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小学语文古诗教材中的“隐者”

2015-04-29刘平安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贾岛隐者童子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收录了一些经典古诗作为课文。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除古诗以外并未编入其他的文言作品,所以古诗就成了学生与古文亲密接触的唯一媒介。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是先了解诗人,进而理解字词、诗句,最终理解全诗,了解本诗所抒之情。当然,对于童蒙初开的小学生而言,上述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但笔者以为,很多古诗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千古流传,更重要的在于其意耐人寻味,其情感人至深,其境令人浮想联翩,常能让人体会到“言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如果教授古诗仅仅止于解词释意、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资料等等,起码是对优秀文本资源的一种浪费。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通俗清丽,情深意切,白描无华,相较于其他古诗而言,浅显易懂。如何从浅显处发现深意?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诗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并尝试个性化地解读此诗的内涵。

问题一:童子的回答是实话还是谎言?

全诗共计20字,而童子的答语几乎占了大半篇幅。教学参考资料大都把这几句诗解释为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可童子的回答是不是真实可信呢?一般没有去探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童子的回答是实话还是谎言?他们随即分为了两派,互相辩论起来,交锋之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见解。

一开始,“认同实话派”占据了上风,不少学生纷纷挺身而出,维护童子的“清白”。

生1:当然是实话,是谎言贾岛干吗还要写下来呢?

生2:我也觉得是实话,因为“童子”就是小孩,小孩是不说谎的。

师:那么这个童子是不是完全没有说谎的嫌疑呢?

(我的“煽风点火”激发了“认同谎言派”的热情。)

生3:我觉得童子的话很可疑。既然他是隐者的徒弟,怎么可能不知道师父的去向呢?

生4:童子的话是谎言,但真正要说谎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师父。老师刚介绍过,隐者是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那他一定不喜欢有人来打扰他,所以就特意吩咐童子,遇到有人来找就说他不在家,以免老要应付那些不速之客。

(生4的一番分析有理有据,得到了不少孩子的赞同。)

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告诉他们:文学创作,尤其是言繁笔简的古诗,其意蕴常常是丰富的、模糊的,存在着多种解读,我们在理解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说法,而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查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也正是优秀古诗的一大魅力所在。

问题二:寻隐者不遇后,诗人贾岛的心情如何?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研读诗句,对照插图,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贾岛千里迢迢、饱尝艰辛才来到这深山里,最终却没有寻到隐者,一定是沮丧、遗憾和惋惜等五味杂陈,情绪低落。能有这样的思考,可见他们已经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才有了这份感同身受的同情。如果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仅止于此,固然也无不可,但我觉得这一话题是引导孩子初步理解我国古代文人的诗人气质,品味“有时过程的美好重于结果”这一哲理的良机。于是我又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作了一番引导,补充讲了一个“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忽然间,他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他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但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听完这个有点玄妙的故事,不少学生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提醒他们:如果贾岛和这故事中的王子猷有着同样的心境,那他见不到隐者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学生触类旁通:“我知道了,贾岛也许就和这个王子猷一样,他只是想享受一下去拜访隐者的过程,至于能不能见到隐者并不重要,所以他的心情也许很平静。”“也许贾岛在来的路上就已经做好了见不到隐者的心理准备了,所以即使见不到隐者也不会失望,说不定还会因为一路欣赏山中美景而心情舒畅呢!”“贾岛专程来拜访这位隐者,说明他很仰慕这位隐者,如果他见到了隐者,而隐者又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厉害,那他反而会失望。所以见不到隐者反而让他在心中保留了一份对隐者的美好的幻想。”孩子们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悟,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合情合理。

诗歌,尤其是博大精深的经典唐诗,很多只是寥寥数字,有的甚至平白如话,但其中往往蕴藏着无穷的奥妙与韵味,只有不断吟哦、想象,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去大胆质疑,倾力求证,才能从中品味出值得更多回味的诗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记诵古诗,理解诗意,还要努力去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情,体验诗境,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进而通过古诗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并逐渐养成且读且思且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教学是否有揠苗助长之嫌。诚然,要求每个孩子对每首诗的内涵、意境都体味深刻,这是不现实的。但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领略诗的意境之美,并为他们日后对古诗进行反刍式的理解打下基础。牵着孩子们的手,带领他们漫步在古诗的百花园中,去寻觅那一位位或隐于市井、或隐于山林的“隐者”,这是古诗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刘平安,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1)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贾岛隐者童子
谁的节日到了
“推敲”一词的由来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贾岛寻医记
熊童子
寻隐者不遇
山童子和一串红
书中有童子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