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天挺先生与明清史学研究

2015-05-09杨晴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杨晴

摘 要:明清史学随着国家开始的清史修订,历史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尤其是百家讲坛的崛起,历史研究呈现出来一种热闹纷呈,和百家齐放的现象,但明清史学的研究,却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所以,对于史学研究的历史,就是从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不断探索积累而成,在明清史学界,有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他就是郑天挺先生,郑先生多年从事明清史研究,著作颇丰,而且他的著作及时学人谈丛,提出了有关明清史学的非常有影响的观点,对后来的明清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课题从郑天挺先生和他的及时学人谈丛开始,探讨一些史学研究方法和及时学人谈丛对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郑天挺;明清史学;及时学人谈丛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一、郑天挺先生和《及时学人谈丛》

郑天挺(1899-1981),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又名庆牲,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历史大词典》总编。为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先后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1922)、《清史探微》(1946)、《探微集》(1980)、《清史简述》(1980)、《清史探微》(1999)《及时学人谈丛》(2002)等书,主编与合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史学名著选读》、《明清史资料》,主持标点《明史》,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郑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尤精于明清史学,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培养了众多的史学人才。

郑先生从1936年发表清史论文《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起,到1980年发表《清代的幕府》一文,再到去世之后,由郑先生的学生整理他的一些遗作,出版了《及时学人谈丛》一书,这些著作可称都是精品,绝不是敷衍的作品,所以,故史学名家傅斯年有郑先生“不为文则已,为文则为他人所不能及”之语,可谓极高的评价了,也是对郑先生一生学术和学术精神的总结。郑先生的学术研究可谓厚积薄发,通过日积月累,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才慎重的总结和发表论点。大胆假设,小心探索的精神,让郑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斐然。这不但体现在《及时学人谈丛》一书里面,更是体现在先生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和书籍中。

《及时学人谈丛》一书中的“谈丛”或许表达学生尊重郑先生慎重发表的治学习惯,以未经郑先生定稿,作为《清史探微》集外文处理。不过,这些“未定稿”仍然反映了郑先生的治学范围与成就,一些重要的观点至今还有价值。成为明清史方面重要的学术成就,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发现,在《及时学人谈丛》一书中,郑先生精确详尽地论述了明清史相关问题,从明末农民战争和清朝的制度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因此,我们说,这些珍贵史料的总结,不但对后世史学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为后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郑天挺先生的史学研究方法

在及时学人谈从中,郑先生以明清史学为例,体现了独到的历史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以然还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郑先生主张,在历史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着眼与历史当时的时代特征,特别强调的是要用整体的史学观把握历史,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主张把人物放进历史和当时的时代来分析和看待,这不但是给初学历史的人,指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而且这种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的方法,对于所谓大历史观的形成很有好处尤其是对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把历史事件放进时代,更加容易得出相对合理得出历史结论,不会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偏颇和形成偏见,历史时代的特性,对于当时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历史的走向。

郑先生的眼中的明清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历史上较长的统一时期,从明朝1368年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历经544年时间,时间之长,历史史料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2)是中国封建经济最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明清是时期,中国经济依旧在不断发展中,从明末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清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明清的存在,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3)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明末资本主语萌芽已经出现,但由于中国历史自己的原因,中国的资本主语和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可能(4)阶级矛盾的尖锐,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都给明清史带来了复杂和变数。(5)封建依附关系的变化,(6)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和汉族不断融合,在同一的多民族的版图中,共同繁衍生息,不断发展。(7)抗拒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中国,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清末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让中国不得不做出改变。郑先生还谈了对明清史分期的看法,郑先生提出把明清史分为两段,没有按照传统的朝代划分,而是把其从1840年一分为二区分。把清史划分为近代史和古代史两段,这位明清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郑先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再强调历史首先了解时代特征、重大事件、历史问题,提出历史研究者从大处着眼等建议,郑先生就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很多历史演进中的关键问题,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如郑先生强调大清雍正时期的重要性,虽然雍正朝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但雍正皇帝短短的13年时间,做了大量的探索,包括对国家土地,政治制度的变革的表述,所以,对雍正朝的研究,尤其是对雍正朝发生的几件大事,摊丁入亩、军机处、严禁天主教活动,甚至包括对贪污腐败的治理,对道教炼丹的重视,这一切,都让雍正朝充满了故事。从改革的困难,到雍正时期的斗争。都让我们觉得这短短的廉洁康熙和雍正朝的13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郑先生的学生陈生玺教授和冯尔康先生,都受郑先生影响,把雍正朝作为一个重要的时期来研究,不但对雍正朝的政治经济进行了高水平的研究,也把那种封建社会晚期说发挥到了极致。

