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景观、历史记忆与村落传统
——以泽州县拦车村为例

2015-05-06高忠严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村镇村落

高忠严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化景观、历史记忆与村落传统
——以泽州县拦车村为例

高忠严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古村落保护中,文化景观、历史记忆和村落传统有密切关系。山西泽州拦车村的调查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景观提供了生存依照和发展活力。公共空间为相对封闭环境中生活的村民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凝聚了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当地民众生存方式、社会习俗以及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村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延续,这正是古村镇保护的重点所在。

文化景观;历史记忆;村落传统;拦车村

古村落作为民众生活的聚居形态,是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载体和集中表现,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信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处于缓慢变化之中。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村镇文化遗产也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一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镇正在面临被拆迁和改造的危险。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在2003年到2009年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另外一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名录也陆续公布。2008年7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并命名的,旨在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①。其中包括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等多种类型,涵盖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所以对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保护应该建立在充分把握古村镇历史文化传统或文化特点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带来保护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抹杀村落文化的个性,最终可能导致千村一面,带来对村落景观和传统的破坏。从现有的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中,我们可以看到,村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整体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或者在保护中各归其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现阶段古村镇保护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山西历史上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同时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村镇,2005年以来,山西省政府、建设厅对古村镇做了文化普查,先后公布四批历史文化名村镇共计101处,并制定相应保护规划。为深入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镇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沁河流域的村镇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便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晋庙铺镇拦车村的调查是其中的一部分②。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古村镇的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所负载的村落历史记忆的信息及其在村落传统塑造中的作用③。

一、太行陉边古村落

太行山脉纵贯山西南北,绵延数百公里,其间有多条东西向的横谷,历史上形成“太行八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拦车村曾是一处驿站,称“星轺驿”,处于太行道的北段。这条南起河南沁阳北部的太行山口,北达山西长治市的山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沟通晋东南和豫西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地势极为险要。三国时曹操的《苦寒行》描述了这段道路中最崎岖曲折的羊肠坂:“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往北是山西六大雄关之一的天井关,往南的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则是几处重要关隘,在历史上,王侯将相在此依靠上党可北扼羊肠之险、南控中原河内之境,所以这里被称作“晋南屏翰”,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太行陉还促进了晋豫两地人们的物资交流。山西的铁器、丝绸等通过这里进入河南及其以南地区,河南的怀药、竹器也北上太行,行销三晋及其以北。这种两地互补的经济格局促成了千百年来太行道上的繁荣景象,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拦车作为太行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出入豫晋两省,路经此处的帝王、将领均在此下榻歇息,还有众多文人墨客也曾光临此地,如王维、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司马光、于谦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碑刻,更给这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的拦车村位于泽州县西南端的高岗上,距晋城市区37.5公里,辖拦车、水奎、寨河、瓦窑河四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800余,耕地面积2700多亩,东与范谷坨、艾河掌接壤,西与张虎街、大山河相接,南至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北与晋庙铺毗邻。省级公路碗周线④(原太洛路)绕村而过,是晋豫两省的重要通道之一。太行道作为古代战争的交通要道,不仅对当时拦车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文化繁荣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现在运输业、饮食业和商业等收入占到全村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说延续了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以物资交流为主的村落传统。

二、地方性传说及村落文化传统

传说是民众集体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是作为村落自然景观地方性传说,更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民众对地方社会情感的诗意表达,又是村落传统形成的动因。

拦车村北阁外的西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韩识荆所书的“拦车镇”三个字,北阁即玄帝阁入口处有“晋南屏翰”的题识,二者共同构成村落的醒目标识。对“拦车”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金代,当时拦车是作为晋城三镇之一出现,光绪版《凤台县志》载:“星轺驿,城南六十里,距关南十五里。即拦车镇,又名狼车。《金志》载,晋城二镇。周村、巴公。又旧置星轺镇,曰拦车”。[1]

说起拦车村名的来历,村民都能讲述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即项蠹筑城拦孔子,二人对答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讲他的儒家学说。一天,驾车从河南来到晋国境内,在晋国边境一个通往村落的官道上,几个孩子正在路上用土石筑墙玩耍,挡住了孔子的车的去路,孔子请孩童让道。其中一个孩童说:从古至今,只有车绕过城墙走,哪有城为车让路的道理。孔夫子哑口无言,想连几岁的孩子都如此聪明,晋国人必定智慧很高了,于是调转车头黯然离开晋国。后来,这里的人们才知道受到诘难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颇感自豪,于是把这个临近的村庄改名为“拦车村”⑤。

