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目标、挑战与应答

2015-04-29杨孝如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全省改革学校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基础教育则是基石的基石,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苏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要坚持示范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差异导向;要锁定薄弱地区,聚焦薄弱学校,突出薄弱环节,强化县级统筹,全面推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要进一步落实深化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把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任务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在全省范围加快推进学习方式变革,进一步发挥地方课程的补充、调节作用,以质量提升为中心在全省展开重大问题研究,扎实做好江苏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的督导检查。

关键词: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江苏省;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03-06

收稿日期:2015-04-19

作者简介: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南京,210024)副厅长、党组成员,研究员;杨孝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江苏南京,210013)记者、编辑,副研究员。

记者:感谢朱厅长接受《江苏教育研究》的采访。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您怎么看基础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朱卫国: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基础教育则是基石的基石,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地位作用,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全局中去认识;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去认识;要从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中去认识;要在建立起符合江苏实际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基础教育内容方法和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中去认识。

一要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我省基础教育系统庞大,基础教育段有11393所学校(幼儿园),在职教师达64万人,占我省教师总数的80%;在校生达960多万人,占我省学生总数的77%。基础教育不仅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深刻认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深刻认识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根本上是要办对学生负责的教育;深刻认识办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必须摈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努力办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教育。

二要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对人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基础教育作为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无论是在知识、技能准备方面,还是在性格、气质塑造等方面,都会给人烙上独特的文化印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我们要认真处理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关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认真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处理合格毕业生与拔尖人才的关系,更加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作用。

三要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站”,作为提升广大劳动者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这种基础作用的周期性往往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因此,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必须协调处理好理想教育与公众认同之间的差异、教育规律与功利倾向的差异、合理负担与过重负担的差异、教育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差异,真正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不断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记者:“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位于全国的前列。2010年9月,《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把2015年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目前,这一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朱卫国:在省规划纲要的指引下,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从数量指标看,我省已经普及了15年基础教育。今后的任务是在“高水平”上下功夫。要努力“高”在目标上,突出教育现代化目标;要努力“高”在质量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努力“高”在公平程度上,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特殊教育全面优质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记者:要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朱卫国: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我省基础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不足和差距。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重点任务。它不仅代表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也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坚持四个导向。

一是坚持示范导向。要始终坚持教育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以教育现代化统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加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认真做好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工作,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化,巩固教育现代化达标县评估成果。要努力做到“六个要”,即:观念现代化要不断更新;制度现代化要有中国特色;水平现代化要瞄准世界先进;条件现代化要达到标准;信息现代化要跟踪发展前沿;人的现代化要作为重点。通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把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要始终坚持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基础教育“四大矛盾”将更加突出。一是生源快速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国家从2014年起实行“单独两孩”政策,再加上外省学生在苏参加高考中考、外来务工就业人员持续增长等因素,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总体面临着较大的供给压力。二是师资队伍水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矛盾。学前教育阶段突出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工资待遇偏低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教师相对缺乏。普通高中阶段,师资来源单一,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与教育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办幼儿园保障水平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幼儿园以简单托管取代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普通高中阶段,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教育管理机制与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矛盾。教育管理往往陷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特色创新受限,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盈利倾向明显。如何释放公办学校的办学创造力,如何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民办学校,如何让教育规律而非行政力量左右教育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当前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四大期盼”,而且前所未有地强烈。一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期盼前所未有地强烈;二是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基础教育的愿望前所未有地强烈;三是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四是人民群众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前所未有地关注。

四是坚持差异导向。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差异性大,矛盾众多,问题不少。一是教育投入差距十分明显。发达国家2009年小学生、中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指数分别为19.4和23.9,而我省2012年相应指数分别为14.0和17.5。二是优质学校分布差距十分明显。2012年的数据显示,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占比,苏南为84.87%,苏中为88.37%,苏北为66.95%。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苏南为59.05%,苏中为66.65%,苏北为56.89%。三是优质教师分布差距十分明显。全省中小学特级教师中,苏南占46.1%,苏中占25.4%,苏北占28.5%。具有正高职称教师中,苏南占44.9%,苏中占20.7%,苏北占34.4%。四是城乡、校际差距十分明显。城市学校中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文化内涵、教育质量等有待提高。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矛盾、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扬长补短,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水平。

记者: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主题,《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差距明显缩小”作为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有什么举措?

