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2015-04-14高珊珊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案例教学模式

高珊珊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议高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高珊珊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为适应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要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部分高校要实行教学改革。笔者提出要在教学中采用“一因、二适、三模式”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因材施教;难度适宜;内容适当;教学模式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要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一定要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仍延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这些高校亟需进行教学改革。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已有十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大学数学望而却步,甚至是深恶痛绝,认为自己学不会,更学不好数学,自己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其实,笔者认为这完全是由于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模式老旧所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对高校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数学教学改革。下面是几点个人看法,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一因、二适、三模式”。

一、“一因”指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起源于孔子时代,即实行个别化教育,因学生个别差异而施教,这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然而现代教学实行的是集体教学,是班级集中授课制。这就使得有差异的个体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实现个体差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更全面的人才,高校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那么高校教师首先就要了解现今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因材施教的“材”指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目前高校学生整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培养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通过把所学知识,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实际应用,适应社会的能力,争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所发展,有所作为。而另一类学生,本科学习学习只是他们的一个过渡,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专研,不断地积累知识,深入研究,争取考取更高一级学府的研究生,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奋力前游,在科学的领域攀登更高一级台阶。

针对这两种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高校在数学教学中就应采取因材施教。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材施教要根据各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同,基础各异,在具体讲授时应做到尽其所学,灵活施教,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使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好学好记,就应通过使用通俗语言,形象类比及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数学不再变得虚无缥缈,抽象不可理解,使数学就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身边。

二、“二适”指难度适宜、内容适当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正确和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原则的制定应依据教学目标,收教学目标的制约病为其服务。同时教学原则也应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教学应采用适宜性原则。其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难度适宜”指教学内容要由易到难,梯度平缓,难点分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通过一个个台阶,把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逐步引导到其所要求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可增加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而针对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则可降低教学难度,以应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

“内容适当”指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具有科学性,要通过对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一些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讲解一些错综复杂的公式推导,及堆积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数学教学一定要根据其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

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调整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各有所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做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生特点,编著适合学生的数学教材。

这种教材不是对一些经典教材的简单的删减和拼凑。正如张景中院士所说:“数学教材的改革,只是选择现场的数学教材并加以排列组合,下功夫做出一个好的拼盘。但如果食品本来就缺少某种营养,或含有某种不利于健康的物质,那就不是做拼盘和讲吃法所能解决的问题了。”编写教材应遵循四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原则、时代性与稳定性结合原则。教材编写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完成教学目标,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内容的构建,要剔除那些陈旧材料,大胆压缩和改造经典内容。要选取既能反映该课程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又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重要性的内容,要尽量避免与淡化演算技巧,集中精力,把基础概念与主要原理阐述清楚,讲述明白。

三、“三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式的、积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问题驱动模式。其结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具体环节是: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唤醒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可由教师,也可由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第三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下,采用拓展手段,将简单问题的解决拓展上升到理论层次。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有机的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反复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完善学生自主认知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第四环节,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善问题解决的结论,强化认知过程,总结规律。把已获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在问题的探究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已知结论,更重要的是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提问,解问的过程,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上述环节就不断循环递进的进行。

2、质疑教学模式。其结构是:自学——质疑——解疑——总结

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会激起思维的涟漪,也不会留下过多的痕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教学。

首先,通过读书,查找资料或网络等工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区自学学习内容,从而发现疑问。然后,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疑问,提出质疑。

接下来,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讨论、讲解等方式释学生之疑。让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课自主自由的活动、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总结成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让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这样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3、案例教学模式。其结构是:准备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

案例教学法实践性强,可变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为生动鲜活的案例,拉近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使学生大脑兴奋,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而且案例教学可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讨,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具体环节:准备案例: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应具有典型性、可研究性,且与所学知识具有直接联系。而且案例要做到真实、可信,不能是由教师虚构而成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因此教师应把准备的案例在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可以事先了解案例内容,查找资料以待讨论、发言。

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心环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来。要在讨论的实践环节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案例:教师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对学生变现做出适当评价。学生讨论中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部分,教师要进行修正、补充、完善,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案例,从中得到知识的积累。

高校教育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实现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阿勒玛·库赞拜.浅谈高等数学“教”与“学”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25).

[2]韩筠.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

G642.0

A

1008-7508(2015)10-0083-02

2015-09-10

高珊珊(1982-),女,辽宁铁岭人,辽宁理工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案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