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地产报道12年
——从相关报道看记者的专业化生存

2015-05-17汪晓霞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楼盘开发商党报

□ 文/汪晓霞

社会转型期,很多行业和领域都面临利益与矛盾的碰撞,记者只有以专业度坚守,才能在当下喧闹的舆论生态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以理性的声音正确引导舆论,并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2003年至今,我从事房地产报道已有12年。深感房地产新闻有很高的专业度要求,这个“专业”,不仅是要求记者要有很好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报道要说“行话”,而且要求记者具备客观、公正、求真务实的专业职业素养。

24小时开启新闻“雷达”,以独家视角采写新闻

市场报道,长期以来是都市报长项,并非党报主流。且与跑政府机关不同的是,房地产市场信息,鲜见新闻发布。作为党报中的“散养型记者”,我常常要自己“寻食”。这些年,凭借不断努力,房地产报道渐渐成了《新华日报》新闻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影响力日渐显著,不仅各大网站转载率较高,且因为时常有“独家新闻”而被同一集团的都市报直接从大样中转载刊发。

独家视角的内容,缘自不停歇的脚步。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是采写房地产新闻的第一步。跑盘,是房地产记者的基本功课,只有摸清楼盘的基本状况,才能不断积累条口人脉与新闻素材,笔下方能见人见事见物。深入一线,自然也能捕捉到第一手素材和不为人知的“内幕”。

2009年10月,南京房地产市场格外火热,在跑盘中,我了解到河西一家楼盘在开盘前两天便通知购房人去排队拿房号。销售人员还特意提供电话,说是可以找人帮忙排队。这家楼盘的房子真那么紧俏?我向营销经理询问时,得到的答复是拿出销售的房子就百来套,关系户多,几乎无房可售。既然如此,何必怂恿购房人提前两天排队?我决定对个中真假展开调查。在拨打销售人员提供的电话后,我发现对方竟是“职业排队人”,不仅可帮忙排队购房,还可以帮忙医院排队挂号。不过在探询其与开发商的关系时,对方却把电话挂断,这家楼盘的销售像个“迷魂阵”,让我求真的欲望更强烈。

排号当天,我佯装购房人来到售楼处,只见已有20多人排队,有的搬来小凳,有的拿来躺椅,更有人带来棉衣,都是准备熬夜的。这其中既有收到短信后心急的购房人,也有代人排队者,而帮忙排队的价钱也从80元涨到了400元。开盘当天,我再次来现场,销控表上显示,其实还有大量房源待售,显然,开发商导演这一出,只不过是为了“造势”,以此催逼购房人下单。排队购房也的确引发“羊群效应”,一些路过市民竟也加入“抢”房。在掌握翔实素材后,我写成通讯《哄抬房价,把戏还要玩多久》。

这篇独家新闻刊发后,经网站大量转载,引起较大关注度。随后同城媒体跟进报道,多家媒体据此写出评论,痛斥哄抬房价、制造恐慌的不良现象。随后,南京市政府就整治房产市场规定:严禁开发商有房不卖,严禁任何人倒卖房号。

近两三年,随着QQ、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借助新媒体展开商业营销的行为也更加普遍。跑盘同时,我也密切监控房地产网络信息,时常也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展开追踪。

2014年8月,南京城东一家楼盘的业主QQ群里便出现一条信息:“周日上午需要50人,周日下午需要50人,班车接送,去售楼处当托,假装看房,穿着打扮整齐得体,去售楼处有吃、有喝、有玩……连吃带喝共1个小时,30元日结现金。”没过两天,微信朋友圈上又有人爆料,称接到河西一家楼盘的电话邀约,让其周末开价值30万元以上的好车,“再穿好点”,充当“房托”,不但有吃有喝而且每次半天时间给200元报酬。房地产市场低迷,这两个信息综合起来考量,可以推测出开发商卖房心急了,不惜赤裸裸招聘“房托”营造热销假象以吸引真正的买房人。为厘清真相,我假扮报名者拨打上述QQ群和微信上的报名电话,证实了信息,并采写新闻以正视听。

这些年,每每听到楼盘销售“逆市飘红”或连夜排队“半夜鸡叫”的消息,我的头脑中都会先打个问号,都会产生探寻真相的冲动,仿佛成了一种职业习惯,而带着问号找真相,不仅让党报房地产新闻更具公信力,也常能产生独家新闻。

新闻不分白昼,房地产市场变化万端,政策频出,好记者必须24小时开启新闻雷达,才能敏锐地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

