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如何做强影响力、传播力

2015-05-17叶铁桥张洪涛王海萍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官微公号

□ 文/叶铁桥 张洪涛 王海萍

一、找准纸媒微信公号的“调性”

在成立官微运营室前,中青报微信公号由于没有专人运维,仅是报纸内容的搬运,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相对于《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不少媒体微信公号的发力,《中国青年报》的发展速度相对较落后,用户数和阅读量都落后于第一梯队。

官微运营室成立后第一个月,做了很多尝试,努力想寻找到“调性”,即试图通过分析用户的构成、需求,来找准定位。“无定位,不微信”,在新媒体时代,找准微信公号的定位,才能吸引感兴趣或者符合这一“调性”的受众。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有集聚效应,分享的内容也更易迅速传播。

首先,对报纸内容吸引来的首批用户进行初步分析。我们能预估到用户主要是青年群体,但到底年龄在什么区间,仍需要摸索。结果发现,只要是发布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如《十所大学里的情人坡》《施一公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等,就能获得不错的阅读量;而发布跟育儿有关的内容,则阅读量惨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的用户主要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30岁之间,普遍年轻化是这批用户的主要特点。既然如此,此后的内容选择中,就很少选择高于或低于这个年龄层次的内容发布。

其次,结合此前所发布的报纸内容的阅读量和受欢迎程度,我们发现《中国青年报》有关热点事件、热门话题等的报道、梳理等内容,仍然有很高的关注度;有关青年权益,如跟教师、公务员、大学生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文章能得到更多用户的共鸣和转发;还有部分成长、励志、教育、情感类的思考文章,颇受欢迎;其他如书单推荐、生活常识等服务性内容也有较高的阅读量。

这使得我们能在青年群体上做更多的细分,勾勒出他们的来源:在校大学生、教师、青年公务员以及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所以,我们在内容选择上,也会选择跟他们相近的时事热点、热门话题、成长教育、励志情感、生活服务等内容。

此外,常规的、一板一眼的时政类、事件性的新闻报道阅读量很低。但是,基于《中国青年报》的媒体属性和社会责任,时政内容依然是其微信公号不可缺少的选择。既然当“搬运工”效果很差,那么,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兴趣对常规时政类报道做改造,也能获得不错的阅读量。

基于以上分析,现在我们对微信公号发布内容的基本定位是:5条发布内容中,头条突出时政特长和优势,制作受年轻人欢迎的“轻悦”时政内容;中间一条,挖掘跟大学教育有关的内容,同时兼顾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自身权益、生活服务等相关内容;最后,挖掘一些跟年轻人有关的励志、情感、正能量美文,倡导积极的价值观。这三篇文章确定了公号的“调性”,其余两篇则根据需要搭配。摸索改造后,效果比较明显。运营两个月后,《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用户量和阅读量都有了明显上升。

二、让原创内容获得高阅读量

原创能力体现一个公号的实力和生命力。作为一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纸媒,开办的微信公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份报纸的水平。同时,读者也会对公号的内容有所期待。原创内容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则很好地回应了这一期待。

自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有些时候,几篇重磅文章就能让一个公号声名远扬,吸纳数万粉丝,如《北京青年报》旗下的微信公号“团结湖参考”。如果仅靠转载和撷取,公号是无法长期持续和发展壮大的。

原创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报纸原有生产内容,二是采编人员结合微信公号特点生产的专供内容,三是包括约稿、征集等形式获取的内容。原创策略既包括传统的采访撰写,也包括围绕某一话题的整合和梳理,同时还应该包括内容的专题化、文字数据等的可视化呈现等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阅读量高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么有干货,有独家内容。要么切合热点,有一定话题性;要么有特殊视角,要么能够打动人、说服人,要么具有实用性、贴近性,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此外,娱乐搞笑类内容,动人故事、正能量等的文章都相对容易获得阅读量。

二是语言活泼,内容新颖。中青报微信公号上的文章,如果以年轻人视角、语境和语态去观察和表述,更容易获得认同。

三是标题的凝炼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章的打开率和阅读量。标签化提示,疑问语句的提问和质疑,肯定性语句的警示和惊叹,往往引导效果很好。此外,小标题式分点叙述、图文的合理搭配等,都符合了快速阅读、轻松阅读的受众体验。

如何生产微信用户喜闻乐见内容呢?我们以调整定位后出现的部分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有关2014年北京马拉松的文章《北马就这样被玩坏了(看图会笑抽)》,文章对雾霾下的北京马拉松中出现的一些有趣场景、网络段子进行梳理,图文并茂,网络语言的整合,调侃中带有戏谑、批判也有期待。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一篇话题性聚合文章,在“北马”这一热点事件中赢得了广泛关注。

第二篇是《呼格吉勒图案,这13人绝不容忘记》,在呼格案“平反”之际,选取以人物为主线,对复杂的案情简洁扼要地梳理,体现出案件中各类人物不同形象和命运,表达各类人物应有的不同的结局和公平评价,在文章发布后,案情又有重大进展,再次引发关注。

这也体现了“微传播”的特点,即不是以抢新闻为旨归,而是在既有新闻信息之上进行集纳、梳理和整合,把复杂信息要点化、严肃信息通俗化、单点信息成片化、普通信息视角化。

三、全面开拓整合报社资源

做微信公号也是如此,单靠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是没法充分发展的,必须发挥出自媒体无法匹敌的优势,即整个媒体机构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提供了这样一个佐证,他研究新闻时政类自媒体账号,2/3以上的自媒体一周之内都没有发一条信息,每日发两条信息以上的只有14%。那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省市党报,各地党和政府办的媒体的机会就来了。这是过去一年这些媒体公号发展得非常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青报官微公号在运行初期发现,只要编辑部整合力度加大,让全报社的记者编辑来贡献创意和稿源,官微公号就不会出现稿荒,阅读量也会迅速提升。前一阵,由于没有稿酬激励,参与内容制作纯靠兴趣,所以参与者有限。目前,中青报出台了《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绩效考评条例》,以给微信公号原创文章支付稿酬并参与评奖的方式,引导编辑记者参加,以此来解决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与此同时,官微运营室也努力寻求在报社观念与代际冲突中找到平衡点。比如,有些同事对内容的“轻悦化”改造很有非议,不少老一辈新闻人则对“微语言”的使用颇有微词,还有些同事对微信公号不发布报纸内容不认同,部门也在认真听取建议,努力寻找平衡点。

报社的微信公众号既可以做内容,也可以做产品。从2014年11月10日开始,中青报官微公号开始推出全国团组织、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中青报的传统优势领域,是报社的“读者大本营”。榜单推出后,在全国各级团组织和高校中引起很大关注,他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跟官微运营室取得联系,询问榜单排名情况、争取纳入榜单排名。团中央宣传部对全国各级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排行榜也高度关注,双方正在探讨合作发布的可行性。通过打造微信公众号排行榜,《中国青年报》在两大传统优势领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抓手。下一步,官微运营室将联合报社其他部门,通过开展系列新媒体培训等方式,加强在线下的开发,力争在打造产品上有所突破。

2015年,中青报官微公号将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对内容进行改造,使其更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二是围绕排行榜等做更多开发,以形成系列产品。远景则是希望通过持续努力,把中青报微信公号打造成移动互联端上的又一份中青报——内容上,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运营上,能有独特社会和商业价值。(作者叶铁桥是《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张洪涛是《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微信公号运营人,王海萍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官微公号
阅读数、点赞量齐跌,公号们如何自救?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排行榜(7月~8月)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
公号界的“世纪难题”,如何破解?——以“政已阅”公号标题制作为例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