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2015-04-12吴卫华毕长泉王艳红李杏丽

关键词:创新能力交流图书馆

吴卫华,毕长泉,王艳红,李杏丽

(河北联合大学 图书馆,河北 唐山063009)

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生力军,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的发展要求。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以下简称IC)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和推动研究与学习[1],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研究IC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旨在更好将IC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用户在享用的资源与服务的过程中切实地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高校图书馆IC空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优势

(一)IC空间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保障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2]。IC空间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应用环境,提供计算机或者网线接口、无线上网服务,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同时,空间还配有精选的专业图书、期刊以及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资料,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活动中提供信息保障。

(二)IC空间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IC空间具有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资源,配备有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方便用户完成信息利用和生产的硬件设备。计算机上安装有学生学习与研究所需的Office、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资源,一些高端配置的计算机还安装有OriginLab8、SPSS等专业化的应用工具软件,支持学生完成资料统计分析、数据计算、图像处理、论文撰写等,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创造性培养的需求。

(三)IC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

IC具有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技术专家、多媒体技术专家、写作指导专家以及有关教师共同构成的人力资源队伍,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可以为不同专业学生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IC空间营造了团队协作的学习环境

团队协作学习,是通过开放自由的交流分享各自的智慧与经验,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实现共享知识带来的创新思维和价值增值。IC空间构造了满足从个人到团队的协作学习、交流、研究和的实体空间,如讨论研究室、休闲交流区等,学生可以在此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促进知识的发现、传播、共享和创新,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IC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IC是一个综合的、协同的学习环境。它是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多媒体资源等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基于此环境,本文建立大学生三环梯度创新能力培养模型,如图1。

图1 大学生三环梯度创新能力培养模型

该模式包括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创新体验三个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利用IC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思维、理解,在观察、分析中感知认知问题,在互动、交流、创新体验中探知问题。每个部分针对相应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内容,循序渐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三、三环梯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多功能实体IC空间,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IC空间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需求,把IC实体空间主要划分为信息咨询区、开放学习区、文献阅览区、电子阅览室、展览展示区、讨论研究室、学习培训室、创新体验区以及休闲交流区[3],如图2所示。

图2 IC实体空间的划分区域

IC实体空间的划分打破了传统图静态书馆功能单一的局限,通过打造动静结合、功能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和环境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需求,实现了个体学习的自我体验和集体智慧的交互和融合。例如在信息咨询区,学生既可以咨询IC内所有服务项目、功能和资源的基本信息,也可以咨询有关图书馆、学院的一般信息以及各类学习或技术难题等;在开放式学习区,学生既可以自由的查阅图书馆的文献,又可以安静的自主学习、思考和研究等。

(二)加强IC空间信息资源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知识平台

文献信息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IC空间内既可以通过学科导航、知识导航自由地获取网上资源、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资源,又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纸质图书、期刊和工具书等,能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资源支撑。为了更好地满足创新用户的信息需求,应从不断完善IC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首先,IC空间内的藏书刊资料的采购应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在保证一定比例的专业藏书建设的基础上,注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新领域书刊资料的采购,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需求;其次,加强网络特色资源建设,收集整理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关的论文、专利、成果及专业网站等信息,特备是加强与本校师生科技创新项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产生创新的观念,激发创新的灵感,走上创新实践的道路。

(三)丰富体验区内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

IC空间内设置新技术体验区、科研成果体验区、多角色真人图书体验区等创新体验区。通过丰富创新体验区内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1)新技术体验区。通过购置先进的软硬件或与新技术厂商合作的形式,将其新技术产品在图书馆体验区进行展示,让学生免费体验尝试的新的研究成果。如通过引入3D、4D等视频设备,让读者体验身临其境的多维空间;通过引入ipad、汉王、kindle3等先进的电子阅读及平板设备,让读者享受新技术环境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等。2)科研成果体验区。以学校各学院研发的科研成果展示为主,如我校IC空间内展出的机械设计学院师生成果,电动观光车、环卫专用车、便携式婴儿车等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停留,体验与探讨科技创新的奥妙,并通过相关介绍对感兴趣的成果进行了解或与科研教师进行深层次交流。3)多角色真人图书体验区。通过聘请各行业各阶层的“真人图书”,如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草根大学生的创业经历、校内名师的治学方略、行业名人的等,读者可以面对面地与“人”做知识交流、文化互动、角色体验的互换,体验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细节,增加独立创新意识,拓展看待问题的视角。

(四)实施开放式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必备素质与前提,是大学生未来科技创新与突破的关键。高校图书馆的IC空间的资源、人员等优势,实施有别于传统信息素质教育的面对面教学的开放式信息素质教育。该教育方式中,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轻松自主的学习,有目的地选择吸收对自己效用最大的知识。同时,IC空间内的多学科资源交叉、融合的优势,使学生既可以搜寻到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各种资源,又能很好地兼顾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无形中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产生1+1>2的知识创新效果。另外,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种种经验,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有人指导,IC空间汇集了优秀的专家服务梯队,大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四、结语

IC空间作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促进其服务创新和发展的新型服务平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生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在IC空间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突破自身管理和服务局限,从服务大学生创新知识需求的全过程出发,积极争取和协调与其他科研教学机构的协作关系,了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特点,整合多形式的创新知识资源,拓宽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服务与支持。

[1]郝群,李梅.信息共享空间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职能的实现[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1):16-19.

[2]张友华.研究型大学面向科技创新的IC服务设计[J].现代情报,2012,10:56-60,113.

[3]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2009,01:46-48.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交流图书馆
如此交流,太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图书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去图书馆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