朱卫国:教育公平不是削峰,而是填谷。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针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以及学校办学的薄弱环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本届政府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建国以来教育系统单项资金量最大的项目之一。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我省全面推进“改薄”工作的要求是“补短板、破难题、标准化、上水平”。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四个实施原则。

一是锁定薄弱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作,要把我省苏北经济薄弱地区、集中连片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作为工作重点,兼顾其他地区和城市。要强化政府责任、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努力解决这些地方的薄弱学校改造问题,把“网底”兜住。中央和省“改薄”专项经费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适当兼顾苏中、苏南地区。

二是聚焦薄弱学校。要根据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准确识别薄弱学校。要充分体现“雪中送炭”,从必须保留的最薄弱的学校做起,拉长“短板”。将教学、生活设施条件等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纳入实施范围。凡纳入项目的学校,必须是布局规划中长期保留的学校。不得搞“锦上添花”,不得将“改薄”经费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城市学校“改薄”所需经费由地方安排,不得安排中央和省专项经费。城市进城务工子弟学校要在相关经费中统筹安排“改薄”经费。

三是突出薄弱环节。各地和各学校要按照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查漏补缺,找出学校薄弱环节。在这次“改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无论是条件较好的学校还是条件一般的学校,都有“改薄”的责任、“改薄”的任务和“改薄”的项目。各校首先要逐一寻找自身的不足甚至是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和要求。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轻重缓急,逐校排查,确定“一校一策”的改薄任务,实现既促进均衡、又整体提升的目标。要通过这次为期五年的“改薄”,使义务教育和不少学校一些老大难的、影响和阻碍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四是强化县级统筹。根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薄”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因此,各市、县(市、区)政府是“改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改薄”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加“改薄”经费投入;要统筹使用中央、省和本级财政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专项经费,根据本地“改薄”任务、学校和项目情况,合理确定年度“改薄”工作目标任务和分年实施计划,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作,涉及学校多,项目内容多,建设任务重,总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记者: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课程实施。江苏是最早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区域之一,在过去14年中,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进展情况如何?

朱卫国:江苏课程改革的14年,也是江苏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全省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张扬。2009年、2013年,我们两次组织了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各评出获奖成果300项。2014年初,在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省取得了1个特等奖、12个一等奖、44个二等奖的杰出成绩,选送的参评成果基本全部获奖,不论是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这是全省学校自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教学领域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标志着全省学校在促进教育转型、内涵发展、现代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全省学校的课程教学已经呈现出新型态势,呈现出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

第二,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0月,教育部在江苏召开了课程改革以来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这是对江苏课程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江苏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新型特征:一是确立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二是充分重视活动类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全省各地建立了一大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强化了德育的实践环节。在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均达到了国家最高的标准要求。三是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有机融入了各学科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四是省一级地方课程得到了规范化开发和实施。2004年,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了以反映当代社会科技与人文最新发展的“新兴课程”、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覆盖较大区域范围的“地方文化课程”等三类课程为主干的江苏省地方课程结构,并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纲要。五是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全省组织了三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选,承担了“基于文化转型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全国重点课题的研究,组织出版了全省中小学校本课程精品系列近百种。可以说,全省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已基本实现各领域、各主题的全面覆盖,课程资源的建设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第三,全省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形成高端引领和独特亮点。我省2011年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2013年起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2014年起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幼儿园)已达466所,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段,成为江苏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引领项目和独特的建设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起,省教育厅启动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e学习项目的实施使全省课程教学力求迅速融入当代世界的发展,在全新意义上变革教育教学的过程,改变教与学的内涵。

第四,学生发展质量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提升。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育人质量。从2006年起,江苏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项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和探索省一级新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全省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方向,提升学生质量。2012年起,完成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抽样测试任务。2014年起,在前期试测的基础上,积极以PISA测试为平台,进一步检验、诊断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过程的变革、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评价导向的引领,有效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的提升。2012年全国测试的结果表明,江苏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三年级学生学业合格率为99%,高于全国常模11—18个百分点;三年级学生语文的优秀率为55%,为全国常模13%优秀率的4.2倍;数学优秀率为68%,为全国常模14%优秀率的4.9倍。可以说,江苏的小学教育质量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

记者:随着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面临哪些挑战?

朱卫国: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我们面临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频繁,使教育的社会环境、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为实现新的改革目标,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课程改革,应当成为我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第二,从历史和整体上看,课程教学的本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学校和教师在育人方式、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用历史的和整体的眼光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仍然没有产生根本变化。2009年、2012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并连续取得最优表现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的国际比较背景下,中国教育的整体特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美国俄勒冈大学赵勇教授的针对性著作《谁害怕这条龙:为何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好(也是最差)的教育体系》受到普遍关注。赵勇教授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因为它能产生最高的分数”;但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糟的教育系统,因为所谓“成绩”、“分数”以孩子们的创造力、发散思维和个人发展的丧失为代价。这样的见解是历史的、整体的,也是十分尖锐的。虽然从细节和局部来看,课程改革、教育的内涵发展已经开始让我们走上一条转型的道路,但是毋庸讳言,前途依然艰难,挑战十分严峻,必须从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开始,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改变教育的传统和实质。如何以课程改革为渠道,应对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根本命题。

