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

2015-04-16刘亚梅付雪聪李凯晴谭万初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00

江西中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病机脾胃中医药

★ 刘亚梅 付雪聪 李凯晴 谭万初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00)



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

★刘亚梅付雪聪李凯晴谭万初*(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00)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患病人数的日趋增多及并发症的日益复杂,中医在防治及延缓其并发症方面逐渐突显优势。近年来,中医重视从脾胃方面改善2型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从脾胃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脾胃;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临床经验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前期患病人数高达1.48亿以上,且以2型糖尿病居多,其发生卒中的危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寿命减少5~10年[1],因此防治及延缓糖尿病相关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其高危患者包括葡萄糖耐量正常的肥胖人群、高血压和高血脂人群等,可归属到中医学“消瘅”“消渴”范畴。近年来众多中医学者认识到脾胃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中医药调理脾胃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中医家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作简要综述。

1病因病机

《内经》提出“甘先入脾”“久卧伤气”“脾在志为思”等损脾伤气之因,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交通上下,为变化之枢,主运化,运化失变,浊积产生,筑消渴之源,现代生活嗜食肥甘、安逸少动、忧思劳虑等诱导脾胃失运,体内精微物质滞留,易产生血脂血糖等浊积,发为“消瘅”“消渴”等病。其“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液在脾者”,脾胃灌溉水液灌溉至四旁,布精失常,消渴出现周身水亏失濡症,如口渴、皮肤瘙痒及手足麻木等,同时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阻成痰生饮,令人中满,而出现上下不交泰之症,如水肿、痞满、呕吐及腹泻等;脾在体为肉,脾胃亏损,肌肉失养,则四肢无力,甚则痿废不用,并见肢体异常之症,如乏力、消瘦、偏瘫、中风等;脾胃化生气血,后天失常,气不行血,血生不足,同时脾失行津,脉道乏津,津血同源致脉道血量减少,两两血亏停滞,成为脉道瘀血之兆,此外血液“如水之源、行有经纪”,脾具统血之功,脾功异常,血液离经脉道,外遇痰浊胶裹,终久成瘀,瘀久入络,故消渴后期多出现脉络血管异常之症,如感觉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胸痹(冠心病)、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风(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脉损络损之症,呈现多变性、多样性,病久难愈。由此可见,中医从脾胃病因病机认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独特的关联性及一定的依据性。

近年来随着各医家对2型糖尿病认识的多变及深入,在既往“脾虚致消”等单一观点上,各医家倾向于从脾胃的不同角度认识与2型糖尿病的内在发病联系,并丰富了中医对此种现代高发疾病的认识及发展。如杨春华[2]认为脾胃因防腐剂、催熟剂、添加剂等浊物而失去清纯之气,其运化、转输能力下降,导致过多的水谷精微在体内堆积而成“膏粱”之变。杨剑东[3]认为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消渴病与湿热关系密切,湿热证又与肥胖密切相关,肥人多痰多湿,提出郁热、痰浊、瘀血内蕴是糖尿病核心病机的观点。郭蕾等[4]认为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在于进入到脉道中质稠的富含高营养的水谷精微输布障碍,不为机体所用而成浊成痰,化火灼伤脉壁及损害组织器官,表现出糖尿病一系列病证,提出浊邪是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主要病机。张丰强[5]认为脾失运化而致湿热内蕴、困阻胰岛,胰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病发糖尿病,久则血糖积聚血中,加重湿热,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并发多症。郑汉军[6]认为糖尿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久病耗伤气血,肠胃虚薄不能消纳,加上久服西药易损伤脾气,每可见糖尿病患者脾虚气衰而气血瘀滞。

由此可见,中焦脾胃因其“运化”“散精”等诸多功能而与2型糖尿病的“浊积”“水乏”“络阻”等诸多病状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因此中医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凭其独特的视角认识优势而亦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2治疗方法

从上病因病机可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归结为“虚”“浊”“瘀”等,虚为病机之本,浊瘀为病理产物,治以培土为本,并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将化浊排瘀贯穿始终。

