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襄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究

2015-05-09张迪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传承人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山西省襄垣县作为我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示范县,在调查、收集、整理本县各项非遗资源之后,建立了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成为山西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作者运用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对该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进行探究,为其他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传承人

作者简介:张迪(1991.11-),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区,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实践性、群体性、活态性和开放性。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这些特性,对非遗资源的整理和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尽相同。

襄垣县通过在全县普查中共发现了2200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老剧本、曲谱89本,实物登记817件,拍摄图片近万幅,收集整理文字资料39册百万余字。[1]在调查、收集、整理各项非遗项目之后,襄垣县政府和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于2013年3月动工建立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下称非遗馆),于2013年11月19日正式开馆[2],成为山西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较全省其他县区在非遗保护方面先迈出了一步。非遗馆内分为两个展示区域,非遗专题陈列体验区和历史民俗展示区,共展出襄垣非遗项目近30余项。现就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既有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究:

一、主题博物馆

主题博物馆,是指具有特定的主题,在特定的场馆范围之内,将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的保存与保护。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的公共文化展示体验馆,馆内现保存和展示了襄垣多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包括襄垣鼓书、襄垣秧歌、襄垣炕围画;省级非遗项目12项:有襄子老粗布制作技艺、襄垣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民居脊饰制作技艺及图片展览等;市级非遗项目13项:有襄垣县仙堂山传说、襄垣吹鼓乐等。这些展示形式是在文化的原生地上将非遗文化的空间性、整体性做生活化的展现,把文化的含义和传承价值与人文景观和实物景象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人们对自己家乡和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后人热爱文化和传承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寓教于乐,是集展示、展演、现场听说、亲身体验和感受为一体的多功能体验馆。

二、活态展演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注定非遗资源的保护不能像物质文化一样静静的保存和陈列,而是要在一定得空间范围内不断地“演绎”,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和表现形式整体地保存下来,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和传播都是靠个体之间的“口传身授”完成的,所以,保护这类非遗资源的关键在于保护他们的传承主体,也就是传承人。襄垣非遗馆中的专题陈列展示体验区,由襄垣鼓书传承人王俊川及演员轮班进行表演,表演鼓书所用的乐器和唱本也陈列于馆内。这种由传承人表演的方式,是以人为载体,既是对传承人本身进行的扶持和帮助,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扎根在广大民众的生活当中,他们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人们在欣赏非遗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身的感受和意见,客观意义上促进了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表演之外,游客还可以在馆内亲自体验织机织布、民间游戏和民间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游客与艺人之间的活态互动,是对非遗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呈现,同时,对大众了解非遗传播传承的过程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实物陈列方式

非遗虽然是一种无形的“活的”文化遗产,但它往往有其自身的物质承载物。比如:有些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被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有了有形的写本;传统的刺绣技艺,各种复杂的针法、缝制的过程在传承中主要靠“口传身授”,大部分都是无形的,但是刺绣作品却是有形的,我们想要有效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也要把它们的实物载体保存下来,展示出去,而收藏实物这种保护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录方式的直观性、客观性、真实性和不可代替性。它的另一个长处是便于展示,而展示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为有效的手段。[3]

襄垣非遗馆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历史民俗展示区,分为“映像·年代图志”“风尚乡俗时光”、农耕之路、民生掠影,游艺娱乐几个板块,通过照片、图片、老物件和场景搭建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襄垣多项非遗资源,比如襄垣国家级非遗项目炕围画,非遗馆将旧时民居中的火炕按照1:1的比例重新搭建,在火炕周围的墙上绘制炕围画,人们亲眼看到这些精美的炕围画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精美和传承人绘画技艺的精湛。馆内还搜集和展示了当地民居大门建造的各种形式和屋脊上的石雕,这些石雕作为民间家宅的镇物,在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中出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期盼家畜平安、人兴财旺的求吉心理。这些在人们民俗生活随处可见的物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收藏和保护实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数字存档方式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如何完好长久的保存实物,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讲述和制作过程等就要借助文字,录音,录像,建立资料库数据库来保存,然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传播出去。比如挑高秧歌的表演、炕围画的制作过程、手工挂面的制作技艺以及仙堂山传说的讲述等,这些非遗资源真正的精华之处并不在于道具、行头及实物的展示,而在于制作和表演的整个过程。这种在一定空间内持续性的活态“演绎”,没有全程不间断的录音录像是无法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在襄垣非遗馆中,有一个独立的房间是用来制作非遗资源的资料库和数据库的。尽管目前还在建设当中,但已经意识到数字技术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利用多媒体制作和影像展示等新媒体的方式保存、保护非遗资源将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以及最佳的出路和选择。

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已有十多年之久。非遗由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变成了当代人寻求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政府、学界、商界以及人民大众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去。襄垣县政府和襄垣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作为政府机构,对本县非遗资源进行普查,搜集,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并建立襄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对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当地非遗项目保护的典型和先例,其传承和保护形式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也希望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各界人士更加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播,将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更好地保存和发扬光大,其传承模式和保护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注释:

[1]杨天闻,张羽.襄垣非遗馆里感受远古文明,山西日报,2014.6.8,第A02版。

[2]新华网,山西首家非遗体验馆已成襄垣文化名片,2014.02.17。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第54页。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2]新华网.山西首家非遗体验馆已成襄垣文化名片.2014年2月17日.

[3]杨天闻.张羽.襄垣非遗馆里感受远古文明.山西日报.2014年6月8日.

[4]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5]白翔,霍淑华,武海龙,霍立峰.信息技术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7月第25卷.

[6]胡小红.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2008年6月.

猜你喜欢

传承人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论网络游戏著作权的保护模式及其侵权判定标准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CBD体系下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研究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