这类传说的作者和流传时代已无法考证,不过从现有的文献和地方景观来看,乡里小儿的巧妙反诘与孔子的赦然返途在拦车人看来是当地人聪明和孔子智穷的表现,是引以为豪的,其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成为美谈,外乡人到此地,乡民们往往会不厌其烦地讲述一番,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与“拦车考孔子”相关的传说发生在距此地十余里的天井关村。故事说项橐礼让孔子,孔子驾车前行,在天井关这个地方下车休息时看到路边有松鼠在核桃树上捧着核桃吃,像作揖状,孔子看到动物尚且懂得礼节,晋国必是礼仪之邦,所以就驾车返回。明代名臣刘龙游历此处,写有《拦车村谒孔庙》一诗,诗曰:“孔辙曾闻返太行,周流原未到吾乡。犊诛早已闻河上,鼠立空传在道旁。赖有山河雄表里,更凭风俗擅虞唐。今逢四海同文日,古庙丹青自夕阳。”这首诗涵盖了两个传说,也说明其流传已久。现在在天井关村的南边有一段石板铺就的路,有两道车轮碾过的深深的车辙印痕,当地民众传言是孔子回车时碾压的证明。这些辙道长有8米多,深约20厘米,不过大部分已经被村民们修房盖屋所掩盖,只留下不足四米还露在外面。附近有一块碑楼,内嵌碑一块,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前后所立,上书“孔子回车之辙”六个大字,为泽州知州冯瑗所书。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有诗曰“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可见孔子回车碑创建年代的久远。此外天井关早在东汉时便建有文庙,以后历代重修,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回辙书院”,乾隆四十九年移建到村南,现在只能看到一排地基。

孔子适晋而返的故事未必是真实的历史,即使有此事,也未必发生在此地,但人们却津津乐道,可能出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天井关文庙沿革过程中,人们附会的结果,人们借此提高文庙的声望,吸引更多的民众来崇祀祭拜。二是数千年来,商贾驾车往来从而留在山梁驿道中的深及寸许的车辙印迹,引发人们的联想。三是此处地处由豫入晋的咽喉之处,与孔子讲学的路线相吻合。

民众讲述孔子回车的传说与其说是对历史的记忆,不如说是对当地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的强调,在拦车,地理环境、传说、庙宇和周边相关遗迹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彼此印证,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流动性极强的村落成员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也为拦车的教育传统提供了权威的解释。拦车人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孔子传说在这里的长期流传模塑了当地人的心理。人们为了纪念孔子,不仅在村外修建起了孔圣庙,还在村北和村中又修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奎星楼建于清同治时期,为三层八角形构造。内有转梯直通楼顶。楼内四周镶嵌名人诗碑。可惜此楼上层于光绪年间塌毁,下两层在其后数十年间陆续塌毁,所有诗碑,仅余韩愈《上盘谷》一块在今拦车村委院内[2]169。拦车村曾有文庙一座,坐西向东,位于村内南阁外西南角路旁,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重修和扩建。文庙大门外两侧有旗杆墩座,对面有影壁,庙内建筑分上下院,后院有大成殿,全院有房屋约50间,占地面积1500平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被日寇飞机炸毁。现在只在水池旁保留两座石狮子[2]169。

此外,拦车村教育受周围环境影响,金元以来二程教育在本地影响很大,宋代二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颢,曾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间担任过晋城县令。程颢任晋城令期间,大兴文教,广建书院,在泽州各地兴建学宫、乡校四十余所,并亲自讲授理学思想。由于二程对泽州的文化贡献很大,泽州人还为二程修建了“宋两先生祠堂”。在这样良好的教育传统影响下,清代天井关改为回辙书院时,拦车就有学生前往就学。光绪五年(1879年)拦车镇厘金局委员锡良置学田三十五亩,在拦车设立义学。《晋城县志》载:

学田……一在拦车镇,乃本镇厘金局委员锡良所设,置学田三十五亩,知县许涵度给小米三十担,又拨善后局钱一百千,俱令作本生息,延师训蒙,议有妥章,勒石为记。

民国十八年(1929年),拦车镇统税局局长白讳芳捐养廉银三十元作为基金办学,同年韩氏家族的韩立志、韩春、韩聚兴、韩天周、韩聘周、韩天宝六户人家将家族祭祀余款用作家庭教育基金,惠及本族子弟和部分异姓子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村民李升献一院房屋兴办学堂,至今书房院仍在。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韩洪章家族捐房屋六间兴办学堂,村落重视教育的传统从未断裂。嘉庆年间韩觐朝中武举(村内至今有旗杆院),各类生员、贡生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拦车村仍延续了良好的教育传统,这一点每每为村民所津津乐道,每年拦车村都会培养出多名大学生。而且拦车从事教师行业的人为数众多,建国以来,从教人数达一百余人,甚至有三世乃至五世以教师为业的家庭。比如拦车村最大的姓氏韩家就有韩识荆、韩世元、韩定安、韩慰先、韩重利五代均为教师,拦车村也因此被称为“教师之乡”,可谓继承了由来已久的教育传统。

