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血液学指标检测分析

2015-05-10余喜然卓德祥汤俊峰朱虹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淋巴瘤病患栓塞

余喜然,卓德祥,汤俊峰,朱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 三明365000)

恶性淋巴瘤是因淋巴细胞恶变而发生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部组织的一种免疫细胞肿瘤[1]。静脉血栓栓塞是深静脉血栓与肺血栓栓塞在不同阶段、部位表现出来的疾病的总称,它既是恶性淋巴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癌症病患死亡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患肢肿痛、呼吸困难及淤血性溃疡等症状[2]。若不及时诊断治疗,极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以及继发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给病患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病患的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单纯恶性淋巴瘤病患的检测情况,得出一些结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病患57例以及同期入院的单纯恶性淋巴瘤病患57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29例;年龄26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5.2±11.4岁。入选病患均符合Kid/WHO分类的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标准[3,4]。排除未进行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等检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病患。记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病患为观察组(57例),单纯恶性淋巴瘤病患为对照组(5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14例;年龄26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4.9±11.8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15例;年龄28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5.5±11.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行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具体步骤如下:(1)在病患空腹状态下,抽取10ml静脉血并保存于肝素钠抗凝管中。利用抽取的静脉血做血小板(PLT)、D-二聚体(D-dime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g)等常规凝血功能检查。(2)通过普利生LBY-N6型旋全自动血流变仪对病患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进行测定。(3)利用高速微量离心法对病患红细胞比容进行测定。(4)在病患安静状态下,通过EMS-9型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仪分别对病患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末端、基底动脉、椎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PLT为(221.15±8.13)×109/L,D-dimer为(5.45±0.27)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APPT值为(25.59±1.58)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比较(n,±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比较(n,±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PLT(×109/L)Fg(g/L)D-dimer(μg/Ml)APTT(s)25.59±1.58*30.16±2.02 13.454 0.000观察组(n=57)对照组(n=57)t值P值221.15±8.13*193.61±10.17 15.969 0.000 3.75±0.27 3.68±0.06 1.911 0.059 5.45±0.27*2.54±0.21 42.158 0.000

2.2 两组血液流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液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沉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学指标比较(n,±s)

表2 两组血液流学指标比较(n,±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观察组(n=57)对照组(n=57) t值 P值血液高切黏度(mPas)血液低切黏度(mPas)红细胞比容血沉(mm/h)血浆黏度(mPas)5.24±0.28*15.45±0.56*0.72±0.06*17.59±4.23*3.12±0.23*4.09±0.32 11.81±0.84 0.48±0.03 29.52±1.20 1.63±0.24 20.419 27.221 27.011 20.485 33.84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血流速度TCD变化比较 经TCD检查发现,观察组血流速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速度TCD变化比较(n,±s)

表3 两组血流速度TCD变化比较(n,±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观察组(n=57)对照组(n=57) t值 P值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35.19±2.43*40.57±1.45*30.75±1.12*34.65±1.74*23.95±2.06*25.41±2.45*43.19±1.73 52.55±2.10 34.96±1.08 41.75±1.36 25.39±2.41 27.04±2.43 20.248 35.442 20.429 24.272 3.429 3.566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0.001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患肢肿痛、呼吸困难及淤血性溃疡等症状,伴随着肿瘤生长、转移的加快,机体的凝血机制也在不断激活。肿瘤细胞不仅可自身分泌癌促凝因子,还可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细胞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进而启动凝血系统。经研究发现[5],10%~20%的恶性淋巴瘤病患均伴有静脉血栓栓塞,而且血栓在恶性肿瘤病患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四倍。若不及时诊断治疗,极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以及继发致死性肺栓塞,给病患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本文通过对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病患的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单纯恶性淋巴瘤病患的检测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的PLT、D-dimer、血液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沉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经TCD检查发现,观察组血流速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与钱卫清等人[6-9]的报道相符,表明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血液学指标倾向“易栓状态”变化。笔者认为,血液成分异常所导致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是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血管因受到肿瘤的压迫管腔变窄,引起漩涡、血液黏度增大以及血流变慢的发生,进而形成血栓。有报道表明[10-12],目前关于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恶性淋巴瘤可通过多种方法破坏机体凝血、纤溶及抗凝三个系统的平衡。该平衡一旦被破坏,将引起纤维蛋白过度聚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异常增加以及凝血酶大量激活等的发生,进而导致血管内凝血趋势加强,机体形成“易栓”状态。其相关机制主要包括[13-15]:(1)血管内皮细胞受到肿瘤细胞的侵犯破坏,这直接促进了血栓的形成。(2)肿瘤细胞与机体免疫系统互相作用使得病患血液高度凝结。肿瘤细胞不仅自身释放了促凝物质,还激活了周围细胞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抑制了抗凝物质的产生。(3)抗肿瘤治疗不仅对机体转向高凝状态有诱发作用,还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导致了血栓的形成。(4)恶性淋巴瘤晚期多为恶病质状态,病患需长期卧床治疗,极易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5)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将损伤内皮细胞及红细胞,促使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结缔组织接触从而启动血栓形成机制。

综上所述,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血液学指标倾向“易栓状态”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傅爱林,沈刚,汪小葛,等.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学指标检测[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4):226-230.

[2]赵钰,徐茂忠,秦茹娟,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2):53-56.

[3]郭姗琦,赵海丰,张翼鷟,等.恶性淋巴瘤的表观遗传调控与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3):161-164.

[4]吕圣兰,杨纪实.妇科肿瘤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5,28(14):348-349.

[5]马军.恶性淋巴瘤靶向药物研发的新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4):353-356.

[6]钱卫清,陈梅玉,仇惠英,等.FCM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153-156.

[7]王秀娟,郭新红.恶性血液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4):654-655.

[8]黄静,李力.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2):151-153.

[9]刘伟.肺癌与高血凝状态的研究发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229-230.

[10]丁宏辉,黄河澄,彭伟鹏,等.原发性肺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特征及结局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220-223.

[11]薛灵,赖春梅,肖雅丽.非霍奇金淋巴瘤致冷凝集素引起室温配血困难1例[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402-403.

[12]Gonzales F,Abou Chahla W,Pagniez J,et al.Sup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two pediatric cases[J].Arch Pediatr,2015,22(1):66-70.

[13]王佳,包叶江.以腹水为首发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1例[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205-206.

[14]Gebhart J,Lechner K,Skrabs C,et al.Lupus anticoagulant and thrombosis in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J].Thromb Res,2014,134(5):980-984.

[15]Hultcrantz M,Pfeiffer RM,Bjorkholm M,et al.Elevated risk of venous but not arterial thrombosis in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J].J Thromb Haemost,2014,12(11):1816-1821.

猜你喜欢

淋巴瘤病患栓塞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