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征市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研

2015-04-20曹志全张绍祥邵向群吴业勇赵有伟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5年7期
关键词:种鹅小鹅鹅群

曹志全 张绍祥 邵向群 许 静 彭 园 吴业勇 赵有伟

(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畜牧兽医站 江苏仪征 211400)

(江苏省仪征市畜牧兽医站 江苏仪征 211400)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精神委顿、食欲废绝和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临诊特点,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搞好小鹅瘟的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本文对仪征市2003~2009年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等进行了调查,并对近年来小鹅瘟在当地的流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索小鹅瘟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措施,期望为该病的进一步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病原学

1.1 病原

小鹅瘟病毒(Goslingplaguevirus,GPV)是细小病毒科的一员,完整病毒子无囊膜,呈六角形,直径20~22nm,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约为1.38g/mL。病毒基因组为单股DNA,病毒结构多肽有3种。分子量分别为85(VP1)、61(VP2)和57.5(VP3)kDa。本病原无血凝活性。

1.2 理化特性

本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65℃加热30min对感染滴度无显著影响,能抵抗56℃3h;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pH3具有抵抗力。本病毒与其他细小病毒无抗原关系,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1种血清型[1]。病雏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都含有病毒[2]。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易感动物

本病的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传播途径。

2.2 发病日龄

本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雏鹅,随着日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3]。

2.3 感染途径

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传播途径。患病雏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场地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最严重的暴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的易感雏鹅群,成鹅感染后成为无症状的带毒者,带毒期一般在1个月以内。带毒母鹅产下“带毒蛋”,孵化成死胚或孵出病雏。外表正常的带毒雏鹅,散播病毒,污染环境,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其他雏鹅,在3~5天内纷纷发病,较快波及全群。病愈雏鹅长成的种鹅,都有坚强的免疫力,所产的种蛋内含有母源抗体,可以较好地保护雏鹅。因此在一些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地区,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大流行后的1~2年内一般不会再次流行。用流行次年的雏鹅做人工感染试验,有75%能抵抗耐过,这就说明大流行之后,当年余下的雏鹅都获得主动免疫,使次年的雏鹅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而有些地区每年不全部更新种鹅,在部分淘汰之后,又补充部分种鹅,这些地区本病的流行不表现明显的周期性,每年都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之间。

2.4 死亡率

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较少发病。

2.5 门诊病历统计

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仪征市畜牧兽医站门诊室共诊治212例小鹅瘟病例,分布于我市8个乡镇的47个村,数据统计分析发病率较高,最高的达57.7%,最低为33.8%,平均为48.1%;死亡率也有较大差异,最低的为12.4%,最高的可达31.5%(见表1)。

近年来超过1月龄的发病鹅已不少见,说明发病日龄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种鹅经免疫,雏鹅获得了母源抗体能得到15~20天的保护,随着日龄的增长,抗体的水平逐渐下降,加上所处的环境有野毒存在,从而引起较大日龄的鹅发病。另据仪征市畜牧兽医站门诊室近7年的门诊记录,该病最早发病日龄为5日龄,最大发病日龄为60日龄,出现典型病变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而小鹅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的比例逐年增加(见表2)。

通过7年的门诊记录调查表明,本病主要发生于7~20日龄的小鹅,占57.1%。但7日龄以下和40日龄以上发病的鹅群分别占17.00%和4.7%;同时3~7月份为主要发病时期,所发病例占总发病的76.9%(见表3)。

3 临床症状

病鹅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白色或黄色、混有气泡或假膜样的稀粪,有的病鹅时时摇头,口角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呼吸急促,喙端发绀、脚蹼色泽变暗,有的病鹅出现扭颈或抽搐,头部上仰,呈角弓反张等症状。最后精神极度衰弱,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3~7天,少的则l天,多的可达14天。还有的发病者常为最急性,无前驱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即死亡[4]。

4 病理变化

4.1 病理剖解

共剖检212例来自不同发病鹅群的病鹅,病变基本相似。特征性病变为整个小肠黏膜发炎,弥漫性出血,肠道外观肿胀,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特别是其起始部分的黏膜呈弥漫性红色,肿胀有光泽。病程稍长的病例,空肠和回肠的回盲部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肠壁变薄,呈淡灰白色,有的形如香肠状;小肠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或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堵塞肠腔,栓子中心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俗称为“腊肠样”变化[5],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变(见图1),此病变在亚急性病例更为明显。