2.1培土健脾于世家教授[7]常用参、芪、苓、术健脾益气,猪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利水渗湿,扁豆,薏苡仁淡渗利湿,同时少佐山药使燥湿而不伤阴,橘红,枳实理气化痰,临床收到满意疗效。名老中医蓝青强[8]推崇“一病必有一主方”之说,在辨病与病证的基础上以其自拟方往往收到较满意效果,组方为黄芪、生地黄、玄参、苍术、葛根、丹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玉米,其中芪、黄、药气阴双补兼敛脾精,止漏浊,葛根与丹参生津祛瘀,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两药配伍,使气血流畅,提高降糖疗效。赵进喜[9]认为高血糖损伤胰岛细胞功能与中医学的“壮火食气”理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方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2.2泄浊畅中程益春教授[10]认为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病位多在中焦,常以苍术、薏苡仁、黄连、大黄合用以健脾、化湿、清热,其中大黄苦寒,泻热通肠,使湿有出路,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贾燕平[11]认为内湿在2型糖尿病的形成中尤为重要,强调减滋味,戒嗜欲及合理运用,提出祛湿降糖的治法,常以平胃散、二陈汤、或八正散等方利湿邪。仝小林[12]从中焦气机失调认识糖尿病呕吐,常选“旋覆代赭汤”、“黄芪建中汤”等经方治疗,使中焦大气恢复运转,升降有序,并在临证时加苏梗以增强理气宽中降逆之功,临床多收佳效,并强调大剂量药物的合理使用,如对于酮症酸中毒引起的呕吐患者,为使血糖下降选用具有降糖作用的黄连用量至少30g。

2.3化痰活血在健脾运胃治本的基础上,重视化痰活血法,以一健一祛恢复体内代谢,可防止2型糖尿病的多变性,因此,有学者提出“糖瘀同治”的观点。周潮[13]认为,在消渴痹症阶段,必有痰瘀阻络,善用芥子开皮里膜外之痰,喜用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临床疗效颇佳。曹玉山教授[14]主张尽早使用活血化瘀通络药,根据不同辨证选以当归、丹参、葛根、桂枝、三七、元胡、及地龙、僵蚕等药,在防治消渴变症上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李仁柱[15]强调瘀血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过程,重视益气活血,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酌加赤芍、牛膝、鸡血藤加强活血通络,用治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血脉滞涩不通之症。吴承玉[16]认为糖毒是慢性变证、兼证的根源,常用化痰活血解毒药以痰瘀毒同治,化痰药用陈皮、苍术、薏苡仁、猪苓、白术、茯苓等,活血药用丹皮、莪术、益母草、地龙等,解毒药常用金钱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黄芩、黄连等,从而祛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兼证、变证、坏死证的发病根源。

3问题与展望

2型糖尿病的前期发生及后期病变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复杂过程,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明确病机,不能有效针对其多方向的发展进行干预。中医通过其整体观的原则在治疗此现代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因此在以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可改善患者一病多位的症状而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存寿命。但在从脾胃论治方面,学者多侧重脾脏与2型糖尿病的病机探讨,而对胃腑的病机认识相对较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必然存在与糖尿病的某些病理环节相关,因此今后可以胃腑为主来探讨相关病机以丰富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同时,历代医家所创消渴的名方数量众多,但目前临床运用及研究多限于经典名方,因此仍有大量消渴名方有待临床运用,突破传统名方,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找到更多的立足点,使中医药在拓宽防治思路及侧重上更具空间及优势。在联合现代研究前沿的基础上,中医药与时俱进,定可在防治2型糖尿病上发挥其具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杨柯君.中国:一组触目惊心的糖尿病数据[J].上海医药,2013(20):43.

[2]杨春华.从脾论治糖尿病探析[J].中医学报,2012,27(7):829-830.

[3]杨剑东.茵陈五苓散治疗早期糖尿病经验总结[J].江西中医药,2012,43(1):26-27.

[4]郭蕾,李振中,丁学屏,等.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理论诠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7):885-888.

[5]张丰强.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6):51-52.

[6]郑汉军.活血化瘀药在2型糖尿病中的配伍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002):125-127.

[7]王宁.于世家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治疗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219-220.

[8]邓鑫,吴发胜,覃洁梅.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1):24-25.

[9]金建宁,赵进喜.赵进喜治疗糖尿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6):526-528.

[10]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2-733.

[11]田中伟,赵继红.贾燕平主任医师从湿论治2型糖尿病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8):1 550-1 551.

[12]程汉桥.糖尿病胃轻瘫从脾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J].光明中医,2013,28(8):1681-1682.

[13]徐江红,曹亮.周潮温阳法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经验[J].河北中医,2012,34(6):807-808.

[14]余臣祖,张朝宁.曹玉山教授治疗消渴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879-881.

[15]张元君,梁苹茂.升阳健脾法治疗消渴病[J].吉林中医药,2013,33(9).42.

[16]王谦.吴承玉诊治糖尿病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杂志,2011,6(43):36.

收稿日期:(2015-07-17)编辑:翟兴英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通信作者:*谭万初(1956—),男,教授。TEL:13880347866;E-mail:tanclu@163.com。

猜你喜欢

病机脾胃中医药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