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2015-04-15刘世林,许丽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中国马克思



试论马克思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刘世林a,许丽萍b

(佳木斯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马克思民主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具有普适性。长期以来,对马克思民主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与其发展历程上,忽视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由之路,民主政治所具有的普适性与其对传统民主理论的超越与发展。马克思将民主作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手段与实现目的,为解决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民主理论;中国;民主政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创始者,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的民主理论历来存在较大争议。由于马克思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深刻批判,使得人们过于注重对马克思民主理论阶级性的研究,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民主理论的普适价值,以及其对于传统民主理论的超越与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民主理论核心理念的研究,找出马克思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发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民主理论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后者无疑是一个更加动态的、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包括马克思本人在内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的民主理论总结。

一、马克思民主理论的主要内涵

长期以来,由于马克思本人缺乏专门论述民主理论的著作而引起的争论都是广泛存在的。这一争论不仅显见于西方政治理论家如哈贝马斯、科莱蒂等人,即使是那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关于马克思民主理论的争执也屡见不鲜,考茨基与伯恩施坦、列宁与考茨基、乃至我国的学术界都曾对此有过较大争论。“马克思主义阵营强调马克思从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共产主义者的意义,资产阶级阵营则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指责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是反民主的。”[1]3-11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对民主政治理论是有着较深刻的论述的,马克思民主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广泛存在于其著作中,而其核心论述无疑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提出的“普遍民主”理论与《法兰西内战》中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2]57-60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提出能够实现最大多人统治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时,尚处于普遍民主还不存在,资本主义民主蓬勃发展的时期,这导致了马克思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尖锐对立。[3]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民主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恰如赫斯所言,“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4]289-290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既源于卢梭、黑格尔、托克维尔等人,也源于他对法国大革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主思想的深入思索与批判。马克思民主理论不同与其他民主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制度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其二,具有阶级属性的民主是实现阶级利益的政治形式;其三,民主与专政是同一过程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其四,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其五,作为历史范畴的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终将消亡。”[5]4-13

由此可见,马克思民主政治理论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形式的终极形态,是所有国家制度发展的最终归宿。而随着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将随着社会对权力的逐渐回收而逐渐消亡,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为了实现国家不再存在的共产主义理想,就必须经过普遍的民主制度。

马克思认为,民主既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作为普遍价值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尖锐批判不是为了反对民主,恰恰是为了替真正的民主正名。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真正的民主,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而这种真正的民主,要求民主选举制、社会自治,强调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打造“廉洁政府”、“廉价政府”。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各种经济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种多样,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反响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政治民主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经过几次大的调整之后已经能够大体上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式,但鉴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多方面因素制约,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同步性,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唯物史观表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形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脱节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对矛盾,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行政成本日益增多、腐败问题屡禁不止、改革成果难以共享等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某些既得利益体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而导致的。这不仅严重阻挠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顽疾。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后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基本已经改变了过去党管一切、党政不分的局面,但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中,部分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意识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贪污腐败、不当干预、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部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淡漠,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问题不时发生,这大大限制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最后,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西方民主思潮入侵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世界民主化浪潮对我国人民乃至部分领导干部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大量良莠不齐的思潮开始涌入我国。不可否认,部分思潮对于我们吸收世界先进民主建设成果、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但也必须注意,许多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掺杂了大量不理性民主思想,其传播的目的性远大于实际意义。一部分西方民主思潮忽略民主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倡导片面追求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污蔑社会主义民主并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局部问题扩大化,将“民主”的概念偷换为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普选制民主。这使得部分群众乃至少数党员干部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悲观甚至反感的认识,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三、马克思民主理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既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民主理论,进行所谓的“全面西化”的民主政治改革,也不能简单的将近代以来我国民主政治事业发展举步维艰的现状归结为历史原因而裹足不前。我们在进行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一方面也要积极地与时代接轨。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势必会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应运而生。我们应积极运用马克思民主理论,直面挑战,克服历史传统带来的阻力,勇于突入改革的深水区。民主改革必须符合全球化的潮流,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就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有这份气度和信心与世界全面接轨。

首先,马克思民主理论指导我们进行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应打破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兴利除弊,建设一个富有效率、高度民主、制度完善、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更好地行使、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其次,马克思民主理论对执政党地位与作用的说明,为我国民主建设提供了力量保障。应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则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体现人民的集体意志与发展理念。[6]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打破民主政治建设瓶颈,完善和改革政治体制,建设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法制化、更加透明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马克思民主理论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分析,为我国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在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基础上,也指出了作为具有阶级属性的民主概念,总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资产阶级所宣称的“全民民主”与政治领域中迷惑性的个别权利平等现象恰恰与其经济社会领域中处处存在的普遍不平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资产阶级的民主“只是代表少数有产阶级或者是出身高贵的阶级的利益,广大劳动人民毫无权利可言”[7]。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较之于经济建设还略显脱节,还需要更多的借鉴各种先进的思想与民主建设经验,但马克思民主理论依然让我们意识到深植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资产阶级民主虚伪性,令我们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的思想侵蚀。我们应以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建设。

社会环境的变迁需要我们发展马克思民主政治理论,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到中国民主建设这一世界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理论探索和政治实践创新,也没有终结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探讨。因此,我们应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不断地开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参考文献]

[1]郁建兴.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民主[J].哲学研究,2002(3).

[2]侯衍社.论马克思民主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

[3]郭佩惠.浅议马克思民主主体的生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

[4][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刘丕坤,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63.

[5]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6]吴大兵,卢思华.论马克思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求实,2010(10).

[7]张鼎良.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指南[J].前沿,2011(4).

[责任编辑:陈如松]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044-02

[作者简介]刘世林(1979-),男,辽宁桓仁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许丽萍(1963-),女,黑龙江桦南人,法学博士,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意义”(13sh201547)

*[收稿日期]2015-10-22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中国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