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池能“养鱼”的活水

2015-04-29周振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养鱼笔画写字

我的办公室与季殿玉老师是隔壁,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他写字教学的实践与思想。开始并不以为然,慢慢觉得有点味道,再而觉得他的写字教育自有其特别之处,很有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季老师从事写字教学研究,自创了“点回法”和“执笔歌”,2001年退休后,继续在学校开设写字班进行写字教学,以活和趣的教学特色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创下了连续25次苏州市整班性写字比赛一等奖的纪录。我几次坐进季老师的教室,和学生们一起感受着他的写字教学,很轻松也很享受。

一、授“技”:别具一格格自高

季殿玉老师写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点回法”,见下图。

……

由图示可知,写一横是“点回横点收”,写“千”字的话,就是“点回横撇,点回横点收,点回竖提”。这“点回法”看起来有点繁琐,操作起来更是麻烦,心里不免产生疑惑。在我们的概念中,“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横平竖直”的要求重在体现笔意,并没有这么明确甚至有点夸张的行笔规定。

然而细细一想,发现这“点回法”有其心理学的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写字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由粗糙到精细,由部分到整体,由分解到综合,由得“法”到得“意”。初学写字时,由于人的动作技能的“视野”所及范围有限,需要把整个字分解成为部分(一个个笔画),直至部分的部分(起笔、行笔、收笔)。而且,允许有多余和夸张的动作(“点”“回”),此时的“写字”更像是“画字”。到了写字熟练阶段,才由“画字”变为“写字”,动作技能变得更加精细,且具有整体性,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开始时因多余、夸张动作带来的笔画上的“多出”部分内隐起来,化为笔意。

在实际的运用中,这“点回法”易被初学写字的孩子所接受。观察一、二年级学生运用“点回法”练字,不少学生嘴里“点回点回”地念念有词,手上动作自如跟进,“点回”的“法”与笔下的字结合得很好。换作我们“会”写字的成人去练写,这方法就不好使了,大多顾了写字忘了“点回”,顾了“点回”忘了写字。看来,这“点回”的方法是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的,虽然看起来不那么正规,似乎也找不到明确的理论依据,却非常适合孩子。而用书法理论上能直接找到的“横平竖直”“间架结构”“逆锋起笔”的要求来指导初学写字者,常常会有隔了一层的感觉。因为这些理论是写字成熟阶段的经验总结,且经过提炼概括达到了书法创作乃至书法欣赏层面的要求,用此写字成熟阶段的“高端”经验指导初学阶段的小学生,很容易造成施教与受教的分离。

“对象性”决定了方法是否有效。季老师的“点回法”是基于儿童初学写字这一实际而创造的,是在他人、前人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而创造出的有别于他人、前人的新经验。

除了运笔的方法,季老师还在“执笔”要求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做法。关于执笔,我们一直延用“一拳、一尺、一寸”的传统要求,可学生的头脑中很少有“一尺、一寸”的概念,书写工具、课桌椅的设置等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季老师看到了这些变化的因素,通过实践自创了一套执笔方法,还自编了“执笔歌”:

拇指食指尖对尖,中指靠在食指边。

剩下两指藏后面,把笔放在两指间。

笔杆搁到三节后,指前露出笔杆色。

请你把手弯过来,露出支点搁桌面。

左右摆动画横线,手指伸缩练竖线。

……

琅琅上口的“执笔歌”明白好记,省去了老师的反复提醒。每当学生准备写字时先齐读一遍“执笔歌”,再动手写字。几次下来“执笔歌”深入人心,学生个个能背诵了。

二、育“趣”:别开生面面常新

季老师认为:写字是规矩活儿,课堂上松松垮垮,写字中的“规矩”如何立得起来,又如何能把字写好?这些规矩不只是课堂纪律上的要求,而且是写字课特别需要强调的“学科要求”。写字课有它的特殊性,要先把“规矩”立起来,让人按下性子,往“静”处走,要有定力。因此,季老师进教室的第一步就是看学生像不像写字的样子,有没有进入写字的状态。他要求保持课堂的安静,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待一切进入“程序”,他洪钟般的声音才在教室响起,课堂进入了师生交流的美好境界。