□ 左图为作者(右)采访万科地产总裁郁亮。□ 右图为南京楼市“抢房”现场。

这些年来,房地产调控频繁,调控政策的出台基本都在晚上,且从不通告媒体,只在相关网站上挂出,这多少让人有些无奈。但既然吃的这口饭,就得学会习惯。由于平时注意积累人脉与业界信息,一旦有政策发布,我都能及时结合市场现状并联系主管部门和业界权威进行解读,相对而言,在同城媒体中,《新华日报》的重大政策解读较客观、理性,也较有厚度。

借此我也养成了“刷屏”的本领。2014年《新华日报》头版刊登的《江苏公租房廉租房正式并轨》、2015年1月头版刊登的《南京告别经适房 共有产权房登场》等新闻,都是我头一天不断“刷屏”的收获,分别从江苏省住建厅和南京市住建委的官网上获得,经进一步采访后,都成了独家新闻。

积累报道领域专业度,掌握采访主动权

知道南京有多少房地产记者吗?早在2006年时,业内就做过一个统计:100多个。这些年,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南京城内的各家报纸、电视、电台等均将房地产报道视为重要报道领域,尤其是各类房地产专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是满足人们对于房地产信息需求,亦是争夺房地产广告之需,这也使房地产报道队伍愈加浩浩荡荡,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

客观上,风起云涌的房地产新闻竞争,让专业度比拼也更趋激烈。众所周知,房地产报道专业度极强,竞争使得大家不仅要抢抓新闻的“第一落点”,更要有专业的采写能力,否则,就会逐渐丧失在这个行业的发言权。

房地产行业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大背景,为更好地从事房地产报道,我格外关注宏观经济的一举一动,注意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多向专家学习和请教经济问题。容积率、得房率、高周转、负债率、毛地、生地、炒地皮、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等等,这些词曾经都让我感到陌生与费解,甚至就连户型图,我也看得吃劲。经过日积月累与市场的“亲密接触”,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加之平时经常向业内人士和同行请教,渐渐也成了半个专家。

专业度积累,对我的采写促进很大,采访时提问功力不断增强,与权威专家对话也不怵了。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应邀参加报社的一次经济高峰论坛,我作为“中国江苏网”特邀主持人主持了对他的网络访谈,事前,我把李教授相关房地产的言论搜索出来,并结合房地产市场现状,整理出多个访谈的问题。我与他谈房地产调控政策、谈影响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相谈甚欢。访谈结束后,李教授由衷地表扬我:你很专业!这句话给了我莫大激励。

专业度的具备,也让我能巧妙采访并不卑不亢。我曾经采访过房地产几位大佬,这些名人骨子里多少有些“盛气凌人”,一般不肯轻易接受采访。其中有一位,采访时擅长以诘问句驳回记者提问。第一次采访他时,就有这样的遭遇,问一句“堵回”一句,采访无疾而终。这其实也是因为自己专业度还不高造成的,与“名人”还对不上话。

2009年11月底,在常州金坛的一次业内活动再遇任志强,中午大家吃饭时,我把他约到了自己这一桌,为避免一上来谈房地产话题引发反感,我“欲擒故纵”,先教他如何吃螃蟹,他随即也开起了上海人吃螃蟹太精细的玩笑,气氛很快轻松起来,此时我趁机与他探讨起房地产市场的话题,他倒不反感,我们从地王、房地产市场“国进民退”聊到开发商捂盘卖高价、抢房等等,十分投机,“任大炮”骨子里虽傲气,但对话的犀利中更透着真实率性。根据这场饭桌上的对话,我当天写成通讯《任志强金坛话楼市:“我不干捂盘的傻事”》并于次日刊发。

现在,身边人买房常常征询我的意见,不少媒体也会把我当作专家进行采访或邀请作为访谈节目嘉宾。我想,这都是专业度的价值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新媒体方兴未艾,尤其是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相当大,他们对于房地产报道使大力“排兵布阵”,抓第一落点的本领很强。在更趋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我理解的“专业度”又多了一条内容,那就是传统媒体记者要善于借助新媒体传播工具与其他媒体展开第一落点的比拼,先通过本报的微博、微信、网站平台将新闻简单地新鲜呈现,继而“长袖善舞”,争取次日见报的内容更胜一筹,能“高看一眼、深挖一锹”。

