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看三湘

2015-04-23林鄂平

中国扶贫 2015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工作

林鄂平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湖南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8000个、贫困户300万户、贫困人口704万人,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为中央确定的“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个年度目标,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2015年1月9~12日,《中国扶贫》杂志记者行走三湘大地,追踪精准扶贫在湖南省贫困地区的实施效果。9日下午,在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办公室,记者就精准扶贫的一些话题进行探问。近2个小时,王志群主任不带一纸,未看一字,娓娓道来,诸多观点、思路、做法值得思考、借鉴。

记者:说到湖南,我们还是从精准扶贫谈起,因为“精准扶贫”这个概念与湖南有特殊的渊源。做扶贫工作的人、搞扶贫宣传的人应该都记得2013年11月3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由此拉开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大幕。这次我们《中国扶贫》杂志记者计划追踪采访总书记去过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一年来的变化,首先想听听您对一年来湖南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评判。

王志群:精准扶贫对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认识方式和工作作风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2014年,湖南扶贫系统在推进精准扶贫上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培训,统一思想认识。磨刀不误砍柴工。2014年4月,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包括扶贫办主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集中到省委党校封闭式培训了三天,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工作要求上来。二抓识别,夯实工作基础。如果连工作对象都没有确定的话,那么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就无法保证。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这项工作,一年时间识别了704万贫困人口和8000个贫困村。三抓驻村,打造工作平台。8000个贫困村到今年元月实现全覆盖,200多支工作队下了村,驻村干部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我们建立达标体系,实行考核问责。四抓改革,提升工作水平。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机制体制。五抓学教,转变工作作风。六抓督导,确保工作落实。督导落实由省委省政府两办牵头,从各部门抽调人力,到全省14个地级市、28个县、48个村督查落实工作。

记者:精准扶贫的思路非常明确,您能用实例、用个案介绍一下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王志群: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用农村危房改造为例来具体说一说。

农村危房改造一直由住建部门统抓,实施的是普惠政策。国家给每一户平均安排7000多元,省里再做一些配套,也就是2000多元,约合1万块钱。这种普惠政策面临一个问题,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户难以享受到党的这种“阳光雨露”,即使申请得到了这1万块钱,他也拿不出配套资金,房子无法建设。所以在各类危房改造过程中,真正急需要解决问题的老百姓很少得到帮助,这个问题很现实。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怎么办?我们省扶贫办专题调研发现,整个湖南有25万贫困户近100万贫困对象需要解决危房或无房的问题。调研之后,我们把建议直接报给省委书记、省长和分管领导之后,书记、省长作了批示,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可以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处理问题。然后,我们与住建部门沟通和协商,最后住建部门调整了政策,规定危房改造必须有20%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贫困户的扶持打破平均都是1万元的标准,最高可以补贴到4万元。扶贫部门再配套跟进1万元,这样多的可以拿到5万元,有了这5万元,贫困户自己再出一点,或者工作队、帮扶单位帮一点,他就可以建一个避风遮雨的居所,“两不愁,三保障”的一个“保障”就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住房梦。一个政策的调整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精准扶贫解决老百姓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湖南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活动。从2014年开始,我们抓了100个示范村,每个县两个村,都是有工作队的村,都是联动,去年有2万户贫困户搬进了新居。例如平江县南桥乡的汤段村和永联村,这两个村有141户贫困户,其中有81户是危房户或无房户。以前,每次下大雨的时候,为保证安全,乡村干部得动员村民离开房子。现在,通过“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这81户都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这其中有23户是革命烈士的后裔,当年平江起义其前辈参加红军的多,解放60多年还是住在破旧的危房里。再举个例子,凤凰县腊尔山,是全省最贫困的一个区域,有的村一个组40多个房只有一个砖瓦房,很多房子是天上下雨屋里下雨,外面刮风屋里刮风,人畜混居。这一个组就有30多个光棍,想想也是,谁家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呢?就是嫁进来了估计也会跑掉。这种情况看了让我们搞扶贫工作的人负疚。通过扶贫安居工程,后来这40多户搬进新居,有三四个光棍很快结了婚。

通过扶贫工作、政策调整和工作努力,解决了这些特殊人群的安居需要,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机制,解决问题。在2020年前的6年里,我们要像这样分阶段解决100万户贫困农户的安居问题。

记者:“以问题为导向”,这个提法越来越“热”,但说着容易做起来则不易,湖南危房改造的鲜活事例让我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到“问题”,您对这几年呈风起云涌之势的产业扶贫怎们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王志群:产业扶贫不是一个新鲜词,但是值得认真研究,因为我们的贫困对象要脱贫,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就必然要靠产业扶贫。而我们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有个误区,那就是把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混为一谈,好像搞产业发展就等于在搞产业扶贫。这个应该引起重视,否则,产业扶贫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产业发展是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有区域优势的一些产业,而产业扶贫是利用产业发展平台把贫困老百姓扶起来。把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混为一谈,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由于思想上的误区,会带来实施上的障碍。我们现在的产业扶贫,所实施的政策都是普惠政策,这种激励政策实施的结果是把扶贫专项资金流向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户,因为只有他们在产业发展当中有条件、有能力成片、成规模、高标准地进行开发,所以在成片、连片的开发过程中,有些扶贫资金流向了这些能人,客观上变成了扶富没扶贫。我们有一个县,曾经就搞了连片开发,流失了800万元,最后产业是搞起来了,但是只富了59户,而且这59户都是那几个村能干的大户,贫困对象寥寥无几。这就与我们扶贫的宗旨相违背,所以必须解决扶富不扶贫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政策上着手,改普惠政策为产业化扶贫政策,更多的是要作用到特惠政策的落实上,让资金跟着群众走。