但是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发出阵阵的笑声,原来,季老师在讲笑话,更多的是结合写字讲有趣的故事。他常讲:“课堂死气沉沉怎么行?”“老师怎么能老是板着面孔?孩子就应该是活活泼泼的。”这话与前面的“规矩”并不矛盾,季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活泼又严肃、有序又有趣。这种“趣”往往来自于“形象”的创造。他创造的形象生动活泼、富有儿童趣味,是具有艺术审美特性的,看似信手拈来,却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让人笑过之后总能有所悟、有所得。

1.趣画简笔画

学生大多喜欢画画,有的还专门备了画画的本子。他们常常以画画(玩玩具、做游戏等)的方式,把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连接起来,不仅喜欢自己画,而且喜欢看别人画,喜欢会画画的老师。季老师的写字课上就有不少新鲜的“画作”,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例一:鸭子一家人。

横折弯钩有多种写法,在“几”“乙”“飞”三字中横折弯钩的写法是不同的,季老师把这三个字中的横折弯钩画成了三只小鸭子,( ) 画好后对学生讲:“鸭爸爸抬着头,在前面领路,鸭妈妈游在中间,非常悠闲,鸭宝宝东看西瞧,落下了一段,听到爸爸妈妈在喊它,就拍打着翅膀跟上去。多幸福的一家子啊!”形象的笔画配合有趣的讲解,学生听了非常开心,练习时能注意到三个横折弯钩的区别,练了笔画,再练字,字规范了,也生动了。

例二:哪朵花好看?

“花朵”的“朵”字书写时不能把下面“木”字的一竖插到上面的“几”里。为让学生注意这一细

节,季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朵花( ),

问学生:“你们仔细看,哪一朵花画得好看?”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前面一朵花好看。”“为什么呢?”“因为后面一朵把花枝画到花朵里去了。”然后,他开始进行“朵”字的教学,指着“木”的一竖,提醒学生不能把它插到“几”里面,不然就同第二朵花一样,不好看的。画画的道理迁移到写字上面,学生练习“朵”字,注意了这个细节,写出来的“朵”字就规范多了。

例三:船上的秘密

写好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基本笔画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但机械反复的练习,容易产生枯燥感。如何让学生乐此不疲地练习呢?季老师把写字与画画结合起来。如, 让学生画小旗

练竖和撇,( ) 画箭练习悬针竖和

斜竖,( )复杂一点的是多种笔画的组合图,

如一只小船,( )河面由捺组成,船身由

竖和横折组成,桅杆是一竖,帆是一横加两撇,桅杆顶上的小旗是两撇。这里有好多个撇,但几个撇有长短弯直之分,并不重复。学生饶有兴趣地画着,不知不觉中练熟了基本笔画。

例四:不一样的耳朵

人都有耳朵,人与动物的不一样,人与人之间也有差别。

硬耳朵与软耳朵,左耳朵与右耳朵,都是不一样的。对照着“耳朵旁”,出示相关的耳朵图,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接下来再让学生写各种耳朵旁,他们就会注意到“耳朵”的多样性,写出了其中的细微差别。

2.巧做动作演示

写字课除了笔和纸等必备的工具外,还需要教具来辅助。其实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活动的教具,季老师在上课时常常给学生做各种动作,激发或者引导学生。

如,教学“毛”字,季老师把它与梳头结合起来,配合着梳头的动作,嘴里说着:“竖(手往上伸)——弯(手按到头发上)——钩(手指往后做梳头的样子)——这样才能把头发梳顺。”学生看后大笑起来。在教写“言字旁”时,季老师做了一个动作——伸平右臂,钩起左小腿,一个“言字旁”做出来了。然后对学生说:“我的头是什么?”学生说:“是一点。”又问:“头长在身体的哪个位置?”学生说:“长在身体的上方。”最后提醒学生:“一点要与一竖对齐,‘头不能长到‘手臂上。”通过演示和讲解,学生明白了言字旁的写法——点和竖要对齐,不能写到横上面去。“三点水”的写法他是这样演示的: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蘸上水,在黑板上印出三个手指印,“写”出了一个“三点水”。学生看到了黑板上的“三点水”,从中领悟到了“三点水”的书写要领: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呈弧形,并且要指向同一个地方。

