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中动构式研究述评与反思

2015-05-09罗雪林明丽周以恒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综述

罗雪 林明丽 周以恒

本文为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构式语法视角下英汉中动构式对比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50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动构式是语言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该结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动语义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即传达被动意义,而不同语言中的中动构式也存在着差异。由于中动构式具有复杂的句法语义特点,中动构式得到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与反思,从而论证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中动构式的理据。

关键词:中动构式;综述;构式语法

作者简介:罗雪,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林明丽,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周以恒,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3

1.引言

自1984年起,中动构式在欧洲语言中特到了广泛的关注。Keyser & Roeper (1984)出版了他们的专著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学者们就开始关注(1) The book sells well; (2)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和 (3) The car drives fast等结构。学者们认为人类的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着中动构式(Kemmer 1993; Fagan 1992),此类构式是跨语言存在的现象。在70年代左右,学者们开始探讨西日耳曼语(英语、德语、荷兰语等)和罗曼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中的中动构式,而该结构在汉语中的研究是较新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动构式的定义、句法特征、语义性质、语用功能以及生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包括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等角度进行讨论。目前从生成语法对中动构式进行讨论的成果最多(He 2007)。

2. 前人对中动构式的研究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视角对英汉中动构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有Fagan(1992);Kemmer(1993);Ackema & Schoorlemmer(1995);Iwata(1999);国内的主要有徐盛桓(2002);韩景泉(2003);司惠文(2005);何文忠(2007);李炎燕(2011);杨华堂(2012);王和玉(2014);刘丽华(2014)等。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英语中动结构 NP+V+Adv往往被等同于汉语 NP+V 起来/上去/着+Adv。何文忠把汉语中NP+V起来+Adj认定为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句式形式。

2.1生成语法角度

在Chomsky的生成语法的理论研究下,对英汉中动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动结构的推导方面。词汇生成观和句法生成观是众多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的主要观点。同时许多学者也指出了各自所持观点的不足。如对于中动结构,西方学者 Keyser& Roeper(1984)和 Fagan(1988)以及Stroik(1995)已经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分析了其语义和结构的特点, 讨论了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但是他们的研究很多是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的过程很复杂,也没有得出特别让人信服的结论;高兴刚(2000)在论文《空算子与中间结构》中以生成语法最简方案(Chomsky,1995)为理论框架讨论分析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机制,其中主要观点有如下两点:1)英语中动词的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存在而且拥有句法作用,并且是一个主目语位置上的PRO;2)英语中动结构实际上是属于一种特殊的主题句,它的生成过程经历了wh-移位(wh-movement);司惠文(2005)在《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中以最简方案中的 VP 嵌套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动结构是由句法上的致使移位生成的。韩景泉和何建珍(2004)在《评高兴刚的中间结构分析》中针对高兴刚的观点指出,高文的分析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问题。因为这种空对空的wh-移位情况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假如坚持中动词拥有句法及物性,从论旨准则、维护投射原则和UTAH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假设中动词是将逻辑主语投射在域外论元的位置上,同时还把逻辑宾语投射到域内论元位置上,而逻辑宾语不是其它的什么空项,只有经过移位的名词性成分,否则无法解读的成分就会出现。中动结构和主题结构的本质区别是不可能用相同的句法机制来解释。韩景泉认为,中动词结构的基础是动词的状态化。根据构词规则,状态化改变了动词原有的概念结构,因而导致中动结构一系列属性的语义与句法表现。

关于中动结构的生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观点不一,存在争议。对于生成语法下的移位说,它很难解释为什么一些动词可以,而另一些动词却不可以构成中动结构,也不能很好解释中动构句的各种制约。许多合法的中动结构无法以此种移位方式生成,大量语料无法得到合理解释。该理论还面临着许多其它无法摆脱的困境。这说明从生成语法角度解释中动结构缺乏说服力,有待研究者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2.2认知语法角度

认知语言学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动构式进行研究,尤从认知语法视角研究的居多。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的产生是基于对 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批判。它着重强调了认知语法的体验性和认知方式对语法构造的重要作用。而在研究中动结构所用的主要是视角和突显。房战峰(2010)认为中动结构之所以存在,与人们的心理倾向或认知动因密不可分。中动结构中的受事主语和隐含施事就是视角和突显的体现。徐盛桓(2002)从中动结构的语义数量特征和有界化考察其语义与语法的关系,进而探究中动结构句法程式的理据。刘正光(2005)等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何文忠(2007)指出认知功能可以充分合理的解释中动构句的选择限制。他认为中动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很深刻的认知动因。中动结构的认知动因和认知功能决定了中动结构所体现出来的选择限制。中动选择限制表明,其句法结构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中动语义表达意图,也是对句法结构、语法标记以及其成分的语义范畴进行选择的结果。刘辰诞(2007)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用它来解释句法生成的动因,即句法结构是如何在语义基础上建构的。

