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本课程开发要顺应学生生长

2015-05-11秦咏中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本班本情怀

秦咏中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的课程。就课程建设而言,我们已经有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似乎并不缺少课程,为什么还要开发和建设班本课程,为什么班本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

笔者以为,班本课程之所以活力四射、魅力无穷,是因为它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归根结底,它是对“完美教育”或“理想教育”的追问和实践。不仅如此,就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课程决策权的分配呈现出从“集权化”走向“均权化”的态势。这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在“三级课程”实施的同时,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成为必然。围绕这一主题,本文试做如下剖析。

一、 开发班本课程,源头在哪里

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需要既是班本课程的源头,又是班本课程的归宿。笔者曾参加某校的班本课程建设研讨活动,该校校长说:“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该校如此定位班本课程的目标,无疑是准确的,其实践必定有意义。

【案例1】在该校,我们不但看到了读写绘课程、感动课程、艺术课程、生活习惯课程、农事课程、文学课程;还看到了该校师生、家长共同编撰的与之匹配的班本教材:农事学本、航模学本、小提琴学本、腰鼓学本、钢笔画学本、跆拳道学本、生日学本……可谓丰富多彩。

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丰富的课程成果……都在讲述着该校的班本课程是从学生的需要中生成和开发的,绝不是老师拍脑瓜想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农事课程”也是学生的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你看看假期里孩子们参加“农家乐”旅游时的那份快乐吧。那种蜻蜓点水的经历都能让孩子们快乐无比,又怎能怀疑农事课程是给学生的一份厚礼呢?这样的课程是学生的需要,甚至是学生的最爱。

【案例2】菜场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买蔬菜,小姑娘问妈妈,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年轻的妈妈一愣,然后告诉孩子,萝卜是长在泥土里的,不是长在树上的。

“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确实是个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这位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萝卜是长在地里的,真是糟糕。我想,这可爱的孩子可能会弹钢琴、会画国画,甚至会背不少的英语单词……然而,这些都不能弥补她关于“萝卜”这类常识的缺失。因此,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怪孩子。一方面,因为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踏入过乡村的田野或萝卜地;即使去过乡村,可能也从未有人带领她亲近过农田。另一方面,说不定孩子在关注“萝卜”、“南瓜”、“红薯”这些令她感兴趣的东西时,家长却用“钢琴”、“国画”或“英语单词”驱除了她的那份兴趣。因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一些中学生、甚至是出生在农村的中学生都分不清稻子、麦子了。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不是有一些“硬伤”?

反思:此刻,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那段话:“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当年这一针见血的话语真是直言不讳、振聋发聩,今天看来,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仍然有意义。

农事课程让孩子们获得了农事知识,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切感悟,更有勤劳、质朴、坚强……诸多品格的涵养。这样的班本课程其实是一份营养大餐。那么,我们在开发班本课程的时候还等待什么呢?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需要去吧。

班本课程的源头在哪里?在孩子的心里,在孩子的生活里,它的外延和孩子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当老师和孩子一起、和家长一起开发这样的课程,何愁找不到丰富的矿藏。当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为孩子们开发了这样的适合班级、适合孩子的课程,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本事……

二、 开发班本课程,价值是什么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少班级都开发了班本艺术课程、写作课程、文学课程……

难道开发这些课程的价值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苗子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基层学校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此类班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涵养学生的一份艺术情怀、文学情怀。

同样,其他各类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也不是造就多少小专家……而是在于为学生涵养一份情怀。情怀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是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

【案例3】本地区某校一位教语文的朱老师,为班级的孩子成立了“小陶子文学社”,并编撰了《写作学本》(低中高三册)班本教材。10年来,朱老师为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习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叙写真情实感,逐步形成了一社(“小陶子文学社”)、一刊(《陶花雨》)、一集(《小陶子文集》)、多基地的办社格局。朱老师的学生在《半月谈》、《扬子晚报》等4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600多篇。“小陶子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数百名学生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高峰体验”。

如今,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依然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在朱老师的影响下,这所学校几乎人人爱读书、个个爱写作。孩子们的阅读情怀、写作情怀是那样的深厚。

朱老师的写作班本课程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什么是文学的情怀?其实,它是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如同宋朝大词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阅读情结;如同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土地”情缘……不仅如此,这份情怀甚至包含着对和文学相关的事物的关注与喜爱,是对文学的心驰神往、真情投入。有了这样的情怀,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少吗?学生的语文知识还会贫乏吗?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低吗?

所以,我们开发“班本课程”时千万不要忘记它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究竟有没有涵养孩子的一份课程情怀。如果在我们的课程中还有硬塞给孩子的东西,还有消弭孩子兴趣、影响孩子“阅读期待”和“学习期待”的内容,甚至还有直接戕害孩子情怀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内容退出我们的课程体系。

班本课程应该涵养孩子一份浓浓的情怀,这样的价值追求应当是班本课程如火如荼、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三、 开发班本课程,路径有多长

班本课程的建设是朝向儿童生长方向的,是对理想教育、乃至“完美教育”的追求。因此,班本课程是铺设在孩子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条快车道。班本课程的路径有多长?我们的回答是:路途是遥远的,但绝不是遥不可及。因为,它朝着孩子的梦想那方;因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比,班本课程更为灵活、更加鲜活,更易改版,更好升级,更为自主。在这方面,教育大家和当下的教育专家都有生动的阐述。

【案例4】陈尚荣先生说:“课程是生活,是儿童们生活中的体验。”“课程其实就是机会,你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机会。你给他很多课程,他可能就获得很多发展机会。你剥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权利,你就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机会。”“课程是礼物。班级的课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幸福礼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班本课程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开阔一片眼界,涵养一份情怀。”

聆听大师们关于课程建设的论述,我们可以体悟到,班本课程建设的视角其实可以涵盖非常广阔的外延。它可以是孩子们社团活动的经验组合,可以是师生共同的爱好和特长训练,可以是缤纷的节日庆典,可以是校史的回顾传承和创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园艺”“气象”“环保”……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课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取向、实施要求、基本模式与评价标准。因此,开发班本课程,我们也应该有审慎的态度。笔者以为,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匹配与融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扬弃、自我反思,甚至自我否定、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还要审慎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防止把班本课程的标签到处贴,防止班本课程的泛化?班本课程是班级特色建设的需要,如何与班级特色结合得更紧密?班本课程是师生教育理想的体现,如何彰显教育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说班本课程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班本课程的建设,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在追问中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本班本情怀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教育寻真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