季老师还有成套的动作。如,“三个横”是这样演示的:两臂展开是长横,弯曲小臂,撑开肘部是中横,两臂交叉叠放在胸前是短横。还有,人坐在地上,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竖弯钩”,往前伸出右臂,就是“匕”字,再往后伸出左臂就是“七”。(要提醒学生,一个是撇,一个是横,“匕”的一撇不能超出竖弯钩的竖)再如,弯下腰,就是“横折钩”,再往下伸出手臂就是一个“刀”字,另一条手臂往上伸就成了“力”。服务员见到客人要弯腰鞠躬,这就是一个弯钩。季老师边说,边做“体操”,学生看了觉得有趣也在理,教师边教写字,边活动身体,身心俱益。

季老师还不满足于“个人秀”,常常要与学生互动一下。为让学生理解“竖”的多种写法,季老师叫上来一个孩子,把孩子抱起来,放下去,抱起来,放下去,嘴里说着“垂露竖,短竖,垂露竖,短竖。”学生大笑不止,明白了“垂露竖”下面是悬空的,“短竖”下面有笔画封住。被用来做“道具”的学生,刚才还因晚进教室被老师批评了,心情正郁闷着,老师这么一“抱”一“放”,不快的情绪烟消云散,在后来的课堂上,他听得最认真,笑得最舒心。

3.语言描述

“形象”不只存在于视觉里,还可以活在想象中,而且,通过想象得到的形象往往更加丰富饱满。季老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触发学生的想象,为写字课平添了不少趣味。

如,“句”字的教学,它多像一个人的侧面。季老师对学生说:“第一笔斜撇是一个人的鼻子,‘口字是嘴巴。”学生觉得有意思。季老师继续说:“鼻子下面是嘴巴,因此‘口字要写在靠左侧‘鼻子的下面。”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反过来的情况会怎样呢?他写了个“句”字(“口”写在里面)说:“像这个样子,嘴巴长到脸上去了,这还像人吗?”“句”字掌握以后,“旬、甸、匍、匐”一类字的写法也无师自通了。以一个字带动一类字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他还给学生创造形象的机会。教学“撇”时,(黑板上贴出“撇”)提问学生:“这‘撇像什么?”学生来了兴趣,有的说:“像柳技。”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屋檐。”学生想象的边界远大于我们成人,充满了童趣。

还有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形象。写字时要在下面垫上一张纸,笔是硬的,纸是软的,软硬结合才能把字写好。季老师这样打比方:“睡觉时床上要垫上席子和棉毯。”学生点头。“有没有不垫的呢?”学生疑惑。“有的,尿床的孩子是不需要垫的,直接睡在地板上,尿床后妈妈用拖把一拖就好了。”学生大笑。“谁不垫张纸,就是尿床的。”学生赶紧检查下面有没有“席子”“棉毯”,轻松一笑之后开始写字,感到下面垫了“席子”“棉毯”特别舒服。

4.特色“念课”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还会做小动作。季老师就让他们配合着手里书空,嘴里念“点回……”,有时还要师生配合着共同念。

师:下面我们要教捺。

生:下面我们要教捺。

师:捺,什么叫做捺。

生:捺,什么叫做捺。

师:捺,就是脚。

生:捺,就是脚。

师:所以我们把它叫捺脚。

生:所以我们把它叫捺脚。

师:捺有几种呢?

接着介绍斜捺、平捺、弯头捺等等,并在黑板上贴出各种各样的捺。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领会他的意图。当季老师开始用琅琅的“念”的语调说话时,学生也跟着一起念起来,师一句,生一句,饶有兴趣地跟着念。当然,也不能有口无心地“瞎念”。“跟念”了一会儿,季老师会停下来讲授新的内容,有时还会采用“问念”的方法考考学生:

师:这个捺,叫做什么捺?(指相应的笔画)

生:这个捺,叫做平——捺。

师:它叫什么捺?(指相应的笔画)

生:它叫斜——捺。

师:它叫什么捺?(指相应的笔画)

生:它叫弯头捺。

跟念、问念、男生念、女生念、老师念……念念讲讲,讲讲念念,让学生在动嘴的过程中集中了注意,增添了兴趣。

三、问“道”:别有洞天天然成

写字不只是技术活,写字之中有规律、有道理,别有一番天地。季老师把写字同人和事联系起来,以写字达到育人、明理、启智等目的。

1.“说事”与“析字”相结合

季老师常常结合写字给学生讲故事。

比如“兄弟俩的故事”。写“竖心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竖的左边一点和右边一点写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实,它们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季老师画了一条水平线,对学生说:“兄弟两人,一个住在楼上,一个住在楼下,当中还隔着一堵墙(一竖),可是他们心往一处想(左右两点,顾盼照应)。”通过这样的提醒,学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没有人再写错了。

