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的价值研究

2015-04-16荆腊平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7期
关键词:格列格列美吡嗪

荆腊平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上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1134

糖尿病已经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到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防治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为探索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用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的应用价值。现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选作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且经临床确诊,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伴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严重意识障碍者、近期曾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血糖药物者、对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有过敏反应或不耐受者、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等等。入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加,被随机平分为3组,各有40例。其中观察组包含男23例,女17例,年龄36~74岁,平均(54.38±7.21)岁,病程 1~14 年,平均(6.82±1.34)年;对照一组中包含男 20例,女20例,年龄 42~78岁,平均(56.24±7.36)岁,病程 2~15 年,平均(7.16±1.45)年;对照二组中包含男 24例,女 16例,年龄 40~75岁,平均(55.99±6.54)岁,病程 2~14 年,平均(6.32±1.21)年。 3 组患者在上述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经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选研究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等,对并发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同时给予相应的降压、降脂等药物治疗。另外,对照一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0.5 g/次,3次/d,每餐后口服;对照二组患者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其中二甲双胍用法同对照一组,格列吡嗪2.5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其中二甲双胍用法同对照组,格列美脲1 mg/次,1次/d,早餐前10~20 min口服,用药期间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剂量,每日最大不超过6 mg。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 其中 FBG、2 hFBG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Alc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各指标水平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且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而不良反应情况以百分率(%)表示,且组间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对照二组和观察组患者的FBG、2hFBG以及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二组和观察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FBG、2 hFBG以及HbAlc更趋向理想水平。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一组结果比较,aP<0.05;与治疗前结果比较,bP<0.05。

组别FBG(mmol/L)PBG(mmol/L) HbAlC(%)对照一组对照二组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64±2.13 7.02±1.95 9.73±2.08(6.39±1.14)ab 9.87±2.54(6.12±1.08)ab 14.82±2.76 12.35±2.38 14.88±2.69(9.67±1.81)ab 14.56±2.34(9.45±1.44)ab 9.82±1.34 8.50±1.08 9.79±1.26(6.42±0.92)ab 9.96±1.21(6.20±0.90)ab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感染、血尿常规异常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对照一组(40例):恶心0例、呕吐1例、头晕0例、腹泻1例、腹痛1例、低血糖1例,总发生率13.51%(5例);对照二组(40例):恶心例、呕吐1例、头晕:1例、腹泻0例、腹痛0例、低血糖2例,总发生率10.00%(4例);观察组(40例):恶心1例、呕吐1例、头晕:0例、腹泻0例、腹痛1例、低血糖1例,总发生率10.00%(4例)。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生理病理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受损而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进一步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成为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将控制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各种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中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降血糖药物,可抑制肝糖原异生,提高葡萄糖利用,降低肝糖输出量,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成为目前治疗的首选用药。格列吡嗪是我国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可通过结合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脲类受体而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预后。而格列美脲是一种长效降糖药物,能够抑制肝葡萄糖合成,并能刺激分泌胰岛素以促进外周葡萄糖的摄取,且服用方便、吸收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因此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且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临床用药。

该研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患者FBG、2 hFBG以及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但两联合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两种联合用药方案均能够将患者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另外,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发现,前者治疗患者的FBG、2 hFBG以及HbAlc更趋向理想水平。有临床研究报道,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FINS、HOMA-IR、IAI及体重指数(BMI)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而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组患者各指标下降更为显著,分析格列美脲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增加肌肉和脂肪细胞胞质膜葡萄糖转移分子的数量,从而刺激葡萄糖的摄取。葡萄糖摄取的增加激活糖基一磷脂酰肌醇一特异性磷脂酶C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刺激葡萄糖的代谢,以发挥更好的药效作用。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感染、血尿常规异常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低血糖等,症状较轻,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或消失,不影响药物应用,且两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说明其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相互协同发挥作用,并能够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合上述研究,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用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症状,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较少,服用方便,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安全性高,且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改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血脂,使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1]李庆光.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4,20(16):3033-3034.

[2]毛志莲.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5,27(4):142-143.

[3]杨建梅.格列美脲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6):125-126.

猜你喜欢

格列格列美吡嗪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格列美脲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
两个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