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练”为篙 有效撑行语文教学之舟

2015-04-17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蔡清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珊迪荷花母亲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 蔡清玉

以“练”为篙 有效撑行语文教学之舟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 蔡清玉

为实现教学内容的简单分析向策略指导的美丽转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文本为依托,为学生支起练笔之点,让学生在模仿中借鉴,在空缺处补白,在想象中拓展,在拓展中延伸。以“练”为篙,撑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舟。

练笔;表达;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高,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的简单分析向策略指导的美丽转身。为实现这一美丽转身,教师应以“练”为篙,撑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舟。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模仿借鉴中提炼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一切惊人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名作,或者语句优美,或者语法巧妙,或者构段奇特,这些奇特之处正是学生模仿借鉴的范本。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学习借鉴,以实现文本表达方法的有效迁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黄山奇石》一课图文并茂,作者给黄山奇石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名字,如狮子抢球、仙桃石、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天狗望月、猴子观海、仙女弹琴等,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黄山石头的“奇”。除此之外,我还提供了一些课外收集到的黄山奇石的图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语句,并让他们模仿课文为这些新图片中的石头取名字,如白鹤展翅、天鹅跳舞、孔雀开屏、白鹤叫天都等。接着,让他们模仿课文进行描写,孩子们仿写得有模有样。有的学生写道:“孔雀开屏就更有趣了。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孔雀’,它撑开尾巴,昂起头来骄傲地望着天空。”有的学生写道:“‘白鹤叫天都’就更有趣了。近看那石头像一只白鹤,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好像在说:‘天亮了!’”还有的学生写道:“百灵起飞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只百灵鸟,它展开了翅膀,好像想展翅飞翔。”学生有了课文作为参照,掌握了句子在写法上的技巧,再加上图文结合,尽管只是课堂上几分钟的练笔,却能妙笔生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巧借插图课件作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直观,颜色艳丽,美不胜收,教材中以绘图的形式弥补语言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探寻文本奥秘,充分挖掘、发挥插图这些无声语言的资源潜能,以课件辅助等形式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包括插图)的多方位对话。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一课为例,文中的“冒”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生长过程其神韵就在这一“冒”字。这个看似寻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字,却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笔墨的泉眼。可课文插图只是一幅静止的写意画,无法表达出这个风情万种的“冒”。“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为了让学生领悟“荷花”这一“冒”之神韵,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课件,透过这幅静止的画面追逐荷花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雪白的、粉红的;含苞待放的、完全开放的……教师乘势提问:如何“长”才叫冒呢?学生踊跃发言:“快速地长出来”“悄悄地钻出来”“争先恐后地挤出来”……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你如此迫不及待地钻出来,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进而自然开始因“冒”而引发的练笔。有的学生写道:“我是一朵娇艳可人的荷花,看,我上穿粉红衣裳,下着翠绿裙子。我要对前来游玩的行人骄傲地说:‘瞧,我是多么漂亮呀!’”有的学生写道:“我是一朵美丽纷娆的荷花,我婀娜多姿。微风一吹,我就能翩翩起舞。”还有的学生写道:“我是一朵丰姿卓影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漂亮的荷花了,你们快来欣赏吧。’”……

我们惊奇地发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和教师的启发点拨,荷花已不再是自然之花,而是学生的心灵之花,荷花具有了更多的思想和灵性,在学生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富有质感。

三、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捕捉文本空白做文章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出来的。文本是有限的,但蕴意却是无穷的。文本中存在着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情感“空白”、蕴意“空白”,而这些空白点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捕捉这些空白点,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并尽情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点。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妙笔生花”之功效。

在教学《游子吟》一课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几句时,教师若是只停留在逐字逐句地分析诗句意思上,学生只能看到一个为即将出远门的孩子缝补衣裳的母亲。事实上,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其具有的深刻内涵,这一针一线缝进的是母亲满满的爱。教师要在教学中捕捉文本空白,在补白中加深理解,在补白中丰满人物形象。我由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师深情朗诵这首诗。

(2)生边听边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完成下面的句式:

我仿佛看到了,这针针线线缝进了母亲的 ,我仿佛听见母亲在说: 。

(3)汇报交流

生1:这针针线线缝进了母亲的担忧,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儿呀,离家千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忍饥挨饿。

生2:这针针线线缝进了母亲的叮咛,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娘盼望你早日归来。

生3:这针针线线缝进了母亲的期望,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寒窗十载,娘期盼你能金榜提名,谋取功名。

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深深地浸染在母亲无尽的爱中,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理解加深了,情感升华了,语言文字也更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四、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在情境交融处练笔

文以载道,语以抒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承载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如《小珊迪》一课的语言虽然平实,却体现了作者对小珊迪的同情和崇敬,小珊迪的伶仃孤苦和凄惨命运更让人心痛。学生读完既有文本唤醒的真情,又有形象启迪的同情,他们的情感和作者、文本情绪产生共鸣,教师“趁热打铁”设置小练笔,学生自然“情动”而“辞发”。

师:小珊迪就这么走了,为了那一盒只有一个便士的小小火柴,他走了,为了那诚信的四个便士。我们被小珊迪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虽然小珊迪走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 。

生1:小珊迪,我永远记得你。你的善良,你的守信,你的坚强我都永远记得。

生2:小珊迪,我永远记得你。记得你的诚信,记得你的善良。

生3:小珊迪,我永远忘不了你。你是这样诚实、这样善良,你虽然走了,但是你留给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处练笔。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后,就更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文笔变得更加细腻,情感也会变得丰富而感人。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小珊迪荷花母亲
《小珊迪》教学设计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小珊迪》教学设计
荷花
给母亲的信
夏天的荷花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