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5-04-16王驰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7期
关键词:同伴依从性血糖

王驰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吉林长春 130000

近年来,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态[1]。糖尿病可引起心、脑、肾、眼其他系统的损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健康。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又称为同辈辅导,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具体是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同阅历或出于各种原因具有相同的语言的人共同交流信息,充分利用同辈的影响力来传播知识和技能,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2]。近几年,同辈教育引起了医学届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研究热点。但查阅文献发现,同伴教育尚未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中,该研究通过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同辈教育,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拟探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糖尿病确诊时间长于3个月;②年龄≥40岁;③知道同伴教育的基本概念,干预步骤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愿意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④未伴发其他系统疾病;⑤沟通交流正常,可顺利完成该研究。 其中,男 67例(55.8%),女 53例(44.2%);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67±8.83)岁;病程:<3 年 41例(34.2%),3~6 年 43 例(35.8%),>6 年 36 例(3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做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为同质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从健康教育、药物护理、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5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具体干预步骤如下[3-4]。

1.2.1 同伴教育者的人员培训 对糖尿病同伴教育小组组长的培训应由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

组长入选条件:①年龄限制在40~65岁之间;②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病时间3年以上者;③身体状况稳定,血糖控制较好;④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热心热情,希望帮助到其他患者。组长培训主要内容:糖尿病预防治疗的基础知识、同伴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胜任组长的工作等。培训时间为2周,2次/周,2 h/次,培训方式分为集中授课、组员试讲、单独辅导。培训结束后,组长应具有领导组织的能力,带领组员参与各种活动。

1.2.2 同伴教育的实施与监督 小组活动进行两轮,首轮活动连续进行6周,1次/周,1.5 h/次,组员相互交流糖尿病预防控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等。第二轮活动每月举行一次,1.5 h/次,主要是邀请医护人员做更加专业、周到的知识培训和指导,两轮活动持续时间为1年。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医务人员起辅助作用,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与评测,并针对患者的反应做出个性化方案。同伴教育通过三位一体的模式,帮助小组成员正确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更好的治疗应对。

1.3 评价指标

①血糖:采用罗氏血糖仪测血糖,记录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和3次/d平均餐后2 h血糖;②生存质量量表:由该课题组查阅生活质量量表的相关文献、访谈专家制定,包括5个维度,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计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经验证,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③治疗依从性:统计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的频数和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作为该研究的统计学软件,血糖及生存质量均系计量资料,用(±s)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依从性系计数资料,用频数、标准差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n=120,(±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n=120,(±s)]

注:**表示 P<0.01。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n=60)对照组(n=60)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tP 12.49±2.12 13.99±1.34-0.59 0.49 6.38±1.02 7.79±2.21-2.89 0.00**16.09±3.16 15.75±3.28 0.58 0.57 9.08±1.92 10.87±1.67-2.77 0.00**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干预组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正性情绪、人脉关系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及对照组生存质量的总分分别为:(73.4±9.7)、(55.9±7.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干预组对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n=120,(±s)]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n=120,(±s)]

注:**表示 P<0.01。

维度 对照组(n=60) 干预组(n=60) t P 1.生理状态2.心理状态3.社会环境4.正性情绪5.人脉关系生活质量总分9.1±1.8 9.2±2.3 11.9±0.8 12.9±0.6 11.9±2.3 55.9±7.9 12.9±1.4 14.9±0.8 16.1±5.9 13.9±1.9 15.6±1.8 73.4±9.7 4.25 6.79 4.58 1.88 4.77 22.87 0.00**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控制血糖,且绝大多数患者需在家中自行治疗和监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及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相关文献报道,健康教育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优化治疗效果。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同于以往延续性护理和授权护理,强调同伴在传播知识、技能的效果,让患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5]。该研究显示,实施同伴教育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都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的护理照护将重点放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上,忽视了平日的治疗。糖尿病是一慢性疾病,需接受长期、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或因平日工作忙,或对长期控制血糖的认知不足,或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他们的遵医行为较差,为此,医务工作者也对其开发了新的干预措施,例如正念疗法[6]、授权教育,同伴教育,均收到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同伴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具体是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同阅历或出于各种原因具有相同的语言的人共同交流信息和思想,充分利用同辈的影响力来传播知识和技能,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2]。同伴可以向患者提供具有共同文化特色的信息,使得同伴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流畅、自然,该护理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花费较少,易于实施,形式各异。该研究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73.4±9.7)、(55.9±7.9),干预组在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4个方面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参考借鉴。但是该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随访,建议今后的研究扩大样本量,持续跟踪随访,进行多种护理方案的比较,进一步验证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

[1]史琴芬.同伴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38-39.

[2]李菱,陈伟,王擎,等.同伴教育对社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刊,2015,50(3):21-24.

[3]张娃莲,周卫娟,郑姗姗.同伴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7-38.

[4]谢菲,戴莉敏,候萱,等.糖尿病志愿者同伴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2):54-57.

[5]苏艳青,宋小花,周亮,等.同伴教育在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3):569-570.

[6]Tovote KA,Joke Fleer,Evelien Snippe,et al.Individual Min 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 or Tre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iabetes Care,2014(37):2427-2434.

猜你喜欢

同伴依从性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