三、民居建筑景观与商贸、家族习俗

民居是古村落居民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拦车村处于晋豫两省交界的重要位置,自古商业发达,现今虽说没有了往日的繁华热闹景象,但从现存的民居建筑依稀可辨当年商业的辉煌。

拦车村依山脊而建,南北狭长,整个村落有一条长四五里的大道贯穿其中,自然地把整个村子划分为东西两厢,这就是当年由山西通往中原的官道,大道的北端是玄帝阁,俗称北阁,为三层建筑,上面两层为阁楼,祭祀玄帝,下面为堡门,可以通行车马人等,上有砖雕“晋南屏翰”,这里既是进村的通道,也是出省的门户。

村落主街道两旁建筑讲究,多为两层楼房,主要是清代或民国修建的房屋,商店一般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形式。有的房屋店门高大,进深两丈余,是为开骡马店而精心设计的。院子比较宽敞,便于放置骡驮架和货物。全街有骡马店六七十处(见表1)。当地有古谚云:“拦车官街人挤人,挑肩拉货挤不出城。”大致可以反映当时繁盛的商贸状况。

表1 拦车村明、清及民国间部分骡马店统计表

晋商是明清五百年间山西出现的商业集团,他们以经营盐业票号为名,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建立一个永久的归宿,在晋商发达之后,不约而同地在老家之地购房,大力营建,在当地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拦车的驿站身份和连接山西与中原的独特地理位置也使其地商业发达,成为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与晋中商人发家致富后回家买地置房形成的晋中大院不同,拦车村留下了大量的保存原貌的商铺。从现有民众的回忆及相关历史资料中可知,当时拦车村经营的项目繁多,以骡马店为最,其次是铁器行、杂货、粮油、百货、医药、印染、当铺等等[2]59-64。

村落的发展和杂姓聚落的出现是相关的。从民众的回忆来看,韩氏是拦车最早的姓氏之一,今日韩氏家族主要分布在拦车村的中心位置,比如中街的高升店、双店院、北街的西店、东店,南街的上同店等。[2]36其他的姓氏有王、张、郭、董、李、赵、时、翟、郑、常、冯、卫等20余个。韩氏家族兴盛于明清时期,作为村落的大姓,参与了许多公共建筑的修建和公共事务的处理。从村落现有的神庙碑刻中可以看到,乾隆元年(1736年)韩建本、韩枝丰创修三教正殿,数年后还是韩氏家族的韩熹、韩枝彭修葺房屋,创修东西殿堂,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拦车村创建关帝庙,又是韩焕、韩仲建立山门舞楼以及塑神像。在捐资人中也不乏韩姓家族的人,如北社的韩继志、韩继儒、南社的韩继善、郡大学生韩阜等⑥。时隔二十多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维修破败的关帝庙,还是韩氏家族的韩德明、韩永明捐资布施最多⑦。韩氏家族还曾在民国年间利用祀田存款开办家庭教育,并规定在二十名定额未足时,异姓也可入校学习,将斟量补助学费⑧。当然这些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不遗余力的捐资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拦车的骡马店,如长店院、双店院、高升店、西店、东店等都是韩氏家族开设的。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拦车沿街分布的店铺都体现了明清至民国的商铺建筑特色,向人们诉说着以往的商业生活、民众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

四、公共空间与村落记忆

公共空间为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生活的村民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凝聚了村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当地民众生存方式、社会习俗以及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多数公共空间至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拦车村的主要公共空间有如下几类:

(一)主街道

拦车村有一条从南到北的街道,约2公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商道,是拦车村的生命线,由这条街延伸两端,便是太行古道,来往商人、马帮都从此经过,这儿也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店铺在街道两旁,至今可以看到店铺的隔栅门面。