第三,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破解均衡化难题。到2014年为止,我省已有89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检查验收,17个县(市、区)已进行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场考察。但是,这些评估验收主要在一般事业发展层面进行,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内涵质量层面,深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层面。从课程教学质量看,均衡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部的不均衡。前几次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问卷结果显示,全省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不能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小学不能向学生提供任何一门校本课程。另外,艺术、体育类课程,小学阶段专业师资的缺口在基础教育学段当中最为突出,导致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课,部分开课学校也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二是区域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2012年的全省监测结果显示,虽然全省各地三年级学生在达标率方面差异较小(最高的100%,最低的96%),但在优秀率方面差异十分明显,比如小学语文优秀率最高的为89%,而最低的只有22%,两者相差67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偏低。在对全省质量进行综合指标分析时,我们发现,全省学生学业水平学校之间的均衡指数,小学仅为1级,比初中的2级更低。在所有的质量指数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间均衡指数为最低。不论哪个学科,成绩最高的学校与最低的学校之间,平均水平均相差5个标准差以上。把这一差异放在全省学生总体学业水平已达到9级的背景下考虑,均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第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仍然存在较大空间。以小学教师为例,江苏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总体较好。目前,全省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比例为100%,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93%。2013年,全省小学新进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6%。1996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全省小学教师合格比例和高一级学历比例持续保持上升势头,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全省小学教师的发展仍然存在金字塔模式,越是高层次教师,得到的发展机会越多,最基层教师的专业提升仍然存在较大空间,新课程的规范化实施受到了明显的制约。另外,薄弱学科、新型学科教师的基本能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记者:面对这些挑战,我省下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朱卫国:深化课程改革是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内涵,是基础教育的整体任务。近阶段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把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任务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下一个五年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关键,也是全面实现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战略目标的收官阶段。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事业部门和机构以及广大学校,要把课程改革的深化作为新的五年规划的重点。要在组织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前提下,制定课程改革五年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需要深化什么,形成相关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坚定不移地突出改革精神,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是在全省范围加快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从普通高中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我省的课程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实验阶段的布点设置,在若干重大目标上取得了初步的实践经验,并且已经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课程基地建设是我省加快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动力,是课程改革在深化阶段做出的十分重要的选择。我们的任务是实现基地建设实验价值的最大化,把实验做实,把亮点做亮。

三是进一步发挥地方课程的补充、调节作用。以地方课程建设为手段,提高课程对于不同地区儿童的适应性,这是新课程在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化。我省地方课程建设的特点是课程建设规范、资源保障有力,但还存在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形成了全省的课程纲要,并经过了不断的修订,但是地方文化课程的纲要还没有形成;技术课程、地方文化课程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活动类课程的基本资源还没有完全纳入进来。另外,在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如何以课程形式保障基地建设经验的推广、保障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我省地方课程发展应当考虑的一个新型命题。

四是以质量提升为中心在全省展开重大问题研究。目前,全省学校开展的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数量多、覆盖面广,但是还要解决一个上位的层次问题。前阶段,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已经结合全省学生发展质量的数据分析,对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计划以专项的形式争取财政的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向有兴趣、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进行委托。回避重大问题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我们的目标是围绕质量提升,在若干重大问题上,边探索、边实践,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走向改革的理想目标。

五是扎实做好江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近几年来,江苏基础教育在课程改革方向的选择、行动的创新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探索已经在基层的学校开花结果,成为江苏基础教育新型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省教育厅对地方、学校和老师们取得的成果十分重视,目前正在组织力量对这些经验和典型进行总结梳理,从面到点,全面展示和介绍全省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就。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有几处艳丽的“盆景”,而且要有满园春色的“花园”;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塑造什么形象,而是要放大改革的效应、挖掘草根的力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落后的地方理论指导实践,先进的地方实践形成理论。江苏的基础教育应当用丰富的、来自实践一线的成果,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基础教育发展基本理论,并反过来影响和促进更大范围的实践。同样,各地各校也应当高度重视身边的故事、身边的经验、身边的力量。改革的对象总是独特的,问题总是具体的,在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总结推广身边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六是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的督导检查。江苏的课程教学改革还存在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不均衡问题。课程教学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不同,更加具体、更加细致,为此,改革方式的创新必须适应改革对象、改革内容的变化。以督导检查为手段,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均衡化水平,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今后,全省范围的督导检查要进一步进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主题化、系列化、常规化。要把督导检查的过程变成一个指导服务、共同研究的过程,省、市、县、校各负其责,分类实施,分步推进。

责任编辑:丁伟红

High-Level Popularization of Fifteen-Year Basic Education: Goal, Challenge and Strategy——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Vice Head of Jiang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YANG Xiao-ru

(Jiangs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ethn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among which bas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to some extent. Jiangsu Provincial high-level popularization of fifteen-year basic education should stick to orientations of modeling, problem, requirement and discrepancy, should locate weak areas, focus on weak schools, highlight weak links and enhance county planning to completely improve the basic schooling conditions, and also should further implement the new measures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so that the concrete goal of reform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focus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Meanwhile, traditional learning styles should be changed quickly throughout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local courses should be emphasized as supplement and adjustment. In addition, we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do research on significant issues, summarize and popul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focusing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high-level popularization of fifteen-year basic education; Jiangsu Provi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全省改革学校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瞧,那些改革推手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