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日报》:“以采编力量下沉”深化“走转改”

2015-05-17邱树添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闽东下基层联系点

□ 文/邱树添

探索创新 建立长效机制

采编力量如何下沉,由动态变成常态,由“走卒型”变成“坐商化”?始终是一个困扰新闻界的问题。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中央媒体和各地新闻宣传部门的大批记者纷纷奔赴基层一线,采写出大批鲜活报道,把更多的版面、镜头、话筒让给基层百姓,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走转改”活动强调的是扎根基层,融入生活。它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异曲同工,始终是加强报道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持传统报道活力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总书记指出,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当然,对于如何加大服务基层力度,各地新闻宣传部门都很重视,都在探索。地市党报的舞台本身在基层,如何做好此项工作应有基层的现实思考与实践。一些地方提出把记者“赶”下去,问题是如何赶?往哪赶?对一些新手来说人生地不熟,对市情、县情更是懵懂不知,不知所措!因此,有即使走转改,也像一只皮球一样浮在水面上。

如何通过常态化建设,更好地解决“皮球”下沉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有抓手,要有保障机制。因为要使“走转改”成为媒体的工作常态,必须要有具体举措,要解决难题,实现真正的“走转改”,使之出成果,见实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走转改”活动常态化,首先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引导采编人员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领悟“走转改”的现实意义,从观念引领上形成导向,促其从“要我走”变为“我要走”。让“走转改”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其次要在推进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评判机制。强化质量考评,加大对“走转改”优秀作品的激励和表彰力度。对深入急、难、险、重一线采写的稿件和优质报道打高分、打重分,并适当进行重奖;也可制定措施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相关奖项设置、评选等方面向长期深入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倾斜等;再次要建立与外部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设立读者、听众评议员等办法,请广大公众参与,进行评议和监督,多管齐下,不断营造“走转改”的良好氛围。

在价值观念引领的同时,媒体要着重突出载体建设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形成。唯其如此,调动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才能彻底地“改”,完美地“转”,自发地“走”,才能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做到新风扑面。

2013年9月以来,闽东日报社新调整的领导班子在抓特色载体建设上下功夫。经研究决定,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县(市、区)制度,每个党组成员联系两个县域,负责做好区域内的新闻采访报道协调、报业经营统筹等事宜。在报社组织策划的重大活动报道中党组成员分别带头深入县(市、区)采写稿件,形成新的评判导向。尤其是推出建设百个“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制度,从而实现了前移关口,重心下沉,深耕基层。

2013年11月上旬。闽东日报社结合记者节活动在古田县大甲工业园区挂出“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首块牌子。2014年初以来,闽东日报社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铺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和“走转改”要求,并努力建立新的采编评价体系。较成功地破解了采编力量下沉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闽东日报》“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建设,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较好地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呼应跟进 拓展空间

俗话说,有为才有位。新闻单位在转型升级中,要有新地位就不能再满足于编发报道,在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路,发挥优势主动发声,主动作为。这也是媒体转型升级、开疆拓土的重要手段之一。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始于1989年,是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的创造。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经过传承深化,推出了“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这项制度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宁德实践”。但当下仅限于市级领导层面,市直部门则一直缺位。2014年以来,闽东日报社党组积极呼应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做好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报道的同时,结合报社实际,推出“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制度。此举打破了常规和惯性思维,不仅仅是传声筒,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不仅仅是传播者,也是实践者,取得了实效,得到了宁德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其做法还被市发改委、住建局等市直部门示范点学习借鉴。

闽东日报社在具体实施中,还发挥媒体资源优势,不仅宣传报道好挂钩点的新人新事新风,而且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 2014年3月26日,本文作者邱树添(左二)一行深入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在该村设立“《闽东日报》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闽东日报社推出“采编力量下沉一线挂钩联系点”做法尚有其它现实意义。

深化措施 互动多赢

经研究,闽东日报社确定“最穷、最富、最特色”的指导思想,在全市乡(镇)、村(居)和企业中筛选有代表性的建设点100个(分两批进行)。大县(市)10-12个,小县(市)6-8个。并把选择权交给各县(市、区),由当地宣传部门初选报到报社,经党组研究后以文件形式予以确认下发。然后由党组成员带队分头深入各个点进行挂牌。两年一度。

为防止流于形式,确保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报社同时研究决定配套推出“六个一”做法,即:完成一份如何办好《闽东日报》的问卷调查;召开一场乡村发展座谈会;建立一份乡(镇、村)情档案;采编人员每年每个点至少开展一次走村入户活动并给予相应报道;提供一份乡(镇、村)发展建议意见;原则上每年度编辑出版一套挂钩联系点报道集。

闽东日报社还确定有关部室将各个建设点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编印成小册子,采编人员人手一册,形成特色采访报道指南。同时将每个县(市、区)挂钩联系点提出的意见建议汇总形成文件,以党组名义发给所在县(市、区)委和宣传部,以资决策参考,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柘荣县委主要领导还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乡(镇)、村抓好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下,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一种现象:一边是基层单位需要宣传却找不到记者,有些偏远乡村压根从未见过记者;另一边却是媒体为“找米下锅”而发愁。

因此,闽东日报社“采编力量下沉一线联系点”建设活动在企业、群众、基层、媒体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在采编互动、媒体与受访者之间搭建了新平台。

2014年3月26日,笔者带着两名记者前往地处闽浙边界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挂钩联系点挂牌、进村入户调研。该村曾是个极其贫困的穷山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了该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并配发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由此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事业。此后,赤溪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摆脱贫困,步入了“生态立村、农林强村、旅游富村”的致富之路,也成为了福鼎乃至宁德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笔者发现时值《人民日报》有关赤溪村读者来信发表30周年,《闽东日报》决定抽调采编力量,精心组织、特别策划一场报道。5月6日《闽东日报》的“幸福福鼎”整版推出了资深记者深入采写的长篇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及启示,图文并茂,并且从内容到编排上都着意突出30周年,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特别是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批示肯定。

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6家中央主要媒体按照中宣部要求,集中前往赤溪村采访扶贫开发经验,相继推出重点报道。一篇篇深度报道连续在重要版面或时段刊播。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福建省级主要媒体也按照有关指示精神,同步进行了相关采访,并在头版和重要时段分别推出深度报道。赤溪乃至福鼎、宁德扶贫工作成效、经验,进一步放大了正面报道的频率与声音,由此成为了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当地前所未有,始料未及……

有平台,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闽东日报社从软硬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观念引领和领导示范等办法,确保深耕基层,确保这一活动出成果、见实效。

这些地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成了新闻报道的储备库。联系点制度推出后,进一步调动了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写鲜活新闻,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切实提高办报质量和服务基层力度。联系点挂牌以来,报社采编人员300多人次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与乡、村干部举行了座谈会,倾听基层群众对报道的意见建议。对于发现的新闻素材,哪怕是一项工作一个村,我们也不惜版面进行报道。客观上也促使媒体采访方式、报道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实现创新,适应了基层的多样性和生活的丰富性。采写的一批鲜活新闻稿件陆续见报,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一些挂钩点受访对象激动地说:我们太需要这种宣传了!

一些记者到挂钩点采访回来,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党报记者在基层还会这么受欢迎!

下去挂牌的党组成员回来感叹:觉得采编力量切实下沉了,收获太大了!

这说明,闽东日报社的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是“走转改”活动在基层的实践成果。

猜你喜欢

闽东下基层联系点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大作用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做好地方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