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教育:一种校本化的思考与实践

2015-04-29张耀德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1期

张耀德

摘要: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基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需要,区域教育发展的追求,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打造了“发现教育”特色品牌。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完成了“发现型课程”的规划,制订了《“发现型课堂”规程》,开展了基于“发现型课程”理念的教材研究、作业设计、备课研究,推动了“发现教育”的课程、课堂建设。

关键词:发现教育;发现型课堂;课堂规程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A-0046-03

“教育是发现,教育也是引导发现”,“教育的本意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兴趣、好奇、好问之本性,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和梦想起点。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自“发现你自己——小学发现教育的实践研究”2013年2月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来,“发现教育”的研究就进入了以课程、课堂建设为重点的实践中了。

一、“发现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教育转型:杰出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一直在拷问我们: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人生来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问题在于,社会、教育是否拥有肯定好奇、鼓励发现的土壤?如今教育的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转型。要实现教育转型,就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十二五”期间,我校一直在实施以“发现你自己”为核心价值观的“发现教育”。我们认为,践行“发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实践性人才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与如今教育转型的大趋势吻合。学校一直试图充分发掘、利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奠基、制度守护,逐步唤醒、发现每一位师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

(二)学有优教:区域教育发展的追求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已由“有学上”逐渐升级为“上好学”。因此,苏州顺应形势,提出“学有优教”。“学有优教”要求学校在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适切的教育。“发现教育”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主体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我发现”,实现自主成长、个性发展。“发现教育”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把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的学习,实现了教学形态的改进、教学质态的优化。“发现教育”着眼学生未来发展,致力学生潜能开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发现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发现教育”是一种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优质教育,与区域推进的“学有优教”的行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特色打造: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所区域内的窗口单位,打造教育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将原有的艺术、科学、体育等优势项目升级为极具内涵发展意味的“发现教育”特色品牌。孩子的“发现”品质培育意味着他们在独立与自主、质疑与思考、内驱力与能动性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发现教育”就是孩子快乐成长最好的摇篮。“发现教育”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在课堂这个主要舞台上展现出教师的魅力,引导孩子发现外部世界的精彩,探究发现的方式方法,融入到大大小小的发现活动中去,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发现教育”的深度理解

(一)对“发现教育”的新理解

“发现教育”研究之初,我们把“发现教育”定位为以唤醒人“发现自我”的意识,培养人“自我发现”的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今,“发现教育”已经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追求,其内涵更趋多元与丰富。发现是人类对自我及自然具体而整体的认识和再创造,“发现教育”要呵护学生对未知精彩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天性,引导学生对已知和未知事物进行大胆质疑,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提出多途径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素质。

“发现教育”提倡两种发现。一是学生的发现。每位学生都知道自己最想干什么,发现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从宏观上最大限度地去发现,进而才有可能在微观世界里发现自我,并不断完善自己。二是教师的发现。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还得独居慧眼。小学生就像一粒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教师应该由内到外地去发现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发现教育”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发现的主体包括个(我)、群(我们)、类(全人类);发现的方向既指向向外的关系发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也包括向内的自我发现;发现的范围包括局部(具体)的发现、全面(概括)的发现;发现的类别主要包括认识性发现和创造性发现。

(二)对“发现教育”创生点的新挖掘

1.突出自主性。我们认为,学校要优质发展、内涵发展,最大动力是来自师生本身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功愿望,师生的自主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真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现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师生“发现自我,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摆脱长期以来师生被动发展的不良局面。

2.坚持发现性。“发现教育”强调师生成长中发现意识的重要性。“发现”作为“发现教育”的中心词,在师生生命成长中应得到充分具体的表现。“发现教育”提倡师生在成长过程中多维度地发现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发展的自信,做最好的自己。

3.追求合作共进性。强调师生成长的合作共进性,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机会,实现发现资源的共享,使师生摆脱某种程度的封闭感与孤独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实现个体优质发展、集体共进成长的目标。

三、“发现教育”的实践推进

(一)统整化推进: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助推“发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本着“外铄与内驱结合”、“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博导吴永军教授加入“发现教育”研究团队,引领学校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逐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学校根据“发现教育”的顶层设计,成立了“课程项目研究小组”、“教学与评价项目研究小组”、“班级建设项目研究小组”和“校园文化项目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校级领导负责分管,吸纳若干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加入研究。各个项目研究小组在吴永军教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发现教育”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二)扎根式实践:“发现教育”理念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课程是教学的资源,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就是学校的灵魂。教育要转型,课程建设是核心。因此,学校确立了清晰的课程目标,设计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了多元的课程形态。在“发现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完成了“发现型课程”规划,制订了《鲈乡实验小学“发现型课堂”规程》,正在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教材研究。首先分学科、分学段,以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把现有教材中体现或有利于发现型素养培养的内容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解读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再进行加工、提炼,形成发现教学的“模块”,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2.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作业设计。每课时、每单元、每周设计一项发现型作业,作业既体现学科特点,也指向学生发现素养的培养。

3.服务于“发现型”课堂的备课研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备课“模板”,各学科可以开发一个备课流程、一个教案撰写格式。按此“模板”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能充分体现《“发现型课堂”规程》的要求,实施发现教学。具体流程如下:(1)熟悉课标、钻研教材、收集资料、了解学生等;(2)对照“元素”“规程”,从目标、教法学法、作业设计三方面深入思考;(3)按格式撰写教案;(4)上课,课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预案;(5)课后反思,突出发现型课堂实施中的得与失。

四、“发现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研制规程,“发现型课堂”有了制度保障

学校开展“发现型课堂核心元素和教学规程”研讨活动,通过教师与专家的深度交流和对话,通过高密度、大强度、多维度的思维碰撞,梳理总结了学校“发现型课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即“内在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深度学习”、“自主性”、“自我反思”,并初步确立了每个元素的亚元素。在这基础上,研制了《鲈乡实验小学发现型课堂操作规程》,为“发现型课堂”及“发现教育”今后的研究、发展、改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培训教师,“发现型课堂”有了理念保障

三年来,围绕“发现教育”和“发现型课堂”,学校已经举行若干次研讨活动,为“发现型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为全面推进学校“发现教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训活动过后,我们要求教师走上“鲈小讲坛”,阐述自己的“发现教育”教学主张,讲述自己课堂中的发现教育故事,展示自己的发现课堂实践成果,让教师在思想的分享中成长,在观念的碰撞中成熟。

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在,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多起来了,以“发现教育”为选题的双学年课题多次立项,以“发现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十几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童眼看世界》系列校本教材多次获奖。

(三)开展活动,“发现型课堂”有了平台保障

三年来,学校已经开展了系列性的“发现型课堂”研讨活动,校级课题研究重大活动达9次,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等众多学科;上研讨课的老师达27人次,参与研讨的教师做到了全校全覆盖。同时,年级组层面的发现型课堂研讨活动也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开展。我们发现,学校的“发现教育”、“发现型课堂”在不断成熟,教师能扎进“发现型课堂”,以优质课加特色课为追求目标,不断增强课堂发现力。

“发现型课堂”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提升了实践“发现型课堂”的自信心。同时,“发现型课堂”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活而自由了”。

责任编辑:杨孝如

Discovery Education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ZHANG Yao-de

(Lux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constantly discover, promote and achieve themselves. On the basis of out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reg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ur primary school ha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covery education". Based on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our school has made a complete plan for discovery courses, formulated rules of such courses, and conducted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homework designing, and preparations for lessons, thu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words: discovery education; discovery class; class 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