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5-15张小松郭琳虹

现代计算机 2015年3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异构课例

张小松,郭琳虹

(唐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山 063000)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小松,郭琳虹

(唐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山 063000)

高校计算机相关各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情况,“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应用于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协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对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提出将“同课异构”模式分为同一专业、不同专业、不同区域三个层次,同时提出一种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方案。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网络平台;计算机类课程

0 引言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广大一线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其研究和应用主要局限在基础课程当中。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设置上通常同一个院系下的不同专业有很多相同计算机类课程,例如我校计算机系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联网专业等,在课程设置上这些相似专业出现了一些重叠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三个专业都开设,因此,同一个教师或不同教师任教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的现象普遍且将长期存在。由于专业不同,即便是相似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差异也较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量身”设计适合其专业特点的授课计划及教学策略,以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专业教师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一门课程,一个课件,一本讲义,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专业特质。将“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应用于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有助于激发教师间的知识、信息、思维、心理共振;增进教研组教研氛围,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与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

1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同课异构”是以同一教学内容为媒介,由一位或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种课例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以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必将成为该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进行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育教学研究新形式,是目前常规教研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计算机课程教研新途径。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中视频案例成为一种比文本案例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工具,其空间的、动态的特点也使得教学情境更为丰富和真实[1]。

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教研室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2]。

2 高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分析

高校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是根据新时期人才需求而制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

图1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1)同一专业的同课异构

同一专业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但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必然会产生“同课异构”。不同教师通过“同名课”,如多位教师讲授《数据结构》课程,可以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实现不同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同课异构教研过程可以按照“主题确定—分析研讨—自主备课—课堂实践—对比反思—完善改进”几个流程,其中对教师而言比较关键的是个人自主设计教学和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两个环节,只有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中能充分发挥主动性,那么这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

(2)不同专业的“同课异构”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虽然开设同一计算机类课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必然会产生“同课异构”。例如: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设置了《数据结构》课程,但从课程学时数、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上都存在差异。以查找为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要求为掌握静态查找表的四种查找方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静态树表、索引查找)的实现;掌握动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二叉平衡树、B-和B+树等)的构造和查找方法;掌握哈希表构造方法。而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要求为了解查找的概念、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掌握线性表的查找: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同样是二叉排序树,但要求却不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忽视或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应有的专业特质。

(3)不同院校的“同课异构”

对于同一个专业,不同院校可能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也不一样。不同院校、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原来多以调研形式存在,但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网络教研要求不同地域、学校的教师分别执教同一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学录播系统进行网上直播,专家进行讨论点评,区域内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学观摩,并登录网络教研平台参与互动交流[3]。

3 “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实践

在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教师反思意识淡薄、教师评价不完善等因素有时会使“同课异构”流于表面,教研效果不显著。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同课异构”网络教研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涉及四个模块,如图2所示,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图2 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模块结构图

同课异构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专家和学生身份。管理员负责进行成员身份管理和课程添加,并为每门课程指定一位课程负责人。教师是教学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可以参与多门课程的讨论,其中课程负责人负责整合课程各种资源。专家负责对教学视频及课例视频进行相应的点评,并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为教师进行课程完善提供指引。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相关资源,并参与讨论,从听课者的角度为教师更好地完善教学提供建议。

个人中心模块用于成员登录平台后的管理和操作。其中个人信息用于显示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个人简介和详细信息等。参与课程用于管理教师为所参与的课程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参与的视频讨论及对本课程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

课程中心模块对不同专业的各门计算机课程的资源进行管理。课程负责人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发布在网上,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针对不同的教学视频,课程参与教师能够进行同行讨论,课程专家能够进行课程点评,学生观看视频后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给出意见和建议。课程参与教师能够根据这些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完善和跟进。经过完善后的课例也可以参与课例对比模块。

课例对比模块针对同一专业和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研究深化。由课程参与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主题,提供课例相关资源。对于同一专业的课例可以由相同教师提供,体现自己经过教学反思后对课例的完善;也可以由不同教师提供,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通过教师协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专业能力的效果。对于不同专业的课例可以由相同教师或不同教师提供,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参与教师进行讨论,研讨二者的不同,以培养更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

交流讨论模块对教师教研文章、课题讨论、教研成果等资源进行分类展示。通过本模块达到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团结协作的目的,旨在提高教师自主、合作、反思等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促进了专业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4],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都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 结语

高校推行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十分必要。“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真正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教研相长”,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课异构”过程是实现教师自身内涵丰富与智慧提升的一个实践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利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同培养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要求教师能切实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1] 邢飞军.视频课例网上教研的探究[DB/OL].http://www.thjy.org/xingfeijun/Upfolder/file/633645065883125000199.doc

[2] 同课异构.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61647.htm

[3] 赵建华等.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0~18

[4] 蔡永.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异构[J].青年教师,2007(5):43~4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 of“Heterogeneity of the Same Course"for Computer Courses in College

ZHANG Xiao-song,GUO Lin-h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College,Tangshan 063000)

Different specialties related to computer have different training targets in college,but different specialties have same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Applies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 of"heterogeneity of the same course"for computer courses in college,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but also promot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the"research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class".Puts forward the model of"heterogeneity of the same course"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a specialty and different specialties and different regions.And proposes the network platform scheme of"heterogeneity of the same course"for computer courses.

Heterogeneity of the Same Course;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Network Platform;Computer Courses

1007-1423(2015)03-0041-04

10.3969/j.issn.1007-1423.2015.03.011

张小松(1979-),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郭琳虹(1980-),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2014-12-02

2014-12-28

唐山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140243)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异构课例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课例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