其次,主街道还成为划分村落内部结构的依据,明清时期以街道为中心划分北社、中社和南社。而且建有界阁三座,每个社都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单位。现在基本承继了这种划分方法,分为北街、中街和南街。拦车村每年有三次庙会,正月十四到十八庆贺元宵节、农历二月初二汤帝庙会和九月十三关帝庙会时,各种唱戏、耍故事等活动都在中心街道上举行。以前是在街上挂灯笼,现在都是在门前挂电灯,主要节目有划旱船,踩高跷、腰鼓、秧歌等,旱船扮演《过江杀督》《红锦州》等故事,高跷常扮演《八姐九妹》⑨。在三段街之间也有互相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在阴历九月十三庙会时,这里有规模宏大的物资交流活动,可以说此街道既是村民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村落文化和娱乐的主要空间。

(二)宗教建筑

拦车村现存庙宇有汤庙和关帝庙。关帝庙位于村落中街,初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乾隆元年时欲建为三教庙,但因朝廷禁止,所以停工,后来在东西两侧殿中供奉牛王、水草、圈神、五龙神,后来在正殿供奉关帝⑩。建成之后,庙宇曾设村塾、家塾、义学等,不仅为村民提供精神的安慰,而且也为教育子弟提供了场所。在关帝庙存有大量村落碑刻,记载了发生于此地的人物事迹或重大事件。譬如《星轺里拦车镇七贤祠记》记载“功施社稷、泽被元元”的七位当地官员事迹⑪,他们或有防贼护民之功,或行灾年赈民之举,或捐廉修补拦车街道,这些善举均被民众称赞,并刻碑纪念。同时碑文也记述了当地的历史和民众生活,因地处要塞,往往受匪灾之患,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两次遭兵火之害,并伴有旱蝗灾害,这些事件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抹不去的集体记忆。所以官员们的善举为民众所记忆,并在关帝庙东厢房为每个官员竖禄位碑碣以作永久纪念⑫,碑末均署“同治七年戍辰菊月星轺绅民叩”的字样。

在村落中,人们往往借助神庙的权威来管理公共事务,树立村规民约。拦车村地处太行山脊,农业欠发达。人们往往借助地理优势,靠运输货物来谋取生计,同治七年(1868年),抚宪为解决民众贫苦,劝民种桑,严禁窃伐树木,并严禁设局诱赌,具体实施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结合乡约、社首的权威来监督实行,约束村民的行为。范围涉及拦车镇三社、黑石岭三社、草地铺、山尖社、艾河掌社、油坊社、夹泉社、大口社、张虎街社、小口社等地⑬。透露出此地依靠商业发展但也坚持耕读传家理想的独特风格。

关帝庙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开办大兴粮行,庙宇遭到损毁,1947年,晋城粮食局在此办拦车粮站,对庙宇进行维修。2004年,粮站搬迁,重新恢复其原有功能,2005年村民组织起筹建组,新塑关帝神像,重新维修关帝庙,这里成为民众信仰的圣地,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有人祭祀供奉。

拦车村现存庙宇还有汤庙,位于村落北段,是村民天旱祈雨的地方。汤庙在晋东南非常普遍,其本庙在晋城析城山,分庙则遍及周围乡里。拦车村汤庙建于唐代,毁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军侵华时,2007年开始重建。现已修好正殿和侧殿,分别供奉汤王、关帝和碧霞元君,正殿对面有新建的戏台。

汤帝庙曾有铁铸的汤王神像,在天旱时人们都要到汤庙求雨,村民抬着神像出庙,后面跟着南北中社的民众,都身着灰色或黑色长袍,每人嘴上贴有小块的黄色纸,意思是不让说话,期间还有斋公念求雨的经文,并有专门的人员往铁像上浇水,求雨的民众抬神像绕中街一个来回,然后回到汤庙,祈雨活动便宣告结束。这一天还有很多禁忌,全村家家户户中午不吃面条之类的食物,吃干馍馍,喝茶,搬“山”吃枣,吃口利馍等。

(三)其他公共建筑

拦车村曾有五个阁贯穿全村官道南北,分别是北阁、八字阁、红阁、辰龙阁和南阁,现仅存北阁和八字阁,八字阁地处北街的东侧,悬建于李家院和田家院之间,以前骡马商队可从此进村。玄帝阁在村子北边,是过往客商进村的门户,上书“晋南屏翰”四个大字,是当年村落地理位置的写照,现在成为拦车村的地标性建筑。

韩家庙位于南街的东侧,是韩氏家族的人缅怀祭祀祖先的空间。另外拦车村还曾有星轺驿楼、府同知公署、把总署营地、魁星楼、贞节牌坊、文庙、寺井庙和东西山神庙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只保留在民众的记忆之中。