表1 2003~2009年仪征市小鹅瘟发病情况

有的病例只见到一些小片管状假膜残存在小肠内,这种假膜又可随着肠道的蠕动而被挤压在小肠后段,有时还随粪便排出体外。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此外可见心肌松弛,呈苍白色;肝稍肿大,质脆,呈土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脾脏充血;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肾脏肿大;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据我站7年的门诊记录调查表明,出现典型病变(肠栓)的病例占61.3%。

表2 2003~2009年小鹅瘟发病情况

表3 2003~2008年逐月小鹅瘟发病情况

4.2 病理组织学变化

在组织学变化方面,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肌纤维断裂,排列凌乱,有CowdreyA性核内包涵体。肝脏细胞空泡变性和颗粒变性。脑膜及脑实质血管充血并有小出血灶,神经细胞变性,严重病例见出血小坏死灶,胶质细胞增生。

5 诊断

5.1 流行特点

本病具有特征性流行病学表现,一般多为1月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发病,成年鹅与其他家禽均不易感染,但近年来感染的日龄呈上升趋势,最小感染日龄4天,最大感染日龄50天以上。

5.2 临床症状

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或草绿色水样粪便。时有神经症状,如角弓反张,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等。

5.3 剖检病变

图1 小鹅瘟的病理变化

小肠显著增大,内有圆柱状的灰白色伪膜凝固栓子为本病特征。可多剖检几只病死雏鹅,做出初步诊断。

5.4 实验室诊断

5.4.1 病料准备

无菌采取病死雏鹅的脾、胰、肝和肾等组织器官,称重,剪碎,用灭菌PBS或Hank′S液制成1:5~1:10的组织匀浆,3000r/min离心30min后,取上清液,按各1000IU/mL加入青霉素、链霉素,37℃作用30min,菌检阴性后置于-8℃冰箱备用。无菌采取5~10只有明显典型病症雏鹅的心血或静脉血,2~3mL/只,待血液凝集后分离血清,冻结保存备用。

5.4.2 鹅胚接种

取12~14日龄的易感鹅胚8~10只,将所分离的匀浆上清液经尿囊腔或绒毛尿囊膜接种,每胚0.2mL,置于37~38℃恒温箱孵育,每天照胚2~4次,连续观察9天。弃去48h前死亡的鹅胚,收集5~7天内致死的鹅胚,观察病变,主要变化为胚体头部和两胁皮下水肿,全身皮肤充血、出血,尤以翅尖、两蹼、胸部毛孔、喙旁和颈背部出血点较为严重,心肌出血或变性呈瓷白色,肝脏充血及边缘出血、变性或有坏死灶,小脑出血[6]。7天以后死亡的鹅胚发育受阻,胚体小。

5.4.3 琼脂凝集胶沉淀试验(AGPT)

在所制备的琼脂平板上按梅花形打孔,孔径3mm,孔距4mm,封底后备用。检测抗体时,在中央孔加入已知小鹅瘟琼扩抗原,外周孔分别加入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和阳性血清;检测抗原时,中央孔加入已知诊断血清,外周孔分别加入待检病料上清液和已知阳性对照抗原。加样后置20~25℃下作用24~48h观察结果。在抗原孔和血清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7]。

5.4.4 雏鹅接种

取10只5~10日龄易感雏鹅,皮下或经口接种经处理的病料或鹅胚尿囊液0.2~0.5mL/只,连续观察10天。发病雏鹅与自然病例有相同症状,病死雏鹅与自然病例有相同病理变化。

5.5 鉴别诊断

小鹅瘟与鹅流感、鹅病毒性肠炎均是急性型传染病,均易感染雏鹅,而且流行快,死亡率高,因而容易混淆。为此可以从病原流行特点、症状及剖检等方面加以区别鉴定,以便对症采取相应的措施[8],见表4。

表4 小鹅瘟与鹅流感、鹅病毒性肠炎的鉴别诊断

6 防治

该病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无特效药物可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在生产上可选择小鹅瘟抗血清、小鹅金针和小鹅瘟疫苗等进行防制[9],并用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添加电解多维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从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和鹅场,必须严格防止疫病传入[10]。本地区的种鹅应做好接种疫苗的工作,使其后代带有母源抗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具体措施如下。

6.1 预防

不从疫区引进雏鹅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果确实要从外地购进鹅苗,必须详细了解情况,确认当地无小鹅瘟疫病存在时,才能选购。新购进的苗鹅必须隔离饲养20~30天,在这期间应做好消毒工作,确证无本病发生时,才允许和场内的健康鹅群混养。购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熏烟消毒,孵出的雏鹅也应集中和隔离饲养[11]。

炕孵用具,在开炕前和每次使用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避免因炕孵而感染发病。刚出壳的雏鹅不得与新收进的种蛋或大鹅接触,以防感染。已经发病的地区和鹅场,必须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防止疫病的蔓延。

