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姝美文我来赏——《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之比较阅读

2015-04-16贾文会

散文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竹影

贾文会

石家庄市第五十四中学

双姝美文我来赏——《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之比较阅读

贾文会

石家庄市第五十四中学

有人这样评价:“有一种画轴,静静悬挂于厅堂两侧,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两篇小品文,堪称是记游的姊妹篇。一篇是《记承天寺夜游》,另一篇是《湖心亭看雪》。”

在完成以上两篇文章的教学后,也对两篇小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蓦然回首,惊觉两篇小文如同孪生姊妹,丽质宛然天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文叙美事,美事赏美景,美景蕴美意。下面且容一一道来,(《记承天寺夜游》,下文简称《记》,《湖心亭看雪》简称《湖》)

一、题目简洁,素面敢朝天

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题目均用春秋笔法,以简洁的文字,交代地点和主要事件,同时彰显了文章线索,主谓短语,句式相同,结构整齐。

二、语句平淡,却蕴悲慨意

看文章行文思路,均以时间开篇,虽语句平常,却都意蕴悲慨,耐人寻味。

《记》开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耐人寻味,意蕴悲慨,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十月”,正值初冬,寒意森森,气寒心更寒。“夜”,静寂无声,一片寂寞寥落。作者被贬的凄凉落寞的感慨,全部浓缩在了时间的表述中,全文仅84个字,仅交代时间就用了11个字,不能不说时间中有作者一言难尽的无穷意味。

《湖》开头一语,“崇祯五年十二月”,看似平常,但只要对文章写作背景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已立,可作者仍沿用明末皇帝崇祯的年号来纪年,一个明的遗民遗世独立的形象,赫然立于纸上,作者内心的那份对明王朝的痴情,对故国的怀念,不言自明。而此时又值年末岁尾,时光匆匆流逝,故国渐去渐远,只留下明代这一个孤独的子民在独立于清朝的世间,虽身处清人之国,却怀颗明人之心,叫张岱的内心如何不孤寂呢?

三、触景生情,见景起游意

《记》一文中,苏轼遭弃闲置,旁人唯恐受牵连,避之不及。既无事可做,又无友为伴,作者于孤寂落寞之中,百无聊赖,本已“解衣欲睡”,此时,那片皎洁月光却犹如至交老友般不请自到,来得那样猝不及防,在这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庭院,显得那样弥足珍贵,给苏轼那落寞凄凉的心头带来一抹暖意。于是“欣然起行”,乘月夜游。

《湖》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怀揣一颗孤高自诩心灵的人,怎愿意和周围的大清子民来往?所以张岱更喜欢去寂寥无人的凄清境界中,给那颗无处安放的心灵寻找一个贴切的归宿,也许只有“大雪三日”后万籁俱寂的西湖上,那份空幽清冷,才能暗合了张岱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情怀,让他的那颗孤寂心灵暂时有所寄托。于是便有了美事,“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四、水墨画卷,淡雅又清新

眼前笔下之景均犹如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画.风花雪月,本来就是文人第一大爱,苏轼赏月,张岱看雪,闲情雅致,超凡脱俗。“一切景语皆情语”,两人又同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是月下竹影图,还是湖山夜雪图,不着一情字,却情之味道尽显。

月下竹影图:天上明月渐圆,月光皎洁如水;地上竹枝摇曳,竹影斑驳,清新淡雅。如水月光,融化着被贬的苏轼赏月的欣喜;斑驳竹影,摇曳着遭弃的苏轼漫步的悠闲。

湖山夜雪图:雪光水汽,一片迷蒙,在天空云层湖水之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背景上,几点淡雅的水墨写意,勾勒出那“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小船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宇宙之浩渺,人物之渺小,空旷境界尽显,而遗世独立的张岱仿佛也随着融化在这茫茫雪景之中了。

就连读者至此仿佛也自失起来,与作者一起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忘却了自我的存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五、美景相随,更有知音伴

美景易得,知音难觅,幸运的是,两人都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时有知音相伴。《记》一文中,虽有美景,但“无与为乐者”,终为美中不足,于是至承天寺,可喜的是,“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苏轼的情投意合的喜悦。虽世态炎凉,却更有老友情义相通,不离不弃,相伴月下漫步,内心纵有千言万语,此时竟也不必聒聒,那份无声胜有声的默契又为这夜游赏月平添了几分喜悦。

茫茫雪夜,寂寂西湖,张岱虽择“人鸟声俱绝”之日,更定之时,本以为痴人只他一个,却不想雪夜西湖竟偶遇知音,客“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虽不胜酒力,但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一个“强”字,将张岱偶遇知音的内心喜悦,一览无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君子之交淡如水,神交即可,能在这茫茫雪夜相遇,情趣相投,已是难得,又何必非得今后礼尚往来,随缘随性,绝不刻意抢求,这才是张岱。

个人不幸诗家幸,苏轼才华横溢,却连连遭贬,一生不得志,却给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文,张岱生逢末世,心怀故国,方有这孤寂凄清寥落之美文,让人顿感个人如一草芥,只有茫茫宇宙永存,唯有天人合一,方为人生最佳归宿。

苏轼与张岱早已随历史远去,可他们的情与性凝结成的美文,却永远伴随历史,经典恒流传,供后来人赏读把玩,体味其不尽美意,难以释卷。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竹影
偶感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竹影金秋(七绝)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