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决定地位 思路决定出路

2015-05-05麻勇恒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麻勇恒 吴平

摘要: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六周年座谈会上,来自期刊界、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学刊》学术学科定位,办刊思路、影响力建设、办刊经费渠道等问题献计献策。这些凝聚着期刊界、人类学/民族学界权威专家经验与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对《学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自身建设,实现迈向核心期刊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学术定位;办刊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1-0152-04

2014年11月2日上午,《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以下称《学刊》)创刊六周年座谈会在凯里学院召开。来自《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副理事长姚申教授,原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中央民族大学报主编贾仲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王建平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谢晖教授,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贵州高校学报学会副会长张丽君教授,贵州社会科学主编黄旭东教授,凯里学院副院长姚仁海、张雪梅,院长助理郑茂刚、周江菊、李斌,《学刊》编辑部主任吴平,科研处及学刊学报编辑部人员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期刊界专家、人类家民族学专家就《学刊》的发展、影响力的提高、数字化建设、特色栏目培育、“名刊工程”建设以及《学刊》的目标定位、学科定位等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从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来看,大致包括对《学刊》的评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以及对学刊提高办刊水平,迈向预期的发展目标所寄以的期待与展望。现就会议发言专家谈及的建议对策综述如下。

一、对《学刊》的评介

1.姚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高校期刊在面临着改革选择,目前全国有1300多家高校期刊均为综合性刊物,但这些刊物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如何跳出期刊的同质化已经成了期刊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凯里学院主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作为一个专业刊物的创办及其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它的办刊定位的确定正好契合教育部关于高校期刊改革的方向,认为学刊创刊仅六周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办得非常好,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学刊有足够的实力冲击教育部的第四批“名栏工程”。

2.龙协涛教授认为,《学刊》是一份专业性学术期刊,正符合教育部对期刊改革的期望与目标取向,符合教育部发展的思路。学刊是一份很有学术份量、很有学术特色、很受学者关注、很有学术发展前景的刊物,也可以说,学刊学术份量厚重、学术特色鲜明、学者很是关注、发展前景广阔的刊物。《学刊》是一家有潜力、有机会成为名刊的专业刊物。名刊不一定就出于名校,小地方也可办大刊物。《学刊》在凯里学院创办有地域区位优势,有本土资源优势。若办好《学刊》成为凯里学院全体共识,并作出努力,那么《学刊》可以走进全国学术关注的中心。因《学刊》关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都是极具内涵包容性的学术关键词;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具有走向世界的潜能。因而《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这一刊名是很有创意,也有魅力。从目前刊载的文章来看,《学刊》的“文风”正派,实事求是,而不像某些刊物那样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一些只有少数人熟知的工具去呈现众所周知的常识性问题。

3.黄旭东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到,贵州最有前景的刊物就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它必将成为贵州期刊界的一匹“黑马”,具有冲击核心期刊的潜力。贾仲益认为,全国民族类期刊的办刊水平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但《学刊》办刊特色突出,率先走出高校期刊“专业化”的发展路径,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王建平教授说,对学刊刊名非常羡慕,有特色,发展空间较大,也是一本办得不错的刊物。

4.谢晖教授认为,每一所大学都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窗口:图书室和学术刊物。凯里学院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本科地方高校,但图书馆的设计很大气,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能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这样专业化的学术刊物,实属难能可贵。《学刊》自创办以来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凯里学院人为之骄傲的,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通过不懈努力《学刊》冲击核心期刊是有希望的。

5.张丽君教授说,在今年贵州省高校组织全国高校期刊评优初评中,对学刊从期刊的定位、特色、发展态势来看,显得非常的突出,是一本很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刊物,它必将成为贵州期刊界的一匹“黑马”,这是学校领导重视,编辑人努力的结果。