建立健康种鹅群,做好小鹅瘟疫苗的接种工作。种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肌肉注射经100倍稀释的种鹅用小鹅瘟疫苗0.5mL/只;15天后作第二次接种,每只肌肉注射同种疫苗0.1mL/只,免疫后的母鹅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体内因含有母源抗体可抵抗小鹅瘟病毒的侵害。如种鹅未进行免疫或产蛋后期(炕孵8~10摊后或母鹅开产120天后)孵出的雏鹅,应使用雏鹅用弱毒疫苗给刚出壳24h之内的雏鹅接种,疫苗按100倍稀释后,皮下注射0.1mL/只,免疫后7天内必须严格隔离饲养,防止产生免疫力之前强毒感染而发病[12]。

加强饲养管理。每天清洗鹅饲槽、水槽和清扫鹅舍、运动场,清除粪便和污物并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13]。

6.2 治疗

抗血清是防制小鹅瘟的有效生物制剂,初生雏鹅皮下注射0.5mL/只,对雏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发病早期的雏鹅,15日龄以下皮下注射1mL/只,15日龄以上注射2mL/只,隔日再重复1次,并可保护未发病的雏鹅。近年来有些养殖户反映,使用重庆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制卵黄抗体小鹅金针防治小鹅瘟,有一定的疗效[14]。

加强饲喂和护理:用甲砜霉素、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基嘧啶和双黄连等药物饮水或拌料控制继发感染,添加多维素、葡萄糖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连用3~5天[15]。

7 分析与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小鹅瘟疫病流行状况基本符合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在大流行后的1~2年内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然后再次上升,即呈波浪形曲线。但总体上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

我市小鹅瘟最早发病日龄为5日龄,最大发病日龄为60日龄,主要发生于7~20日龄的小鹅,占发病总数的57.1%。但7日龄以下和40日龄以上发病的鹅群分别占17.0%和4.8%。说明该病在本地流行日龄可能已向小日龄和大日龄两极发展,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逐年增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而小鹅瘟与鹅流感、鹅病毒性肠炎和大肠杆菌病等疫病混合感染的比例逐年增加,加大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我市小鹅瘟主要发病时期为每年3~7月份,所发病例占总发病的76.9%,其中4、5、6三月发病数最多,分别占17.9%、20.9%、18.4%。经过调查分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春末夏初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同时种鹅开产前免疫小鹅瘟后,经过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致使后期产蛋孵出的雏鹅体内母源抗体不足以抵抗病毒的入侵,而且3~7月份是我市养鹅户养鹅高峰期,养殖数量大,鹅群相互接触多,疫病互相传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要特别重视这一阶段雏鹅小鹅瘟的防疫。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搞好种鹅免疫是控制小鹅瘟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小鹅瘟的流行与炕坊管理混乱、消毒不严和不按流程操作等有密切关系。如本地有些饲养四季鹅种鹅的农户,饲养量在十多只至几十只不等,一年四季孵育雏鹅出售,大多数养殖户未对种鹅和雏鹅进行小鹅瘟免疫接种,致使所售出雏鹅的小鹅瘟疫病不断流行发生,已成为小鹅瘟疫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疫源。

[1]胡桂学,逄博,高凤山,等.小鹅瘟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J].经济动物学报.2003(02):16-17.

[2]甘孟侯主编.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0-121.

[3]王永坤、田龙、冯太兰,等.如何预防小鹅瘟[J].中国禽业导刊.2004:21(5):31.

[4]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95-196.

[5]王春林,朱德才主编.新编禽病诊断与防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54-258.

[6]槠雪梅,朱珍,李海山,等.当前鹅疫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M].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4:75.

[7]张国红.小鹅瘟的诊断与控制[J].中国禽业导刊.2003(04):29-30.

[8]刘继红.雏鹅急性传染病——小鹅瘟[J].检验检疫科学2007(04):36-37.

[9]李福伟,李惠敏,张桂红,等.小鹅瘟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6(04):23-34.

[10]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02):283-285.

[11]王海志.小鹅瘟的诊断与防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3(07):33.

[12]方定一,王永坤,郑玉美.小鹅瘟病原及其特异防治的研究.1981(04):10-11.

[13]周碧莹.小鹅瘟诊治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03(04):34.

[14]张淑芬.谈谈小鹅瘟的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3(01):25.

[15]周景明.小鹅瘟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03(06):34-35.

猜你喜欢

种鹅小鹅鹅群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被鹅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影响种鹅产蛋量的因素
放鹅娃
阿健的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