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文人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

2015-05-09刘亚勋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非主流表现主义文人画

刘亚勋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1

众所周知,中国画历史悠久,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发展迅速,每个时期的绘画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中,文人画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尤其是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在中国文人画盛行的时代,西方大多数国家还处在文艺复兴时期,其绘画形式多以古典主义为主,绘画内容客观地再现大自然,直到20世纪初的德国才出现“青骑士”和“桥社”画派,代表着表现主义绘画已经崭露头角。

一、历史渊源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它代表着当时的“非主流”的绘画表现方法,“徐黄二体”的出现便代表了“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同时存在证明绘画形式不再单一化,可见中国在很早就开始出现了类似“现代艺术”的表达形式,而西方在20世纪初才出现了现代艺术的激变,才逐渐从古典绘画中慢慢脱离出来,伴随着“小便池”进入主流画坛的激烈争论,西方开始出现了野兽派、维也纳分离派、立体派等诸多画派,表现主义绘画也开始慢慢风靡起来。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碰撞便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交集,在今天,如果我们拿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极其类似的契合点,又会发现它们好像完全不同,似曾相识,又互不认识,这种微妙的关系,促使我的好奇心,决心对它们进行一次分析对比。

二、审美特征

中国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通过对资料的梳理,得出文人画必须满足几种条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

1、必须是文人画的;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艺术语言是重墨轻色的;

4、表现手法是追求神似,以神写照的。

而表现主义绘画,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换句话说就是将主观情感转变为绘画。

通过对资料的梳理,得出表现主义绘画有几种审美特征:

1、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不真实

2、作品中有强烈的个人因素,抛弃“共性”,追求“个性”

3、色彩极具主观性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它们确实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手法上,前者是“借景抒情”,后者是“以情抒情”;色彩处理上,前者是“重墨色,轻色彩”,后者则是“重色彩,以强烈的个人色彩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物象往往都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还有则是,作者基本都是当时社会的“非主流”人士,都有很强的主观性,对社会的看法、视角比较独特。

三、案例分析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是明朝皇族后裔,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对满清政府有着满肚子的抱怨,常通过花鸟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他的《荷石水禽图》中,水鸭白眼对人,性格高傲,作者试图通过水鸭的神态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寥与愤慨抑郁,其借景抒情的手法,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而荷兰画家梵高,身患神经病,被疾病困扰的他,踏遍田野,追求艺术的真谛,绘有大量的自画像与“非主流”风景,在他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纯度极高的色彩与扭曲的线条,抑郁的眼神和稀疏的胡须都代表着他内心对疾病的困惑,将主观情感用笔触、色彩表现出来。在他死后,极具个性的表现手法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他那具有装饰性的表现色彩,象征着表现主义绘画的勃勃生机。

明代徐渭的水墨画《墨葡萄图》用葡萄表现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性情操,在他的画中,笔墨酣畅,风格疏放,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更加直观的表现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心境。

而克里姆特的《吻》几乎用的全是金色调,除了脸部、手部和某些细节与花纹外,其余空间全用金色作装饰,成为一幅工艺性极强的装饰画。他的绘画风格,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所谓伤感,即他的主题总不大明朗,反映着画家在探索人生种种难以遏止的欲望中的苦闷。如此炫目的色彩也隐藏不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他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全部融入以爱情为主题的画作中,呈现给观者的无疑就是画家本人的内心情景。

四、归纳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文人画刚出现时,作者一般都是画坛的闲云野鹤;而表现主义绘画刚出现时,作者基本都是画坛的“非主流”人士,他们都是以“不顾别人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人生态度进行创作的,就是这种态度促使其绘画在漫漫岁月中也未被遗弃,甚至被推崇,直到成为主流。

不管是文人画还是表现主义绘画,作者的初衷始终是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只是通过绘画这种媒介呈现出来,让观者可以得到共鸣,在这点上两者似乎有着类似的情境。

至今,文人画与表现主义绘画,各自独特的魅力依旧不减当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过当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渐渐大于物质需求,促使我们对表现画家自身情感的绘画表现形式更加青睐。在艺术形式百家争鸣的今天,中国文人画和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画与油画中已经占据主流位置,以至于人们对他的研究了解从未中断。

猜你喜欢

非主流表现主义文人画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