2.3功能语法角度

英语语言学家韩礼徳于50年代末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在50年代末创立的。语言被认为有5个层次:语境、意义、遣词、音的结构和语音。其中意义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中心层次,说话者只能通过意义系统来选择恰当意义。

杨华堂(2012)在论文《语境对中动句的影响研究》中指出,由于力的作用,使某事物具备了一种特别的性能,要对这个特性进行概念化就必须对力的发出者、过程和接受者等诸多因素通过进行突显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通过角色调配后构成的中动结构。这种力通过语境表现出来,所以,只有通过对语境的正确分析才能判定中动结构是否合格。只有通过分析语境,我们才能知道是否存在合法的中动结构。如果不参照没有语境,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原本不合格的中动句式通过准确凸显被动参与者对应的物性角色,淡化施事所发挥的作用,经历知觉的语境化之后,可接受性增强(李炎燕 2011)。

从理论上来说,中动结构牵涉事件结构、论元结构、信息结构等诸多和句法语义有关的问题。生成语法关注的主要是动词的论元结构及句法如何实现;而认知语法侧重认知方式对语法结构所起的作用,尤其从认知方式中的识解来研究中动结构。这样认知视角的优势就显现于表,在语法的分析中将使用者的意图和话语要求也考虑其中,但这样也会出现问题,容易主观随意,没有将句法形式化,缺乏一定的理据,也无法处理中动结构的跨语言差异。目前句法研究只关注动词的论元结构,未能将中动句的通指义、情态义、修饰语要求和话题性等语义有关问题在结构上进行合理解释和限制。很显然,各种理论只关注中动结构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对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进行合理解释。

3.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中动构式的优势

前人研究主要关注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特征、修饰语以及语用的共性与差异,将中动构式的形式与意义割裂开来分析。构式语法学家Goldgerg(1995)认为,语言所有层面的基本单位都是构式,识别一个构式的依据是:其形式或语义的某些特征不能从其组成要素现存其他构式中被严格预测出来。即构式是形式和意义上配对的单位,“形”的某一方面或“义”的某一方面不能从构式的组成部分推出。由此可见,构式语法学家坚持“形义配对”的观点,即将构式的内外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往研究大部分基于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生成语法来分析中动构式的句法与语用特征,而忽略了该构式的语义性质,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可将中动结构当作形义配对体,从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中动构式的内外部共性与差异,一方面可以对这一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做出跨语言的解释,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另一方面对指导语言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4.结语

以往大部分对英汉中动构式的解释都是孤立零散的,没有把中动构式当作是形义的结合体来进行研究。前人研究大多是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解释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以及该结构的生成机制,而很少有研究将该构式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当代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并非只是其所包含的每一个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具有构式意义,从而决定了句子的整体意义。因此,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英汉中动构式能较为全面地解释两种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参考文献:

[1]Achema,P.&M.Schoorlemmer.1995.Middles and non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26:173-197.

[2]Fagan, S. 1992.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rman. Cambridge: CUP.

[3] 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

[4]Iwata,S.1999.On the status of an implicit arguments in middl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35:527-553.

[5]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6]Keyser, S. J. & T. Roeper. 1984. On the Middles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Linguistic Inquiry, (15):381-416.

[7]房战峰.2010.两种理论视角下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53-56.

[8]高兴刚.2000.空算子与中间结构[J].现代外语,(2):126-136.

[9]韩景泉.2003.英语中间结构的生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3):179-188.

[10]何文忠.2007.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P: 4, 17-18.

[11]何文忠.2007.中动构句选择限制的认知阐释[J].外语研究,a (1): 6-11.

[12]李炎燕.2011.英汉中动构式的认知视角[J].外语研究,(1): 30-34.

[13]刘辰诞.2007.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J].外语研究,(3):7-12.

[14]刘丽华、邓云华.2014.英汉中动构式句法语义限制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5):33-38.

[15]刘露营.2008.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5)244-247.

[16]刘正光、崔刚.2005.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8-12.

[17]司惠文、余光武.2005.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1):1-9.

[18]司联合.2013.英语中动语态的构式意义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4)32-34

[19]王和玉、温宾利.2014.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270-278.

[20]徐盛桓.2002.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6): 436-443.

[21]许艾明.2004关于中动词及物性的思考[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649-653.

[22]杨华堂.2012.语境对中动句的影响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37-40.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