结语

拦车村是太行古道上形成的典型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村内有丰富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良好的村落文化传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拦车村所处的晋豫之间的要害位置引发了孔子传说的附会,形成了一系列与拦车问孔子相关的文化景观,同时缺地耕种的自然条件和地接通衢的地理位置又促使当地民众积极发展商业贸易,经商因此成为民众的重要生活方式,这些又形成了商住两用的特殊构造和建筑格局,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所以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这些景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存在的物质载体。现代化的交通和运输方式改变了拦车人的生活环境和谋生方式,原先的建筑不再发挥传统社会旧有的用途,成为村民历史记忆的场所和历史生活的明证。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景观提供了生存依照和发展活力。当家族文化强盛时,韩氏祖庙是韩氏族人举行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商议族规,处理族内事务,办义学、族学。而现代社会,大家族退隐,小家庭是常见的家庭组织形式,所以祖庙就逐渐破败。同样,迎神赛社活动是关帝庙和汤帝庙最重要的活动,在传统社会每年盛大的迎神赛都能激发民众参与的热情,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神灵的庇佑,神庙也就接连不断地修建、重建。现在虽然不举行迎神赛会了,但因为庙会活动的娱乐性质和物质交流的便捷,敬神和演剧活动仍在流传,当代社会庙宇的修建活动再次兴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适应了当代社会不无关系。

再次,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共同促进了村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延续,这正是古村镇保护的重点所在。拦车村的古商道、民居、商铺、庙宇等多种类别的建筑营造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同时商贸习俗,家族习俗、迎神赛会习俗等又组成拦车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二者共同构成拦车村的村落传统。拦车村地处偏僻,还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冲击,其村落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及时得到保护。

现代化的今天,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既要注意保护其生态环境、文化景观,也要注意保护其文化空间,这样才能维护村落的良好传统,使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使古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七条。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②拦车村于2006年1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③张成渝认为村落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共同塑造的人类历史记忆,是区域地方性的标志,积淀着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它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见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新模式:中心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年10月24-26日。

④碗周线是山西省晋城市南部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干线之一,起点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碗城村,终点位于泽州县周村镇,全程50余公里。

⑤被访谈人:李保太。访谈人:高忠严,张云霞,韩雪娇。访谈时间:2010年7月27日,访谈地点:拦车村村委会,同样的问题还访谈过李建民,韩光忠等,详略不等,但都能讲出故事的大概。

⑥参见碑文《关帝庙创建碑记》,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41-342页。

⑦参见碑文《关帝庙拨会布施碑》,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42页。

⑧参见碑文《此将祀田存款又开办家庭教育》,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50-351页。

⑨被访谈人:李保太,男,76岁。访谈人;高忠严,访谈时间:2010年7月27日,访谈地点:拦车村村委会。

⑩参见碑文《关帝庙创建碑记》,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41-342页。

⑪参见碑文《星轺里拦车镇七贤祠记》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42-345页。这七位官员分别是邑侯李宪,钦差工部尚书、署理山西抚宪郑敦谨,泽州府正堂费廷璋,分府卓熙泰,邑侯阮棻,同知衔山西候补知县委员赵廷澍,知州衔署凤台县正堂赵辅堂。

⑫《拦车关帝庙东厢房为清末部分官员禄位碑碣》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49页。

⑬《星轺里颂德、栽桑、禁窃伐树木和禁赌约》李保太,《拦车村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47-348页。

[1]关隘.凤台县志(乾隆四十九年版):卷三[Z].

[2]李保太.拦车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山西省建设厅村镇处藏.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Z].2009年8月.

[4]山西省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拦车村”[Z].2010.

[5]高忠严.山西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访谈录音整理稿[Z].打印稿,2010.

[6]申和金.太行雄关·天井关[Z].2005.

[7]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新模式:中心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C]// “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

[8]张艳玲,肖大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中的重要性[J].古建园林技术,2009(3).

Cultural Landscape,Historical Memory,Village Tradition:A Case Study of Lanche Village,Zezhou County,Shanxi Province

GAO Zhong-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0)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cultural landscape,historical memory and village tradi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The investigation into Lanche Village,Zezhou County,Shanxi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existence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both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supplies existence mode and development vitality for cultural landscape.Public space provides a necessary arena for village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which engraves their common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embodies local people's living style,social conventions,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t.Cultural landscap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village cultural tradition,which are the focus of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Cultural Landscape;Historical Memory;Village Tradition;Lanche Village

K892

A

1673—8861(2015)03—0091—07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8-05

高忠严(1975-),男,山西新绛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民俗学、地方民俗学、民俗艺术。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28)。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村镇村落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