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下来,静待思维花开

2015-04-29朱玉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2期
关键词:三角形思维同学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所谓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在数学领域内一定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都具有质和量的差异,学习方式也千差万别,而教师不可能提供每一个学生都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不可能讲解到学生想了解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探索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来。

一、给足“纠缠”时间——细斟慢酌巧消化

疑,思之始,学之端。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产生认知上的模糊,会对已形成的认知产生怀疑。这时,教师自己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而是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引领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

我在组织学生探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征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顶点、边和角的特征,头脑中已经初步建构了三角形的概念,而当教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傻眼了,瞬间感觉“三角形”离自己忽近又忽远,越来越模糊。有的同学认为“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同学却认为“一定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还深信不疑。学生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纠缠不休。这时,我留出一段思考时间,巧妙地组织学生“把一根小棒任意折成三段,围一围,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同学围成功了,可有的同学怎么也围不成。于是,循着部分学生的困惑,继续留足时间,让学生探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为严谨的认识。

课堂上,教师巧妙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并基于儿童立场开展操作活动,卓有成效地将原本难以想象的结论“简化”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数学思维朝着概念的本质特征不断生长、生长……数学表象更加明晰。

二、构建“结网”平台——整合融通聚零散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自己的网络体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相联通的,由每个知识点可形成知识网、知识面。教学时,教师要留有一些思考时间,让学生站在整个数学学习的“链”上,把所学的零散知识串成链、铺成面,让知识建构成网。

我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教学中,首先出示图形“全家福”   ,让学生从视觉上形成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已知一个条件: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求出哪些图形的面积?”我盯着他们默不作声,静等着一只只手慢慢举起,我似乎看到了每个同学的大脑神经正一根接一根碰触着的场景。果然,答案纷呈:“可以求出圆的面积:3.14×32=28.26(平方厘米)”“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6=18(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3=9(平方厘米)”“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3+6)×3÷2=13.5(平方厘米)”……

充分的思考时间留置,让学生们思维涌动,他们利用“小小半径”的多角色身份,把不同时间、曾经学到的知识沟通起来,巧妙地梳理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这个平面网络被激活了,瞬间有了生命。

三、营造“品味”空间——历经过程构新知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欧拉)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或加深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验后教师不要马上讲课,要给学生留有一点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此时间内回忆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可能验证的知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经历这些过程,更要“品味”这些过程,让学生充分反思,获得“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安排了一次实验演示。出示同样多的两半杯水和大小两块石头,把两个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让学生根据水面上升的多少,来判断石头的大小。实验演示后,我没有直接揭示体积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思考: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回忆、发现、交流:由石头入杯水面上升,认识了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由水面上升有高有低,认识了物体占有空间有大有小,进而完成了对体积的意义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在需要的地方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这种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远比教师的直接告诉来得深入,来得透彻明了。

四、留出“甄别”时段——延迟评价激思维

心理学研究发现,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往往正是思想得到提升之时,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应在此时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冷静三思,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冷静的氛围中发现、纠正错误,找到调整思考的方向和策略,得出正确结论。

五年级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一天海口的最高气温是16℃,记作(  )℃;太原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记作(  )℃。”学生轻松口答出这两个问题。“那么,这一天这两个城市的最高气温相差了多少℃?”很快,一些同学喊出了答案:“13℃”。这时,我没有评价,而是静静地看着学生,个别反应快的学生马上举起了手:“不是13℃,应该是19℃”,并借助画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了。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采用了延迟评价暂停教学的方式,给课堂留下冷场空白,让学生自主洞察到原先观点的缺失处,继而进行反思,并尝试改正。

皮亚杰说:“错误是有意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面对学生的异口同声,教师应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和求证,允许学生在尝试错误或失败之后不断进步,使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体验机会,让知识在辨别中更加明晰、完整。

五、提供“分享”机会——预约精彩现多元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小学数学教学亦是如此。课堂上,常常发现对于某个问题,总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路,智慧的老师要善于捕捉这种奇思妙想,及时给学生梳理思路的时间,让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独特的思路为大家所接受,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

我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思考15-7的得数,孩子们多数采用了“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还真有个叫马国梁的孩子高高举起手,他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7-5=2,10-2=8,所以15-7=8。”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你是怎么想的?”一年级的小孩子是表达不清晰的,我不能放过让他表达的机会,引导他用一一列举的方法给我们解释:“12-5也是这样算的,5-2=3,10-3=7;11-8也是这样算的,8-1=7,10-7=3。这样算都对。”这真是太精彩了,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探讨这种算法的算理:个位上5减7不够减,还差2个,再用10减去2得8,所以15-7=8。如果不是教者有意给他留白,谁又会知他心中所想?如果不给他说的机会,不给他解释的时间,唯定式经验思维至尊,就不会有这么灵动而鲜活的思想迸生。数学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思想的触角往深处挖一挖,往高处跳一跳,往远处探一探,这样,学生就会有生成奇思妙想的可能。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思考,进而形成思想。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开阔,知识将更丰富,见解更独特,思维也会更活跃。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进行有效引导,丰富学生思考的维度,让学生的智慧纷纷呈现。

(朱玉红,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三角形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