形成视觉冲击力。《三峡商报》规定的“三评”内容为标题制作、新闻写作、版面版式。

《三峡日报》版面主编或责任编辑在“自评”中做到“七讲”:讲当天对国际国内大事的判断选取和稿件来源及版面布局的构思,讲版面编排的得失,讲自己策划和组织稿件的过程,讲对重点稿件修改的体会,讲制作标题的心得,讲配发言论的动因,讲对编辑部和记者的建议。编辑记者在互评环节做到“三讲”:讲所评编辑的版面优劣,讲对编辑修改自己某篇稿件和处理是否得当的看法,讲对编辑部和编辑的建议。领导或专家的主评侧重“两讲”:讲对所评版面的总体印象、优劣及原因分析;讲如何改进不足之处、提升版面质量的应对之策。每次“三评”之后,由全体参会者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所评版面进行打分,平均85分以上为优良,60分以上为合格。每季度对得分前两名者给予奖励,对末位给予处罚。《三峡商报》则把重点放在与同日同城报纸的版面版式、标题制作和报道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照比较上,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一是当事编辑或记者对自己制作的标题进行讲解,包括对标题立意、制作确立和成败得失情况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编采人员开展自由讲评;值班总编等进行点评。二是抽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稿件针对其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技巧的使用和稿件写作的成败情况进行“三评”。三是随机抽取一个或几个版面,由责任编辑对自己所编版面进行讲解,编采人员对这些版面进行讨论,最后由分管总编进行点评。

探索创新:充满求真务实氛围

在两报组织的9次“三评”活动中(其中,《三峡日报》6次、《三峡商报》3次),编辑记者共有550多人次参加、150多人次发言,大家各抒己见,充满了民主、求真、务实的研讨氛围。

自评少了“王婆卖瓜”。在“三评”活动中,版面编辑不再“王婆卖瓜”,而是讲组织策划,讲编辑过程;说版面不足,谈编排失误。《三峡日报》在对2014年11月6日“休闲娱乐”版进行“三评”时,责任编辑陈程自揭该版的三点不足:缺少策划,没有本地娱乐稿件;稿子内容精编不够,缺少与读者的互动;标题制作不精,还有待提高。“都市网事”版主编阮仲谋在自评时,主动查找版面存在的问题:“微帮办”专栏稿写法过于简单,行文生硬,缺少互动和温度;个别稿件偏长;《红月爬上宁静夜空》没有配发相关图片。《三峡商报》副刊生活版主编佟茜洁自我揭短:编排的专刊与同城报纸相比,暴露三个短板:组合多了一点零乱,标题少了一点温度,编排差了一点火候。

互评显得“辣味十足”。编辑记者在互评环节,既讲优点,又说缺陷;既剖析原因,又提出建议;少了“一团和气”,现场“辣味十足”,研讨氛围活跃。《三峡日报》一版主编翟雪莲在点评9月30日二版时说,版面缺乏精品稿件支撑,比较琐碎,缺乏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的新闻。编辑工作局限“就汤下面,来料加工”,缺乏编辑主导性策划。部分稿件还可以删减,转文可以加标题做得更醒目。编委田云兵认为,要改变“二版是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必须要有所创新,局部求变。《三峡商报》在对10月8日的专刊互评中,对照当天同城报纸的版面版式、标题制作和报道内容进行集中点评,大家认为《三峡商报》封面版编排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内容和表现形式呆板。

点评侧重应对之策。《三峡日报》在对9月7日一版“三评”时,集团总编辑范长敏以《拓展“黄金地段”升值空间》为题率先作了主评。要求编辑要做好三种角色:一要善做“教练”。编辑要有“教练”的高超技术,对记者的稿件,要通读、要吃透。改不改怎么改、差什么补什么、怎样尊重记者的作品风格等等,都要再三思量。修改后的作品,标题要更生动、文字要更精彩、结构要更灵巧、内容要更丰富。记者没有了解,没有想到,没有采写,没有写好的东西,编辑要主动帮助记者“补缺”。只有弥补缺陷,才能消除遗憾。二要乐当“红娘”。编辑要有“红娘”的意识和本事,敢于“联想”,敢于“联系”,敢于“联动”,把看似并不相关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元素“粘连”起来,就有可能产生“联姻效应”。三要做好“厨师”。编辑要有厨师的本领和心思,要用“精确制导”的理念,用“私人订制”的办法,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口味。

边评边改:提升质量效果显现

编辑职责更加明确。《三峡商报》综合新闻部时事编辑赵国强通过“三评”活动,主动转变编辑思想、编排方式、阅读效果,重视稿件的可读性、民生性、关注度,注重充分运用了二维码,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极力追求阅读范围的最大化。他编辑的“商报视点”《记者揭秘巡视工作细节——意见箱附近有摄像头须拆除》《1.7万亿彩票资金去哪儿了?》等稿件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佳作。

版面统筹能力提升。根据“三评”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三峡日报》编辑部决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加大报纸版面和内容的改进力度,全面提升报纸质量。一是着力“四个加强”:加强深度报道,加强典型报道,加强民生报道,加强新闻评论。二是优化报纸版面:改造两个版面,将“法制时空”改成“法治宜昌”,将“城际视窗”改成“三峡城市”;新上“开心农场”“市民说吧”两个版面;取消“宜昌古镇”“文体休闲”“体育在线”三个版面,将其内容归并到相应版面。三是精心创办特刊:抓住重大节点,精心策划、创办系列“特刊”,全力服务大局,实现“两个效益”。《三峡商报》编辑部广泛采纳“三评版面”的建议,提出在2015年版面统筹中做到四坚持三强化: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坚持活动办报,坚持策划制胜,坚持优质资源板块内容;强化主流报道,强化深度报道,强化典型报道。并从2014年11月3日起,率先在集团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实施二维码技术。

精品意识得到强化。集团总编辑范长敏在点评《三峡日报》2014年9月7日一版时指出,消息《“天使女儿”送爱“回家”》主题非常好,但不足的是,稿件挖掘不深。他特别强调,编辑、主编(包括总编辑)在众多来稿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然后通过反复思考,精心策划,推出重大报道。点评会一结束,编委李玉林等专题研究如何深入挖掘“天使女儿”帖君利的典型事迹。经过精心策划、重新采访挖掘,推出《陕西来的“天使儿女”》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省记协主席文成国作出批示,新华社、《湖北日报》、《华商报》等相继转发、跟进报道。

策划意识明显增强。2014年11月17日,《三峡日报》经过反复策划推出的“韩道友出资5万为邻居美化家园”系列报道,被全国百家媒体转载和跟进,央广《中国之声》将其评为“最美新闻人”。其官方微博发起互动话题“中国好邻居”,13天时间阅读量达416.7万次。专家认为,《三峡日报》对“好邻居”韩道友的报道,不惜版面、不留空档,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充分展示、重点推出,传递了正能量,让社会充满了温暖和爱,这是主流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充分诠释了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之有为和担当,同时显示了采编团队良好的策划意识。这一策划号准了时代脉搏,顺应了百姓关注,故成就了报道的品质和影响力。7名路人在宜昌街头挺身而出抓劫匪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三峡商报》持续关注并报道这一英雄群体,从10月31日至11月20日的事发介入、寻找勇士、找到英雄、对话英雄,以及聚焦英雄城等,策划推出了王绍新、覃德高、刘丰、周启鑫、张德珍、王硕、周一川7名“平民英雄”见义勇为系列报道,传递了正能量,为文明宜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