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郑州日报》“中原之子”栏目看名人写作技巧

2015-05-17王文霞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原名人

□ 文/王文霞

写好人物难,写好名人更难。

作为新闻写作中的重头戏之一,人物写作衡量着一名记者的笔下功夫,写好人物既是记者的规定动作,更是加分动作。名人的写作都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写出名人的别样风采?

为人物打上鲜明“标签”

《郑州日报》“中原之子”先后采访报道了40位中原名人,他们或文学大家,或科学英杰,或艺坛巨擘、或文体明星,或时代名人、或商界精英……这其中有中医泰斗李振华、著名作家二月河、中国射击史上首个世界冠军巫兰英、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等等,涵盖社会各个领域。

写名人难,一难是采访难,难约,而且采访时间短;另一难是他们曝光率太高,读者对他们很熟悉、很了解,想写出一个不一样的“他”,太难;再一难就是容易“高大上”,神化名人、仰视名人。

“中原之子”中的人物,力争突出人物的“主打色”,即人物最光彩、最成功的角色定位,这些从文章的标题上就能反映出来,简洁直白、实实在在,让读者一眼就知道写的是什么人物。如《中国民办高校的擎旗人》,写的是黄河科技学院的创始人胡大白;《河南“台商王”》,写的就是中原商界风云人物王任生;《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写的就是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和速冻棕子的发明者陈泽民;《飞天神女 郑州骄傲》,写的就是我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刘洋;《“红枣司令”》,写的就是全国枣业第一股的掌门人石聚彬;《曲剧大家“活寇准”》,写的就是曲剧泰斗马骐……

准确把握人物的高度和厚度,围绕人物的准确定位,突出人物特色是对记者写作要求的“总纲”。

这也是最折磨人的地方。笔者先后参与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曾经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总裁、理事长李经谋,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等的采访写作,如何提炼出人物准确的定位最费心力,几经修改、推敲、斟酌,最后才确定:快检领域的王者——张改平;中国期货创始人——李经谋,中国银行业创新领航人——董文标。纲举目张,正是基于对人物的准确定位,使文章的写作主题鲜明,有的放失。

准确的人物定位,基于采访的成功。对名人采访的一大局限在于时间有限,短则几个小时,长不过半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问,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说过,她访问邓小平之前,看了好几公斤重的材料。这也是她成功的秘诀之一。笔者在采访董文标之前仅是收集材料、学习相关金融知识,就花了近半年时间,对人物及人物所在领域的熟悉,拉近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采访对象的兴趣,本来约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最后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用心磨出人物亮点

抓取到名人最准确的定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何真正让名人在读者面前鲜活起来,这就要求记者做高超的“钻石切磨师”,这些名人就像一颗颗钻石原石,完美的“切工”才能让人物现出“火彩”。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杜涌涛曾说过:写人物就是写个性。人物写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记者是否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性、唯一性。高水平的记者能把“老”名人写得活灵活现,有些则写得千人一面,坎坷、奋起、成功,三段论式的写作模式,成为人物写作的“梦魇”。

“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关于哈姆雷特的形象”。要写好名人,笔者认为要制定一个人物坐标:社会中的“他”,人物自己眼中的“他”,家庭成员眼中的“他”,同事朋友眼中的“他”,记者眼中的“他”,多角度,多维度的采访、观察,才能找人物最具火彩的一面。

如《快检领域的“王者”》一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社会角色定位是中国预防兽医学领军人物,他评价自己是个好人,周围人眼中的他是个工作狂,如此汇集、碰撞、组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笔者以“四论”为统领,即论担当、论爱国、论为师、论名利,使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有追求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多维世界构筑“教育帝国”》一文中,作者用远与近、弱与强、老与潮、奢与俭、严与爱等看似矛盾对立的词汇,表现王广亚九十多年的人生追求,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强烈震撼,把一位耄耋老人一生痴心教育的历程写活了。

让人物现出火彩,需要用细节来打磨。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人物时,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留心、用心、细心,把最动人的细节挖掘出来,人物写作就成功了。

▲ 2013年3月9日, 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河南籍作家凌解放(二月河)在谈论我们国家的精神食粮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刘建生/摄)

笔者在写李经谋时,一直纠结着开篇如何引出人物,冥思苦想许久,最终从他收藏的一面西汉透光镜入手,光打在铜镜上,刻在镜背面的花纹却投影在墙上,但镜面却不见,从这一细节入手,既提示出磨砺成就美丽,精彩背后是付出,也引出人物的一大爱好——铜镜收藏,可谓一箭双雕。

让人物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中原之子”是中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们身上应闪现着中华民族最可贵的品格和美丽的人性之光,唱响中原好声音,传递时代正能量,从他们身上感悟人生、启迪智慧,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也是名人写作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中原之子”属于典型报道范畴,如何写出吸引人、鼓舞人、影响人的典型报道,也是党报在现今媒体激烈竞争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传播和弘扬时代主流声音,是党报影响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通过展现名人的成功之路、奋斗之路,让读者想看、爱看,让主旋律深入人心,从而不断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笔者至今仍被采写过的人物身上散发的正能量而感染、感动。

张改平不为他人看“钱罐”的名利观,他通过讲述晏婴拒千金的故事来体现这一观点:“齐景公要给晏婴房子、钱、好吃的,晏婴说房子不漏能住,有饭吃不错啊,要那么多钱干吗,钱多了还得用罐子存起来,怕丢还得常看着,可这些钱我一辈子也用不着,死了还是别人的。再傻我也不能干一生为别人看钱罐的事啊!”“我是科学家,国家和民族更需要我在科研上做贡献,我为什么要去抢那个人人争抢、还不一定抢到手的‘担子’呢。”宽广的胸怀和淡泊的境界令人敬仰。

董文标谈及自己成功的秘籍时说,“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为什么能当行长,那是我投入多。我早上7点上班,而你是9点。”“每天比别人早来2个小时,晚走2个小时,一天就是4个小时,10年能多出14600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看很多东西,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我从农村出来,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凡事我讲究投入,并且是持续投入。”这对那些只想走捷径的人是一个最好的清醒剂。

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很真实,很直白,没有高大上,没有口号,它是人物从心底发出的声音,笔者有时只是简单的现场再现,非常原生态,但正是这样,才鼓舞人、感染人、打动人。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党报要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凝聚正能量,一个个鲜活的名人形象是最好的载体,他们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书写下榜样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中原名人
沁园春·赞中原
名人摔跤后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这些名人死的很“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