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

2015-04-29何永梅李荣

果农之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染病叶柄灰霉病

何永梅 李荣

灰霉病是设施草莓生产的一种常见病害,危害日益严重,草莓发生灰霉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在50%以上,甚至绝收。主要危害花器、果实、叶柄和叶片,不同部位表现症状不尽相同。

1 发病症状

1.1 花器染病

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也有的草莓灰霉病在花器上表现为花萼背面呈红色,果实停止发育,形成僵果,病害往往危害整个花序,果枝变红,在田间造成较大的危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1.2 果实染病

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1.3 叶片染病

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干燥时呈褐色干腐状,湿润时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

1.4 叶柄染病

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叶柄基部受害,导致植株倒伏。

2 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当田间湿度合适时,附着在植株上的分生孢子长出芽管,通过植株的伤口、气孔开始侵染。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循环侵染。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在31℃以上高温或2℃以下低温环境下,以及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如遇到春寒、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以上,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田间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也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在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则发病快。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草莓品种对灰霉病均无免疫能力,但品种之间的抗、感病程度有差异,因此在栽培草莓时,应选用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

(2)培育无病壮苗。实施苗床消毒,严格控制育苗条件,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培育无病菌壮苗,从源头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3)深沟高垄,膜下暗灌。改变传统平畦种植习惯,采用深沟高垄栽培技术,垄面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既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又可以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创造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环境。地膜覆盖同时可以阻止植株和果实与地面接触,阻隔了土壤中的病菌向植株传播,能够有效降低叶片及果实的发病率。

(4)调节温室环境条件。草莓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可以通过调节温室内叶片和果实的着露量和着露时间来预防灰霉病的发生。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

(5)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减轻次年发病率;加强光温、肥水调节,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调节磷、钾肥比例;有条件的地块实行轮作倒茬,适宜草莓轮作倒茬的有葱、韭菜、蒜、十字花科蔬菜、菊科蔬菜等。

3.2 生态防治

(1)连作大棚可利用三伏天高温消毒土壤,每亩用稻草500~1 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和生石灰50~100千克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30厘米以上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

(2)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3 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活孢子2亿个∕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孢子1 00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3.4 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

(2)喷雾防治。一般以花期和坐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残花、叶片、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30%百·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由于灰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或药剂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大棚草莓,特别是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随意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以免产生药害。

(3)烟熏。草莓花期用药,往往会影响授粉受精而产生较多的畸形果,同时果实用药易造成果实污染,因此,这个阶段尽量不使用药剂喷雾,可采用烟剂熏蒸。保护地栽培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或10%腐霉利烟剂200克、3%噻菌灵烟剂300克,熏烟灭菌。在大棚内设若干放烟点,均匀摆放,将烟剂引燃发烟,关闭门窗、风口5个小时,一般在晚上11点点燃,早上5点打开。5~7天1次,连熏2~3次。

猜你喜欢

染病叶柄灰霉病
斗 草
偶感
斗草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扭动的小蚕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爱 情
简述果蔬灰霉病的防治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