行走“利益江湖”,须坚守良心与职业操守

多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个信息极不对称的市场,开发商握有强势话语权。而在一些媒体,房地产广告收益已占据40%以上甚至更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充当开发商及其高房价的吹鼓手,或者利用平台资源制造所谓负面以达到开发商投放广告的目的。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在利益下,成为开发商的“代言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利益纠葛的“江湖”,记者的良心与职业操守时时面临考验。扪心自问,多年来我坚守了做人与职业的底线,所采写的报道大多体现了党报的民生视角,也因此才赢得了各方的认可。

我是党报记者,这无形中也给了我自律的力量;并提醒我,在房地产报道中,不能像某些都市报及网站那样,过多地考量所谓广告投放与回报,把新闻作为为金钱服务的工具。公正、客观、深度与高度,才是党报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秉持真实的立场,其实也让我时常遭受来自外界的压力。2009年6月,南京河西一家楼盘一期的购房人发现开发商当初违反“一房一价”政策违规卖房的事实。业委会经过调查,同期近300套房子没有按核实的价格卖房,房价的上浮幅度远超5%,少的一套多卖几万元,多的则高达50多万元,整体多卖了6000万元!业委会主任向党报反映情况,表示多次找到开发商解决问题并向主管部门投诉,但均无果。我内心也觉得棘手,该楼盘是省内著名上市企业开发,拥有较高社会声望和社会人脉关系,其下属房企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与我熟识,报道就意味着“撕破脸皮”,事实上,业主在找到我之前,已找过其他多家媒体,但因为采访难度大,没有一家媒体愿意报道。

在权衡业主期待与人情世故后,我决定担起新闻责任,“剥”开这起多收几千万的典型新闻事件。为防止开发商阻碍,我让实习生冒充业主“潜”入业主与开发商的对话现场,自己则外围采访物价部门、律师等,经过全面采访,题为《南京一楼盘超核定基准价多收六千万元》的消息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稿子一石击水,网络广泛转载,同城媒体见党报发声,也开始跟踪报道,给开发商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很快把多收的房款退给了业主。

2013年1月,南京集庆门附近一家曾在地铁施工时遭遇沉降的楼盘,经一装修公司收购后,改头换面包装成新房再次上市,这家楼盘不仅鼓吹自己区位好还自言其质量过关,并打出了2.3万元/平方米的高价。我以购房人身份暗访,了解到该楼盘无法提供权威房屋质量证明,而楼盘在沉降后所产生的台阶歪斜、瓷砖破碎等现象依然可见,在此情况下,我写出《河西楼修修又卖了 问题楼盘带着裂痕标价两万三》的消息。这在同城媒体中是第一个敢于“揭黑”的,稿子见报,其他媒体均跟进报道,却引发那家装修公司对我的极大不满,他们找人带话公关,让我不要再对此事跟踪报道。但我顶住了压力。事实证明,我的采访能站得住脚,2014年底,南京市住建委发出一份通告,称这家楼盘对外打出所谓质量经过房管部门鉴定的广告,而这样的说法毫无根据。显然,其楼盘质量能否经得起检验,还得打个问号。这份通告南京市住建委发给了同城所有媒体,但次日见报的也只有《新华日报》。这很快又遭来“绵里藏针”的劝告。“做贼心虚”的他们还到处找关系将网上转载的内容删除。

2013年,我还对南京一家品牌楼盘假认购的违规做法进行了独家报道,引起南京市住建委的高度关注,住建委领导专门约请我和涉事开发商对话,了解情况,开发商方面对我的报道也未提出异议,住建委随后又进行了多方调查并出台了约束开发商违规行为的新规。

这些年,我从不与开发商谈广告投放,不用新闻与其作利益交换,其实也正是这份特立独行,也赢得了不少开发商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对河西品牌开发商假认购的批评性报道出来后,就有开发商私下表示,你写得好,我们其实也希望行业健康发展,该批的就要批。

多年的房地产报道经历让我感到,在价值多元、利益取向多元的当下,“时代传声筒”这一角色更难扮演,尤其是做矛盾冲突较为集中的“楼市传声筒”,挑战更大。但我相信,坚持专业化生存,定能体现出记者更高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楼盘开发商党报
番禺:江景“楼王”+全城热卖 TOP1+“巨无霸楼盘”齐登场!
幸福里(外一首)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开发商瞄上了长租公寓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开发商的户型图您真的看懂了吗?
那些年,行贿的开发商们
北京地区1月打折楼盘一览
还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