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

2015-04-15卫晓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

卫晓溪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目前“互联网+”成为社会热点词汇,如何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意义重大。现代网络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价值体现在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激发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建立课堂、网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拓展思政课的新载体,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网络化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实施与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创新

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考核方式机械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反映课难上,学生反映课难听,思政课陷入了困境,变成了“困”课——台上照本宣科,台下睡倒一片。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实施与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已经成为热门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及思想观点的交流平台。“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增添了思政理论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1]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互联网+”成为当下的热点词汇。高校教师应以改革的勇气引领“教”的转变,用探索的精神服务“学”的成长,在把握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使思政课焕发新的生机。

一、现代网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与创新的价值

(一)有效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内容

思政课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受到教材篇幅、教学课时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制约。因此,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涉及了思想道德、法律、大学生成长成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历史、国防、外交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巨大信息资源可以挖掘出国家、社会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发生的热点问题。教师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且能自行解决以前认为难度较大的问题。

(二)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探索精神

要使学生们觉得生硬、流于形式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改进教学。如果只是以整理故纸堆的方式,去面对每天信息接收量爆棚的“互联网+”一代的学生,我们的思想阵地只能步步收缩,乃至面对变化捉襟见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学过程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从“教知识”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传播思想的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地讲解教材内容转变为深层次剖析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实行课堂互动。教师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导”的角色。

网络时代媒体每天提供大量的信息,鱼龙混杂,教师必须要有及时获取的能力、正确地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要学会使用网络流行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对舆论的正面领悟,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教师应利用新媒体要收集获取第一手权威资料,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理论解读。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三)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以往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角色分明,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体现网络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教师对于政治理念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填鸭”、“灌输”过程过于生硬,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厌学。而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2]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和教师一样不受限制地共享网络信息,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学习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讨论版”给了学生们一个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机会,可以就某一主题讨论发言,教师再到课堂上对网络平台上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网上讨论和课堂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堂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将主观能动性融入学习中,给他们提供了展现个性与活力的舞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

(一)建立课堂教学、互联网在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95后”的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与以往大学生有着明显不同。我们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利用网络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全新包装,建立起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互联网在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1.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号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很快抓住知识要点和线索,便于增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工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与枯燥,教师需要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的。教师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切勿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思政课的互联网在线教学

高校提倡自主学习,网络在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为此,需要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注册学习,观看在线视频、学习课程提供的精准阅读材料,完成在线习题和测试。这样学生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就能自学,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应该做到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把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放进丰富多彩的网络页面,吸引学生们主动学习;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待和研究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形成认识,也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学习效率。

在网络平台的考核机制中,可以创新性地引入了学生爱玩的网络游戏中的社会化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表现能够量化为班级排名指标,再适当配合教师课堂表扬和鼓励,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要注意杜绝简单的发帖计分模式,而是将参与的时间运用到排名算法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灌水等作弊行为,可以有效保证认真学习的学生积极性不受打击。

3.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与网络相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于2011年底开发建设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该平台设立了三个教育环节——教师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六大核心功能区——社会认知区、师生互动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精品专区和成绩查询区。其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环节上,该环节设计了四个教育模块——社会调研、基地参观、志愿者活动、素质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研究项目,开展各类素质提升实践活动。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社会认知区和成果展示区提交自己的实践学习成果,经教师审核通过后自动生成相应积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之中。另外该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性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网络实践教学的常态化。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做法,为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实施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方向。

(二)利用网络拓展思政课的新载体,加强师生互动

“如何选择并利用新的网络载体,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3]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网上不良信息所致。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能力。

1.结合学生特点,打造网络工作平台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依赖性强、接受利用新媒体快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应加大对新媒体的应用和掌控,打造了多维度、多层次、广覆盖的网络工作平台。一是思政课教师建立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与学生即时交流沟通、有效互动。二是思政课教学部门积极推动思政课二级网站建设,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服务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专题教育网站,传递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及时发布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动态、相关的活动报道、学生对思政课的感悟等内容;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咨询服务、信息发布、主题教育等活动。

2.结合特色活动,打造网络育人平台

思政课教学部门应注重网络育人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努力形成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的合力。一是在思政部网站开辟“时事播报与评论”板块,整理编发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及时有效开展正面教育和引导。二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开设“学习身边榜样”专栏,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励志故事,并以微视频、微图文等形式展示,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阵地和激励平台。三是开展“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网络评选,展示优秀教师风采,营造立德树人氛围。四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习中开办网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微视频、微漫画、微竞赛的方式在网上征集学生作品,进行评选,唱响网上主旋律。五是利用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举办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六是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编辑微信公众号,把内容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

(三)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网络化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

1.强化对思政课网络化教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学校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加强思政课网络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2.建立健全思政课网络教学建设的条件保障机制

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对思政课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给予资金投入、技术支持。还要承认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教育是自身的重要工作内容,将他们在网络上的工作计入工作量,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利用网络,钻研新型授课方式。学校应通过划拨专项资金,出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教学工作。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1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拓展网络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折射出的正是“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提出挑战。基于互联网,思政课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得到建立,“教”与“学”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期待高校思政课能在广阔的网络空间“活”起来,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丽明.高校思政理论课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5-29.

[2]廖泽香.运用微博扩大学生主体参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2014(17): 71-72.

[3]蒋明敏.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路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3(4):131-135.

[责任编辑:田丽华]

“Internet +”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WEI Xiao-x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Internet +" is becoming a social hot word now.It’s very important that how to combine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in colleges teaching. The value of the modern internet in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innovation i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spiring teacher's dominant and exploring spirit, enhancing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s and ability of self education.To implement and innovate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eaching,we should set up the classroom, network,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roaden the carrier of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eaching, set up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each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Key words:"Internet +"; the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187-03

[作者简介]卫晓溪(1982-),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 “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2012SQRW284);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教学研究立项建设项目:“文化反哺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0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