诸如此类,从细微之处发现,精益求精的发现历史的未知,最大限度的发掘历史的真相,并且让历史回归历史,包括用后来人的眼光区划分历史阶段,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郑先生强调史学研究,读书一定要精细和深入,决不能肤浅的只了解历史事件而不加以联系和连续性地看待,郑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是一个延续的完整的历史,其本身在世界历史的学术研究中,就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所有中国历史研究者的一笔财富,当时听课的学生冯尔康教授是这一方法的受益者,后来冯先生对此总结说:精读一本书,是初学者的入门良方,是郑先生总结了学者成功的学习经验,“就如同给了我一把钥匙,去打开明清史料宝库的大门。”精读与博览并不矛盾,不是截然对立的。非常认真的阅读史学著作,仔细分析里面的人物和历史中的变迁,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历史,这在历史和清史研究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郑先生根据对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提出了对历史资料精细的阅读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而且,郑先生身体力行,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对明清史做了精细的研究,总结出了明清野史是中国历史的门径,是历史丰富的补充,从多方面寻找历史的真实,值得今天学习历史者借鉴。郑先生说:“看二十四史,不妨先看一下‘本纪的赞语,再看‘志,最后看‘传。因为‘传中材料比较多,但较杂乱,不用时代穿起来不行,所以后看较为便利。”,因此,郑先生的明清史著作注重细节,而且从细微之处见到历史的真实,让读者读来就好像看到真的历史就在眼前发生。

比如,在红巾军起义的历史背景中,郑先生从元代的土地制度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始,详尽描述了元代人民的政治生活和背景,从民族矛盾中,寻找到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源,这也是郑先生仔细治学所带来的史学成果。

三、郑天挺与明清史学

正如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曾经指出的那样:“清代史学是有成就的,是和其他学术一样有发展的。不仅如此,它还有突出前代的贡献。”郑天挺先生一生学术成果很多,尤其是在清代历史方面,颇有建树,成为清史方面的有名学者,

在及时学人谈丛中,郑先生于1976年8月-11月,写成《关于柳条边》的长文中,详细地说明了柳条边的各种情况,包括很详细的柳条边的名称和形状以及建立的年代原因等等,先生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提出了“柳条边是为了防止沙俄进扰和煽动蒙古私人骚扰而设”的观点。当时的真实情况,在先生勤勉的治学研究中,最大限度的得以体现。大约也是这个时间前后,郑先生还写了其他文章:《明代在东北的地方行政组织——努尔干都司》一文,论述了努尔干所在,努尔干都司的设立和变化,努尔干都司的区域和领属的卫所;《统一黑龙江:清初建国史之一》首先追述明代以前黑龙江的历史,接着讨论明代的黑龙江,然后论述努尔哈赤集团力量到达黑龙江,皇太极对黑龙江的经营。文中批驳了苏联学者对于黑龙江地区管辖权的一些看法,论述了满洲人与黑龙江地区的关系以及满洲势力的兴起。《及时学人谈丛》收录《清初满族的统一》一文,编者注云:“原题作《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含下面五个部分:一、满族的统一;二、传统的牛录额真;三、牛录的基层——乡长姓长;四、各旗散居地区的城守官;五,旗汉分治后的府县。只成稿第一部分《满族的统一》故今以此为题。”《满族的统一》说:“我国东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江外广大地区,从女真族全国政权金王朝以后,一直在元、明、清三个王朝政权统属之下,也就是中国领土。”从此行文看该文可能是接续《统一黑龙江:清初建国史之一》的,《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或者可以看作是清初建国史之二。实际上,《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二、三、四部分也有书稿,只不过调整为一篇文章,即《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意在说明满族入关前在东北的地方行政结构,这是学者多不注意的问题。上述几篇论文,主要将满族的兴起与东北边疆地理结合起来,说明中国对于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权和清朝的开国问题。看来,郑先生曾有过写一部清开国史的设想。但由于后来多种原因没有实现,满族龙兴之地的东北,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对清初的历史和满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满族勃勃的生机就来自于东北肥沃广袤的黑土地,正是这种简单单纯的性格,让清初的满族,战胜了成熟但是过于复杂的大明,入主天下并且一坐就是将近300年时间。

结语:

郑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明清史学,为我们后来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的治学态度,史学研究方法,给历史和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清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代代人的积累,而走到今天的,所以,我们将沿着先生的路,在探索明清史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