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置利益格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04-29杨东方

求知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市群京津冀天津

杨东方

一、打造经济升级版是再提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大背景

1.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出发点。如果说1978年至1993年是中国经济的1.0版、1993年至2013年是中国经济的2.0版,那么未来的10年到20年就是打造中国经济的3.0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出发点是要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而要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培育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当下,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发酵,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之中,增长乏力,波动频繁。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调整和大转型之中。自2008年9月15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中國经济在波动中前行,从2011年以来,经济呈下行之势。从“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看,出口的“昔日风光”不再,消费拉动在短期内难有爆炸式增长。因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的是经济发展动力升级,要在传统经济动力的基础上,把开放推力、改革拉力、内需潜力、区域合力等因素叠加,形成经济升级的新动力。再提京津冀区域发展,正是区域合力的重要内涵。

2.京津冀的区域合力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的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4%,这虽然仍在中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但也更凸显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提京津冀区域发展,将京津冀的区域合力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是这一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体现。

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是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区域。京津冀的土地面积为21.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2%;2013年京津冀常住人口为10919.6万人,约占全国的8%;GDP总和为62172.1亿元,约占全国的10.9%。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上,京津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位于制高点上的经济发展“域面”。2013年北京的GDP为19500.6亿元,天津为14370.1亿元,分别占京津冀GDP总和的31.37%和23.11%。京津冀GDP总和超过我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省。因此,发挥好京津冀的区域合力,能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平衡,而且会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我国资源要素的布局与配置,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优势。另外,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本,带动更多的区域破解发展掣肘,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需要。

二、京津冀本是一个区域共同体

1.京津冀本身存在相互支撑的体系。京津冀三地,原本是一个区域共同体,存在共同发展的基础。北京、天津是典型的城市形态,河北省是一个区域。第一,区域的发展要靠城市的带动。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辅相成的进程看,城市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京津冀这个区域中,北京与天津

的GDP分别占京津冀GDP总和的31.37%和23.11%,如此高的比重对河北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这种带动的效果远没有达到期望,以至于人们更容易观察到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2013年河北省的GDP为28301.4亿元,低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但高于辽宁(27077.7亿元)和福建(21759.6亿元),这与北京、天津高级要素的辐射和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服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提高北京、天津的城市发展对河北省的带动效果。第二,城市的发展要有区域的支撑。北京和天津的面积分别是1.64万和1.19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7.59%和5.51%,是典型的城市形态。河北省的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86.9%。目前,北京、天津强大的环境压力和迫切的经济发展转型要求存在发展空间约束,需要河北省提供区域的支撑,当然,这种区域的支撑不是以牺牲河北省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需要整合目前京津冀各自的发展目标,实现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提出的“四个立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装上了新引擎:“立足各自比较优势”,以打造京津冀新的增长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以增加京津冀布局合理性;“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以提升京津冀整体竞争优势;“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实现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京津冀利益格局不均衡。第一,从GDP看,2013年河北省GDP的绝对数第一,北京第二,天津第三。但如果考虑到面积、人口和资源,北京与天津所获得的GDP红利多,而河北省获得的GDP红利少。第二,从投资的数量看,2013年河北省投资为23194.2亿元,数量的绝对数第一;天津第二,为10121.2亿元;北京第三,为7032.2亿元。如果考虑到投资的质量,北京是“高精尖”,天津是“高端和高新”,河北省的传统产业居多,而且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从三个产业的比例看,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76.9%,明显高于天津的48.1%和河北省的35.5%,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天津和河北省。虽然天津与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当,但天津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京津冀的产业结构相差悬殊。第四,从财政收入的规模看,2013年北京财政收入的绝对数第一,为3361.1亿元;河北省第二,为2293.5亿元;天津第三,为2078.3亿元。但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拥有2114.8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比拥有7332.6万人口的河北省财政收入多出1000多亿元,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京津冀利益格局中,北京是最大的获益者。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国家战略

1.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应成为国家战略。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布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它们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等密切联系且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和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实现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进形态,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的相互补充,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城市群建设强调产业联系,注重关联性,因此,城市群内的经济增长容易形成扩散效应,这对于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京津冀作为区域共同体,城市群建设应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2.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是打造京津冀的区域合力,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而打造京津冀区域合力,必须把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区域内共有13个城市,依据GDP的規模,分别是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邯郸、沧州、保定、廊坊、邢台、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和衡水。建设京津冀城市群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分工协作构成城市群产业错位发展,更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升产业等级,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局面。

京津冀城市群国家战略的内涵应包括: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明确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明确区域内的城市布局;明确城市群的设施配套建设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因此,制定并完善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科学论证城市群的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根据各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有效实施城市群的分工,通过分工协作构成城市群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京津冀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

1.北京疏解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对于北京而言,功能过多会成为发展的包袱。北京作为首都,其核心功能只有三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应将非首都核心功能尽可能均匀地疏解到城市群中。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要在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有新认识,要在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上有新认识,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

功能过于集中制约了北京的持续发展,疏解功能是北京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尽管没有了经济功能的标签,但北京并不情愿放弃经济功能,所谓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要把一般性产业特别是带有污染性质的产业疏解掉,是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疏解掉,是要把环境的压力疏解掉,而对于“高精尖”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不仅要发展,而且还要聚集。北京在疏解功能和产业的选择上,最不情愿疏解功能,因为疏解功能和疏解产业虽然都会带来GDP下滑,但疏解功能比疏解产业会带来更大的财政税收的牺牲。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另外,要慎用一些概念,如“首都圈”、“首都区”、“大北京地区”、“首都都市圈”等,这些概念都突出了北京或者首都的地位,有忽略津冀两地之嫌。“京津冀都市圈”的提法也不合时宜,首先,“圈”的提法不能反映区域的真实含义,其次,“都市圈”的提法又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地区,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符。北京应主动回归首都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势,在要求津冀在产业转移、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为自己提供方便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津冀提供科技、人才、资本、教育、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支撑,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2.京津双城联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2013年,北京和天津两市的GDP总量为33870.7亿元,占京津冀GDP总量的54.48%。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规模大,具有集聚产业的功能,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城市群是以核心城市向周围辐射所构成的城市集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了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促进京津两个核心城市的联动,充分发挥高梯度的作用,决定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的原则,深化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发挥“双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京津“双核”。由于北京与天津的经济联系弱,导致了京津两市的经济能量不高,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处于基态。而作为核心城市的京津实现双城联动,必将对两市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与重新组织,不仅使资源要素跃迁到较高能级,而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处于激发态,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既实现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引领,又实现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拉动。事实上,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都经历了核心城市不断发展、而后其功能和产业不断向周边疏解、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过程。

北京应主动承担起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发挥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消除影响区域合作的制度壁垒,充分利用科技、人才等优势,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应加快经济中心建设,与北京共同形成双中心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港口、技术辐射功能,主动寻求与京冀的合作,切实发挥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北应立足自身发展,地区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其他地区的“溢出”,而要通过强化自身经济实力,积极融入京津的发展,积极吸纳京津两市的产业转移和辐射。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城市群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天津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