再一个问题,就是扶持的方式。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给钱给物,简单的给钱给物,你即使瞄准了,也没有改进效果。造成效果不好的原因,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不可能成规模、高标准,不可能占有市场,无法对接市场。比如千家万户的打卡到户,他用没用于发展生产,谁都弄不清也管不着。当然,好处是瞄准了贫困对象,改善了中间环节。所以我们现在是改给钱给物、打卡到户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鼓励贫困对象与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提高贫困对象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贫困对象除了“穷”这个特征外,还有一些共性,有的不懂技术、管理、市场,有的比较懒,有的身体比较差,有的智商比较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属于弱势群体。对于这种弱势群体,就不能简单地让他发展生产,必须要让能人带着他去发展生产,我们的资源一定要流向好的项目,一定要让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只能是通过政策的手段让资金跟着穷人走,做到兼顾公平,但是要真正保证产业扶贫效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还需要建立贫困对象的维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推动产业发展。

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也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所以除了用行政手段解决扶贫开发问题以外,还要善于用市场经济规律,用经济和金融的手段来破解我们扶贫开发的难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记者:嗯,湖南的“四跟四走”,我在好几个场合听说过,有几次全国性的扶贫会议也提到。今天既然遇到了您这位“四跟四走”的原创作者,那得请您结合事例说一说。

王志群:我刚才介绍危房改造的作法和产业扶贫的想法时,其实都将“四跟四走”的思路贯穿其中了。这四句话,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贫困对象的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工作总结的,是既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我们搞了一些试点,推行了股份合作、直接帮扶和委托帮扶四种方式,我举些例子来谈。

芷江鸭是一个有名的品牌。芷江县有一个养鸭场市场不错,他们想利用周边老百姓养鸭的传统,将分散的资源集聚起来,找农行贷款43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但农行不给贷,因为这个养鸭场没有抵押物,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于是,我们扶贫部门介入,用股份合作方式,让企业为贫困老百姓担保,扶贫为贫困老百姓贷款贴息,保险公司为贫困老百姓保险,两个贫困村94户贫困户、514个贫困人口,每一户平均从农行贷了5万元入股养鸭,原来打卡到户的400元改变方式,用来作为贴息。四方合同一签,贷了450万元。一年下来,每户分了4000元,还举行了分红大会。

再举一个直接帮扶的例子。溆浦县有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优势,一亩成本250元,2亩就是500元,一个贫困户家里只要搞2亩,一年就能有1200~1300元的纯收入。我们面向28个乡镇86个村1709户7703个贫困对象,施行企业给老百姓担保,老百姓向农业银行贷款,扶贫进行贴息。我们扶贫贷款贴息840万,撬动银行金融投入8540万,只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直接帮扶基于什么来考虑?是那些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管理周期不是很长、农民跟着学能够学得像的产业项目。管理周期长的则实行委托帮扶。按照这个思路,去年湖南全省54个县搞了62个项目,涉及2000多个村、38.4万贫困对象,体现了到村到户到人。现在必须将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我们现在讲干部驻村、单位结对子帮扶,一个处级干部包3?4户,一个科级干部包1?2户,村干部要包1户,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用经济的手段,要通过项目这个平台,一个项目解决几百人、上千人、上万人的问题。

记者:听您用道理、用事例讲了“四跟四走”,感觉就是精准扶贫的政策问题、方式问题和资金问题。扶贫专项资金毕竟很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请您再谈谈这个“米”的问题。

王志群:是的,用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产业扶贫是非常有限的,是不可能做到风生水起的,那么就要撬动银行金融。去年我们在企业融资难和个人贷款难两个层面都作了探索。

在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推进沅陵农村金融试点工作。省扶贫办加强与省开发银行合作,支持沅陵县构建政府统贷平台、融资担保平台、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公示平台、风险可控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和信用协会等“六合一会”,并成立金融扶贫贷款审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随着融资主体的资格和条件的成熟,省开行授信2亿元,当年给沅陵发放贷款5800万元。为放大县级融资性担保平台效应,怀化市总结沅陵经验和作法,组建怀化农业产业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其中自然人出资8000万元,占40%,市、县出资1.2亿元,占60%。这2亿元放大10倍就能贷20亿元,怀化市56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问题就都解决了。

个人贷款难方面,探索建立村级小额信贷微型担保平台。麻阳县在石羊哨乡谭公冲村用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企业资金5万元共20万元,作为扶贫小额贷款担保金存入乡信用社,信用社按担保金额的5倍给予贫困农户贷款105万元。68户贫困农户用此贷款发展中药材半夏238亩,在当年干旱的情况下户均增收1万元。

为缓解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的要求,湖南省扶贫办及时把建立小额信贷风险化解平台,推进湖南省小额信贷工作的想法向省领导汇报得到了明确的表态支持。省扶贫办、信用联社一起,联手推进这项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在23个县先行试点,搞小额信贷,实现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一般的商业银行凭信用授级是九道环节,现在压缩到了三个环节,而且可以操作。比如,贫困农户只要没有贷款的不良记录,家里的劳动力有几个、地有几亩、收入有多少,根据这个差别,可以得到1~5万的贷款,凭着贷款证,一个小时就可以发放贷款。

一年来,湖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时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和中办发25号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机制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市、县、乡、村多层面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是富有成效的。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工作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