季老师还要跟学生讲农事。在常熟方言中,“日子”也叫“日脚”,季老师把“日脚”的说法与“日”字的书写联系起来。“日”字左边的竖和右边的折都要出头,就像家俱的两只脚。季老师对学生说:“‘日是有脚的,没有脚如何过‘日脚呢?”本不搭界的两件事经这样一说还真有联系呢。还有,常熟农村里有“田脚”的说法,“田脚”的意思是指田里的肥料,田脚好就是指田里肥料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把“田脚”这一农业用语与“田”字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注意到“田”字书写也要有“脚”,教着写字,说着农事,学生倍感有趣。

2.“教写字”与“学做人”相统一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写字教育的对象。学生在习得写字技法的同时,也应该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例如“人”的教学。“人”字只有两笔,可往往越是笔画少的字越难写。通常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是撇与捺的夹角太小,这一问题不解决就永远写不好“人”字。为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季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人”字,一个夹角约90度,一个夹角太小,然后拿了一张纸,把纸的角分别放到两个“人”字下面,边演示边说:“这个人是大气的,你看可以放进去。这个人是小气的,放不进去。”大气的人是放得开的,舒展的,就像“人”的写法一样。写字是一个人气质的反映,写字之中有做人的道理,谁不想做一个大气的人呢?做大气的人就从写“人”字开始吧。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指导写“对”字时,季老师对学生说:“左边是‘又字,但一捺变成了一点,这个人身体残疾,走起路来不方便,右边的一个人伸出手扶住他,他做得‘对,让我们一起夸夸他!”这不,字里面还有助人为乐的教育意蕴,写字教学中自然渗透了思想教育,可谓润物无声。

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写字”为载体,便接着了“地气”,获得了饱满的生长力,成为一种信念长久地存活于学生的心中。

3.“自然之理”与“写字之道”相联系

怀素观夏云多变,黄庭坚执桨荡舟,张旭观公孙娘舞剑,古人学书注意观察生活、师法自然。对此,季老师也有他独到的领悟之处。

在指导写横画时,季老师先向学生介绍“左西右东”的地理知识,然后对学生说:“我国地形西部高,东部低,因此江水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写字也是这样,写横画是自左往右写的。”他边写边说:“水流到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还要回过来,因此要回锋收笔,这才完成了一个横画。”学生按照老师讲的方法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巩固了行笔、回锋等写字的基本方法。这样一联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4.“动手指”与“练心智”相协调

手指头上的功夫关联着人的心智活动。季老师的写字教学注重智慧的含金量,力求让写字变成需要动动脑筋的“手脑相长”的过程。

比如,他在黑板上贴了悬针竖,然后把它弯向左边,悬针竖就变成了“直撇”,这一动、一变,让学生看到了两个笔画之间的联系。再如,在教学竖钩和横钩的联系时,季老师预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个“竖钩”,对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说:“这是竖钩。”老师说:“老师来变个魔术,你们要看仔细了,看看它会变成什么?”边说边把纸作逆时针九十度旋转,“竖钩”就变成了“横钩”。“转身”之间,学生明白了两个笔画原来是相同的,写横钩的时候也要注意顿笔和回收。再如,拿一张透明的薄纸,用毛笔在上面写“卧钩”,再让“卧钩”翻个身站立起来就成了“弯钩”。这样的教学不是把知识全盘授予学生,而是始终指向人的心智活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吸引着学生去领悟、去发现。

授“技”,好比开了一方池塘,立了规矩,有了形状和模样;育“趣”,使池子里面有了水,顿时变得活泼、灵动起来;问“道”,则是在水里放养了鱼,池子里就有了生命在欢歌。上述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大多是季老师课堂上的临时生成,或是即兴发挥的结果。要让季老师讲讲经验,他说:“你到课堂上来吧。”是的,课堂是最能直接说明问题的地方,季老师的经验就在课堂上,走进课堂就有了灵感,就有了创造的源头活水,也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新鲜出炉。如今,年逾古稀的季老师依然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上写字课,依然在富有活力地创造着写字教育的新经验。“季老师来了!”听到有人这么一喊,学生赶紧在教室里坐好,小手在课桌上放平,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周振芳,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养鱼笔画写字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有趣的一笔画
我学写字
养鱼记
鱼经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