二、建议与对策

(一)学术与学科定位

1.王建平教授认为,办好专业刊物,需要办刊人有自己的办刊思想。首先,《学刊》在目标定位上要“高大上”,若办好将来有望成为人类学/民族学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学刊》既是地域的,又是全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其次,《学刊》的特色功能和定位,一定要清晰。换句话说,既然以“原生态”作为刊名的关键词,就要紧紧抓住“原生态”、体现“原生态”、诉说“原生态”、诠释“原生态”。要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文化包容、文化平等、文化自由与文化对话的角度展开对“原生态”的多学科视角解读。再次,《学刊》刊载的论文等研究成果,不能仅限于贵州本土,更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

2.黄旭东教授认为,《学刊》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性的命题,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生态危机与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问题等都属于全球问题。《学刊》的学科定位与学术研究应当坚定不移地围绕这些问题而转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升刊物的学术份量。

3.贾仲益教授认为,栏目选题要以培育人类学学者与读者为目标,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服务。为了适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建设设置“国际观察”栏目。

4.谢晖教授认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这一刊名很有创意,既有专业性,又有包容性。但这刊名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的问题,导致一些学术数据库难以收录。建设是否可更名为《人类学学刊》,以规范学科定位。

(二)栏目设置

1.姚申教授认为“栏目”的设置一定要级序化,即要有重点栏目、常设栏目和组稿栏目之分;一定要在栏目的设置中突显出本刊的“主打栏目”,处理好各栏目之间的层级关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在栏目建设上均衡使力。

2.王建平教授认为,在栏目的设置上还得有所创新。各栏目之间的关系要有关联性,作为专业性刊物,栏目的设置尽可能是对同一话题的不同学科的回答,同时要有持续性。栏目要精炼,不能贪多。泛化。

3.贾仲益教授认为,对生态研究的“人类学化”问题,在栏目的设置上要补充“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栏目。需要按照人类学与生态学的学科规范与发展态势,紧紧围绕“生态”问题进行栏目设置。例如,可否设置“生计与生态”“信仰与生态”“制度变迁与生态”“产业与生态”“政策与生态”“教育与生态”等以生态和原生态为关键词的专题栏目,让刊物的内容与刊名所表达的学术宗旨相符合。

4.谢晖教授认为《学刊》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发展为之助力,只有学术得到了发展才能推动专业化刊物的发展。因此,《学刊》需要组织学者从学理上界定“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内涵,围绕“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策划栏目选题,搞好组稿工作。

(三)稿源问题

1.杨庭硕教授建议在每年的下半年安排时间举办栏目主持人“年度组稿会”,确定来年刊发的文章选题范围,涉足的学术热点,促使栏目主持人能提前组好来年将刊载的学术论文,提高办刊效益与效率。

2.王建平教授认为要获得优质稿源,就要做好如下工作。基一,推介的宣传工作要做好;包括在公共媒体的宣传。其二,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让自己的网站建设符合自己刊物的特色。实践表明,对专业期刊而言,建设自己的特色网站尤其重要,不容忽视。其三,作为主编要作好选题策划,每期刊载的文章中至少有一个主档栏目,专题探讨一个学术话题,进行学科与学术的对话。

3.黄旭东教授提出要加强刊物自身的特色网站建设,通过网站公示审稿、用稿与发稿的情况,使刊物稿务处理公开化,扩大作者对刊物的信任度;使刊物的数字建设获得主动权,同时不断的放大刊物的影响力,拓宽来稿渠道。

4.谢晖教授认为《学刊》难以组到高质量的稿源,与等级特权的制度结构有关,正是这些等级制度囚笼的存在,遏制我国学术研究的创新。高级别的刊物(核心刊物)总体上垄断了优质稿件的刊载权,从而让新创办的专业化刊物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每迈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经费问题

1.姚申教授认为在经费的投入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的赞助,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提高稿酬,多举行对刊物的影响力有助推作用的学术活动。

2.谢晖教授认为,没有社会经费的支持、资助,办刊经费紧缺必将遏制刊物的发展。建议在资金的争取上,不仅要依托政策依据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资金,还应当向相关的企业申请赞助,让企业出资办会。

