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书法困乏期教学对策

2015-04-17戴福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书法笔者同学

戴福明

(南安市侨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14)

“法”,用笔要求高,中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起初学习兴趣很高,学了一阵子就随便涂写了,甚至还出现有些同学厌学的现象,这是学生学书法的“困乏期”。为破解孩子学书法的“困乏期”,笔者采取如下几种对策。

一、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中学生处于心理特征成熟的不稳定期,往往期望获得外界对其个人价值的肯定,教师的赞美与表扬是对中学生个人价值肯定的积极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意即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增强自我价值,使之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教学中,笔者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多褒扬,少批评。只要学生一点一划写得好,都应及时表扬,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基础或者心理素质比较一般的同学在点评其作业时,更尽力做到耐心诱导,不轻易的否定或随意的斥责。等到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正确的运笔技巧和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一幅作品。笔者常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书作裱起来,挂在家里或教室,使得学生的作品能得到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认可和称赞,进而维持学生学习书法的个人成就感。

二、通过书法比赛活动促成长

笔者认为,通过在班里举行多种形式的书写比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生面对挂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在相互的比较中看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获得克服学习书法困难的力量,促使其在不断的书法练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因而有效地消除学习书法的倦怠感。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学习书法的难度,尽力找到他书法作品中的闪光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时,笔者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从中选拔有一定书写水平的同学参加,从而激励孩子们的书写欲望。例如我们参加《书法报》举行的全国少儿书画现场大赛,捧回一张张获奖证书,大家由衷的艳羡。这一点尤其对初中生更为如此,一旦获得名次,他们更是相互庆贺,力量倍增。

三、参观古迹、石刻获直观体验

参观、学习古迹、石刻是人们获得学习书法的又一途径。笔者所在的南安市,也不乏名家的遗墨、石刻。南安的雪峰寺是闽南名刹,宋代大儒朱熹曾以“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一联书赠雪峰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为雪峰寺题写“法界藏身”匾额;清代博学鸿儒洪世泽为雪峰寺撰写碑文;近代佛教三大法师弘一、太虚、芝峰曾会集该寺,留下诗文墨宝,尤其是弘一法师曾先后两次住游雪峰寺,留下众多的题匾和诗文。南安的九日山可谓无处不刻字,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如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其形式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其中以宋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及清代马负书所题为佳。学生们面对眼前撼人心魄、书艺高超的古迹、碑刻,不禁啧啧称奇,从而在心理上激发继承、学习先辈优良的书法传统热情。

四、观看书法名家教学视频,博览众长

书法名家的教学视频,对于身处数字化时代的学生而言,无疑更具亲和力。笔者搜集、比较了名家的教学视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指导学生临习唐颜真卿《勤礼碑》,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多媒体观看首都师范大学卜希旸教授《勤礼碑的临摹与创作》,北师大教授李洪智《颜勤礼碑》等,对着视频试着讲解颜真卿书法笔势开张,雄浑方正,宽绰疏朗,却不松散;取法外拓,内含富丽,拙中见美等神韵所在,让学生试体会此碑给人带来的雄强厚重之感,教授用丰富的用笔和形象的画面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多同学对教授的执笔、提按、字帖、用具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不少的疑问和看法,教师鼓励和表扬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开阔其书法视野。

五、以榜样祛除倦怠感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在与简单、枯燥的工作情绪对抗。例如颜体中的“捺”“走之底”,就得反复地临习。什么是一波三折,起、提、按、折、出分解出来,教师分出几个动作把它示范出来,“走之底”也一样要通过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写字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练习数次、甚至数十次临写捻熟了其中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才能把字写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倦怠感就容易产生。

笔者在书法教学中,常运用历史上的书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来勉励同学。古代的一些书家,其勤奋、刻苦、毅力、意志以及专心的治学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1]蔡邕自谓“学三十年……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裘,如厕终日忘归”;[2]钟繇“学书抱犊山十年,木石皆余墨痕”;[3]57王羲之“用心十五年,始工一‘永’字”;[4]89智永“登楼不下四十年,所退笔头盈五大簏,后埋于地,号‘笔冢’”;[4]91唐太宗在打仗时“简板马上字”,常“夜半起把烛学《兰亭》”;[3]58怀素学书以家贫乃种芭蕉三千余株,以蕉叶代纸,号曰“绿天”;文征明“自课日临写《千文》十本,清晨笼首,书一本毕,然后下楼,盥洗见客”;[5]董其昌“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3]76何绍基学颜楷总是“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隶书学《张迁》,几逾百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闲,至老尤勤”。[6]

近代书家于右任“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7]沈尹默“每天一早起床后,首先磨好一池墨,一个上午就是为人写字或临帖,《伊阙佛龛碑》他一临就是几百遍,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8]由此观之,艺术创作是一种严肃的艰苦的活动,其中充满着悲欢,饱含着甘苦。通过穿插古圣先贤学习书法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们得到意志上的磨砺,精神上的感发。事实证明,古圣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学习书法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克服困乏期的过程中获得坚持的定力。中学生正处于性格、人格的成长期。精神的鼓励、同龄人的激励、兴趣的调动、先贤的榜样等等都会对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起到某种促进作用,而学生如何有效地冲破书法学习的困乏期是笔者今后仍将探讨的话题。

[1][宋]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3][清]倪涛.六艺之一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刘小晶.小楷技法指南[M].上海:上海书店,1992.

[5][明]文征明.甫田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管继平.民国文人书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8]周正平.沈尹默的书学思想[J].书法研究,2005(5).

猜你喜欢

书法笔者同学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书法欣赏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