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地区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与教学对策

2015-04-29李克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受访者南京

2013年发生了令国人震惊的“中学生埃及古庙刻字事件”,全社会一片哗然,口诛笔伐之中不乏理性思考,尤其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错,是整个民族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因为涉事的孩子是一名中学生,这一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现状到底如何,笔者以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一、南京地区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现状分析

1.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调查表的设计

(1)调查目的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1]蕴含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a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联系现实与历史的桥梁,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而且文物是不可再生和相对惟一的,显得弥足珍贵,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2]作为青少年学生一代,未来将承担起继承保护文物遗存的重任,那么当下中学生有多少文物常识,如何看待文物保护问题,“刻字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以南京地区为例,笔者在部分中学生中进行此项调查。

(2)调查方法

通过对4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调查对象

为了让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笔者选取了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共400名中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分别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和建邺高级中学,两所初中钟英中学和第五初级中学。

(4)调查时间

2013年10月10日

(5)具体问卷调查表

2.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调查情况的数据分析

(1)文物常识缺乏

几乎所有受访的中学生都不知道文物的准确定义,在“你认为文物的哪一价值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中,47%受访者选择历史价值,28%选择文化价值,25%选择经济价值。受访者中知道国家保护文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20%,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对文物等级的划分。在“例举你曾经听说过的文物事件”这一问题时,43%受访者听说过“圆明园兽首”事件,28%受访者看过电视上的一些寻宝鉴宝节目,19%受访者则表示一无所知。对于中学生来说,对文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道的较少,但对文物的重要性还是比较认同的,也会关注一些与文物相关的热点新闻事件。

(2)对南京文物实地走访少

几乎没有人知道南京在1982年成为第一批被评为“江苏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对南京历史文物的了解,59%的受访者知道1-3处,34%知道3处以上,还有7%完全不知。在“你有没有去参观南京的文物遗迹”这一问题中,27%的受访者经常去,48%偶尔去,还有25%的从不去。在“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京历史文物”这一问题中,56%的受访者通过网络了解,24%通过电视了解,15%通过报纸杂志了解,10%通过实地参观走访了解,5%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从整体上来说,南京地区的中学生对家乡的历史遗存了解不多,还是主要通过网络、电视等虚拟媒介了解,实地参观走访的并不多,我们要多鼓励中学生多种途径尤其是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本地的历史遗存。

(3)文物保护意识缺乏

几乎所有受访者认为应该保护文物,但在“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这一问题中,83%的受访者不知道。在“你是否曾经在旅游景点刻字留念”这一问题中,有30%的受访者承认有过不当行为,在“当前文物保护面临最大困境”这一问题中,47%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28%受访者认为政府监管不力,25%受访者认为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由此可见,当前文物保护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中学生虽然都很认同应该保护文物,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意识有时较为淡薄,少数人会私刻乱画。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南京地区的中学生对文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常识和本地区的文物了解不多,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少数人有过私刻乱画等破坏文物的不当行为,从总体上来说,中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是不高的,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

3.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历史传统因素

自古以来,国人保存古物之念甚薄,[3]例如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其实是明长城,并不是秦长城,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秦长城大都已风化消失,存之于世的很少。再如项羽进咸阳时火烧阿房宫,将美轮美奂的建筑付之一炬,今天我们只能从前人的描述中想象这一伟大的文物遗迹。而到了近代,西方国家从中国掠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文物保护问题。虽然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化,但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却是不甚重视,因此今天的青少年也多少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意识缺失。

(2)社会现实因素

建国以来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一来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民众中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二来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政府的处罚监管不到位,破坏文物的行为都是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理,且罚款金额在200元以下。并且由于一些旅游景区的管理欠缺以及文物管理部门的执法不力,很多人在文物上刻画涂污等破坏文物的行为根本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得很多人往往在文物遗迹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除此之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直接冲击文物保护,如“要想富就盗墓”的不良习气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文物遗迹较多的省份十分盛行,盗墓十分猖獗。更有甚者,近年来一些以盗墓为主题的网络小说流行起来,而广大中学生是其直接的受众,对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起了负面影响。

(3)学校考学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严峻的中高考的压力,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依据,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往往成了中学生在校的唯一行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包括文物保护意识在内的各种公民意识的教育不是十分充分,学生对文物保护并不十分关心在意。

(4)学生心理因素

从中学生的心理来说,这一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就认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当今社会价值多元,日新月异,必然造成中学生观念上的多元与冲突,如果引导不力,会带来负面影响,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执与随意,容易感情用事,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策略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文物保护得以延续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时期对文物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行为。[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德罗斯曾评价:“人类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年轻人手中”,因此加强文物保护教育应从广大中学生抓起。[5]

中学历史学科在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方面既有独特的优势,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6]文物保护意识是公民重要的人文素养,是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作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措施介绍如下。

1.教学中用好历史教科书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不仅有着大量的文物资料、图片,甚至在高中选修教材中有专门介绍文物知识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这些历史文物资料、图片构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的历史认知得到丰富,并逐渐将文物资料图片体现的历史信息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既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潜移默化的使学生认识了文物,加深了对文物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例如《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用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等著名文物的图片,如果仅用文字说明,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不会记住这三个著名的青铜器,更难以形成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2.历史课堂中利用乡土史资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远的”,是发生在过去的相对抽象的事情,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发生在家乡的历史和家乡的历史遗存,对于学生来说是“近的”,是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上《辛亥革命》这课的“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当时孙中山来宁所乘坐的火车、抵达的车站、行走的路线及就职的地点等相关图片,再展示这些地方今天现状的图片。前后鲜明的对比,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巨变、社会进步,也使他们缅怀过去,增强了对文物古迹不可再生的认识。再如笔者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课时,搜集了一些南京总统府的精美的图片,一下子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留下了对总统府的深刻印象,还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形成了要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识。

3.参观和考查当地的文物古迹

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名城,拥有大量的人类历史文物古迹,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参观考查,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笔者让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南京历史名胜,并写下观后感。假期中学生们参观走访了南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例如汤山的古猿人洞、阳山碑材、中山陵等人文历史景点,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前人伟大,但也发现存在着私刻乱画破坏文物的现象,还有学生拍了相关的照片,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一致声讨这种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果。

4.与校园文化特色相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责文化”,学生整天受到这一文化的熏陶,对此有较多的认识,因此在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过程中,笔者巧妙的将二者进行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要让先辈们的文化印记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需要一种带有责任心的保护意识。[7]不仅使学生对学校“责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培养中学生的文物保护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19.

[2]马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国家的传承[J]﹒广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45卷第1期.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70.

[4]叶正洪﹒社会转型时期的文物保护与青少年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5]张晶﹒中学历史教学中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俞长海﹒浅论博物馆教育与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J]﹒丝绸之路,2012(6).

[7]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

(李克军,南京市钟英中学,210002)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受访者南京
南京比邻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今天,你休闲了吗?
“南京不会忘记”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