3.黄旭东教授认为,要充分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的契机,向省属有关部门申请《学刊》建设经费。

三、影响力建设

1.姚申教授认为要不断提高学刊在学术圈外的影响力。尽管通过六年的努力,《学刊》作为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刊物已经日渐获得学术圈内专家学者的知晓与认可,但在人类学/民族学学术圈以外的社会场域中则人们知之甚少。建议多“请进来,走出去”,以刊物的名义组织对外学术访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建议《学刊》组织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提高刊物影响力的同时,解决稿源不足问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与知名大学的《学报》联合举办,借外力宣传自己,当然也可找有影响的文化企业联合办会。建议《学刊》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建议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读书报》《光明日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作刊物要目广告,这可产生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可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刊物的国际化不仅要考虑,而且需要加强。因为学刊的内涵与特色,决定了有条件争取进入国际上的重要索引,建议英文摘要的表述上不仅要规范,让外国学者看懂;还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参考文献翻译成英文,做成英文版式。

2.龙协涛教授建议,每刊载的文章中至少应当有2-3篇综合性、比较研究的重量级文章。比较研究的文章才有厚重感,才能增加刊物的学术份量,从而引起更多的学术聚集。同时,在这个学科正走向交融的时代,还应该刊载一部分交叉科学的研究论文,此类文章极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其次,要多作一些专题性的学术访谈。对国内民族学/人类学民家进行专题学术访谈,刊发他们对当代热点学术命题的真知灼见,对他们的学术人生与各个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式的整理,这类文章可以提高刊物的知识度与聚集度,从而快速提高刊物的影响力。第三,要组织本土学者对某些栏目刊载的文章进行综述,在每年的最后一期刊发。一篇好的“综述”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胜过若干不痛不痒的低档次论文影响力。综述文章可提高刊物的被引率和转载率,提高影响因子。

3.王建平教授建议,要定期举办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人数不一定多,但要有份量,会议议题的设定不仅要传播学术,同时还要引导学术研究的取向,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一定的稿源。同时,要定期举办或参加期刊同行交流会,借鉴创刊的办刊经验,求得自身影响力的提高。

4.黄旭东教授提出要加强刊物自身的特色网站建设,通过网站公示审稿、用稿与发稿的情况,使刊物稿务处理公开化,扩大作者对刊物的信任度;使刊物的数字建设获得主动权,同时不断地放大刊物的影响力,拓宽来稿渠道。

四、期待与展望

1.姚申认为,学刊要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途径,宣传推介,提高学刊影响力。同时,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仅争取作为国内“csscl”“中文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还应该努力争取进入国际重要索引机构,学刊凭借自身条件,是很有希望和可能的,基于此,必须在外文翻译上要具备准确性,要让外国人看得懂,而且必须增加参考文献英文的翻译。

2.龙协涛教授认为,《学刊》不仅要争取进入教育“名栏”期刊,还要努力进入“名刊”。编辑排版过程中,希望稍加注意每一篇论文的“关键词”的提炼,让关键词使用得当,能说明问题,而不能是一些无实在意义的虚词。

3.贾仲益教授认为,从《学刊》编辑队伍的学历与专业背景看,对办好学刊是有利的,但需要发挥每个编辑的积极性。其二,“田野调查”栏目的文章要求展示文化关联性,而不是文化要素的堆积,要把文化事项的展示放置于地方族群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之中。田野工作点社会文化场景的呈现,要按照人类学的表述范式进行,即从血缘、婚姻圈、祭祀圈等角度展开,避免田野描述的“社会学化”。

3.谢晖教授认为,在“刊风”问题上,目前《学刊》刊载的论文总体上是“学理少,综合研究少。既然已经打着民族学/人类学专业期刊的旗号,所刊载文章的叙事方式应尽可能按照人类学的范式,不要随意偏离学科的规范。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实证研究”的文章组稿力度。

以上这些凝聚着期刊界、人类学/民族学界权威专家经验与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对《学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自身建设,实现迈向核心期刊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