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财走近数学 课堂别样风景

2015-04-26张惟雄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钱币数学课堂

张惟雄

(惠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惠安 362100)

古书《六韬》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1]随着时代的变迁,逐“利”行为逐渐演变成当今社会上津津乐道的“理财”。“理财”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从小重视理财教育,树立理财观念,培养理财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理财,come on》数学教学课题研究。在数学课堂上,笔者结合数学课程内容,合理引进理财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有效提升理财素养。

一、分析整合教材,培养理财意识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北师大第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数与代数》编排:二年级上册《购物》中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三年级上册借助元、角、分,学习《认识小数》和五年级上册《人民币的兑换》等教材内容,是渗透理财货币文化的有效渠道。因此,学校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大课程,整体设计“数与代数”领域的理财素养培养目标,有效整合教学体系,有步骤分阶段培养学生的理财素养,让数学课堂更具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生活本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购物》单元时,理财培养目标确定为:结合人民币的认识,渗透货币发展史,获取一定的理财文化。因此,《买文具》这课,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元、角、分后,播放了“参观中国金融博物馆”的视频,观察了货币的起源,从先秦贝壳到布币、刀币、银行券的演变过程,了解货币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感受如下:

生1:我们古代的钱币好多种,我好喜欢刀币。

生2:老师,我认为刀币成本太重,不适合现在用。

生3:我发现发明的钱币越来越方便。

师:你说的方便,指的是纸币1 张,可以表示1 元、10 元、20 元、50 元、100 元等,质量很轻,是吗?

生3:是的。

生4:货币有这么多的故事,中国人民很有智慧!

生5:我们要从小爱护人民币,我要学我爷爷,开始收藏人民币,说不定将来很值钱的。

师:如果给你机会,你想创造怎样的钱币?大胆想象,把你想创造的钱币画下来。

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结合之前对中国钱币的认识了解,创造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纪念币:奥运五环纪念币、风景纸币等。

五年级上册《人民币兑换》这课,笔者执教时,则是播放视频“参观国际金融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世界及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史等常识,认识了美元、欧元和澳元等外汇货币,并熟悉了各国纸币上的风景和人物及意义,浓浓的货币文化蕴含其中。在观看视频中体会大金额100 万人民币的质量,感受全世界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便捷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增强理财计算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的计算学习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或运算顺序。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组的教师创设“理财资源”的问题解决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从中体验团队合作力量大的理财精神。具体作法如下:

1.以6 人一小组为单位,课前按提供的线索(每队都有事先发放的“藏宝图”,例如:请你们到图书阅览室桌上,有“宝”在那儿)在校园内进行“寻宝游戏”活动。寻宝规则:“宝”旁都有一张纸条,上面都是一项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只有完成相关的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宝(按任务量,至少有5 个宝)——筹码。比如,擦桌子、扫地、搬东西倒垃圾、整理书籍等。

2.按寻找到的“宝物”(筹码)找班长换取钱币(不同颜色筹码,价码不一:绿色2 元若干个,黄色4 元一个,红色3 元一个);

3.课堂各小组计算获取的钱币(模拟人民币)

展示交流钱币的算法:有的2×( )+4 或2×( )+3

师:那应怎么算比较快?

生:先算绿筹码总钱数,再算一共多少钱。

师:也就是说一道乘加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都是寻宝,为什么有的小组获得钱多,有的小组获得钱少一些?

生:老师,劳动的任务不一样,就是多劳多得。

师:大家把生活中赚钱分工的门道都说出来了,真不简单。

这些探究有效地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用理财意识安排生活,在做中学,算中想,买中体会消费的合理性,让数学课堂因有“理财”而充满无穷的乐趣。

三、运用复利计算,感受理财乐趣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立足点和杠杆能改变地球、威力无穷。钱生钱——复利,带来的威力不亚于此。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最大的能量不是原子弹,是复利。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利息》这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利息,并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再引入“复利”,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体会“复利”的威力。播放故事“24 美元买下曼哈顿岛。”故事大概讲的是1626 年,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彼德花了大约24 美元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而到2000 年1 月1 日,曼哈顿岛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大约2.5 万亿美元。诸位肯定会想,以24 美元买下曼哈顿岛,彼德无疑占了天大的便宜。[3]彼德真的占到便宜了吗?带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计算这300 多年来的利息。

师:彼德24 美元去投资,按照8%的投资收益计算,到2000 年,该是多少?我们请电脑帮忙算一算。

全班“哇”的一声:计算机这24 美元变成了将近30 万亿美元,远远高于曼哈顿岛的价值2.5 万亿美元,几乎是其现在价值的十几倍。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生1:太可怕了,年利率8%和时间与本金一直变化,再把变化的数这些算下去,数据太大了。

师:咱们可也别忽略身边8%这样的“小”数字,它们在乘数年份很长的效应下会产生巨大变化。

生2:钱生钱很有趣。现在,我的零花钱不乱花,可以用它们来赚更多钱。

师:要赚钱的商机很多,大家可以阅读一些理财书籍,那里会有很多的赚钱点子等着你。

在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利息”的学习,增加了复利这一理财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由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形成过程,体会到财富积累的过程,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与金钱的关系,同时明白理财应从小开始。

四、引导适度消费,融入理财实践

当学生有了理财意识,在实践中体会理财与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应引导适度消费,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日常理财实践,让学生的数学生活与理财文化、阅历进一步得到有效整合,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进一步领略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如上述的寻宝游戏换筹码活动中,当学生手中都有了自己“赚”到的钱,教师可继续引导消费。

师:各小组赚取的钱,可以大方地消费哦。请看

(教师出示“逛超市”,定格在这两幅上):

师:先商量各小组要买什么,再算算手中的钱够不够,准备怎么办?

展示交流各小组的做法。

组1: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在叫,所以6 个面包,还剩2 元。20-3×6=2(元)

组2:我们想买2 个蛋糕和拼图共24 元。2×6+12=24(元),可我们只有17 元,准备向其他组借5 元。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有的叫到:“不借不借!”第2组的同学不好意思地坐下)

师:到底要不要借呢?大家说说理由。

生1:不能借,这样子借钱来花不行。

生2:借是可以,但他们组得说明什么时候还钱。

生3:买东西要量力而行,不能钱不够也要买。

师:第2 组同学听了大家的说法,你们现在怎么想?

组2 代表:现在我们认为蛋糕可以少买一个,每人少吃一点,钱就够,拼图一定要买,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拼拼图,很有趣。我们不借钱!

教师创设了以“理财活动”的问题解决情境,让大家在想要购买和必需购买的物品上进行分配,体会“想要”与“需要”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懂得取舍,建立正确的消费观,获得合理规划配置资源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承载着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因此,在课堂上能结合教学内容,让理财走近数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财富观,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别样的“风景”。

[1]唐书文.六韬·三略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张鹤.从零开始学理财(全新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3]普娜.长期投资产生复利效应:24 美元也能买下曼哈顿岛[N].上海证券报,2008-07-14.

猜你喜欢

钱币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钱币翻倍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组合钱币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