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2015-04-13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认同感公民居民

石 磊

(上海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正在逐渐强化。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探索新的基层管理模式势在必行,社区治理正在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与公民意识缺乏相关的问题,从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国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主体的参与。目前,我国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除了街道办事处以外,还包括居民委员会、社区非营利组织(也称社区中介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等。显然,公民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而社区居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实现从居民到公民的转变,是实现公民参与的重要前提,对社区治理的实现意义重大。

1 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由过去单纯强调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公民及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对社区的治理,尤其强调主体间的协调、沟通与交流,而这种转变是建立在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形成社区治理的局面

公民意识的提高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公民社会形成的体现之一,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治理主体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实现社区治理的合作、参与和协商机制。

1.2 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政府的社区治理成本

社区治理与社区管理相比,其优点在于大大降低政府社区治理成本,这有赖于公民意识的提高。社区治理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设施成本、动员成本和监督成本。由于公民意识的提高,社区居民会把社区事务作为自己的公民义务与责任,积极参与和响应,进而形成公民社会组织,从而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

1.3 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理性解决社区矛盾

目前,城市社区内的商品房业主因维权,和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他单位组织发生的摩擦事件屡见报端,已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问题集中点。除了政府执法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外,其他可归结为公民意识缺乏所造成。包括缺乏组织意识,维权单打独斗处于劣势;缺乏法律知识,为维权而使用过激行为;缺乏沟通、协商、对话意识,手段单一、行为武断;缺乏公共责任意识,害怕“枪打出头鸟”而“搭便车”。

2 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表现

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主要表现为,作为社区主体之一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形成和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政治参与、维权意识以及宽容意识。

公民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结社和结团。与传统社会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不同,公民社会组织是在契约关系基础上形成个体的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社区某一类利益群体,或某一特征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或社区公共利益自发结成的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公民社会组织真正形成才能使社区形成治理结构。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公民社会组织性质的组织,主要是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志愿者组织,但事实上也具有政府主导的色彩。

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体现在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建设等。公民的参与可以有效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对社区的和谐、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在社区的政治表达和政治选举上面。在社区选举中,存在居民对此持冷淡的态度,参与热情不高,选谁都一样的心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与,必将导致自己的权利丧失,影响社区的建设。所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对社区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3 公民意识缺乏所造成的社区治理问题

我国的社区治理属于适应社会转型的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居民参与仍停留在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阶段。所以,这种参与还不能称为公民参与,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是参与活动而不是参与公共事务,是临时参与而不是制度性参与,是个人参与而不是组织、个体参与,是少数人参与而不是多数人参与。究其原因,除了社区行政化的原因以外,公民意识缺乏也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差,归属感不强

社区的本质特点是居民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社区,既抛弃了传统街坊和单位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又没有在新的居住格局中形成契约性、团体性的社区认同感。

3.2 存在社区建设资源缺乏和社区社会资源闲置的矛盾

社区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尽管我国财政对社区的投入已有很大进步,但社区建设的资金依然紧张,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许多居委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牌子挂起来,但工作并没有开展。同时,社区中现有的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功能设施不能物尽其用。

3.3 社区居民参与理性不足,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中,多数人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他们认为公共利益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直接对我个人利益有影响,所以我个人对公共利益的奉献既无好处也无意义,不如让别人去争取权益。正因如此,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4 培养公民意识的探索性建议

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达到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同时,思想观念的转变与进步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育与培养公民意识。社区治理中虽然面临公民意识缺乏所造成的问题,但社区治理的同时也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最好场所。然而,这需要政府主导和发挥作用,也需要公共精英的带动示范。

4.1 培育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是有效培养公民意识的根本

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公民意识中主体意识的来源。归属感与认同感一方面来自对邻里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与社区的利益相关性。对邻里的认同感是在居民互动中自然形成的,但在商品住宅区居民很少像以前的街坊邻居那样全面的情感互动,更多属于局部的参与式互动。

4.2 社区公共精英对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示范带动作用

社区公共精英类似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在社区管理和维权中敢于当“出头鸟”。相比普通的居民,他们具有公民素养,包括主体意识、守法观念、协商理念、团体精神等。许多小区维权成功的原因都有社区公共精英的因素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言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影响周围人群。

4.3 网络社区是塑造公民意识的演习场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新的沟通平台。而且网络的匿名性又契合了现代人希望交流,但又不愿担负由此增加的人情成本的需要。社区网络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中出现的。从租房、卖房到旧物交换,从邀约兴趣活动到公益活动,社区网络正成为社区居民沟通的重要平台,而公民意识也在这样的沟通中萌芽成熟。

[1]郭道辉.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1):83

[2]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新西兰]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郭中华,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5]谢芳.西方社区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公民居民
论公民美育
石器时代的居民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你睡得香吗?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