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路径

2015-03-18杨洁,辛灵,李媛媛

关键词:京津梯度京津冀

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转移,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与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三地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实施路径。

文章编号:2095-2708(2015)03-0022-04

收稿日期:2014-11-28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新龙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座谈会中指出要从顶层设计、产业协同、城市布局、生态环保等七个方面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走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这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京津冀三地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京津冀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天津市为双核,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列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京津冀地区列入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北京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即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天津市作为环渤海圈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判断,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四个支撑区”——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区、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区、生态涵养保护的支撑区。“四个支撑区”的战略定位,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城市、产业、交通、生态四个重大问题,明确了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是我们推进协同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最有力的抓手。

同时,跨行政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开始。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是一些成熟的传统重工业,如钢铁业和传统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梯度转移。“十五”期间,北京首都钢铁公司炼厂、北京焦化厂、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等一些大型企业,或整体或将部分生产环节迁移到河北省环京津的周边地区。从2002年北京提出发展“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口号以来,首钢顺利搬迁曹妃甸带动了曹妃甸的全面建设,完成各项投资超过2000亿元。2011年张家口市共签署涉京项目178个,合同投资459.13亿元,实际投资213.06亿元,同比增长84.76%。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与廊坊市政府签署区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立双方全面区域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集聚方面,至2013年底,河北省有近40个产业基地,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加20%以上。据初步统计,河北省共与百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6项,与百家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5项,与央企合作协议投资11990亿元,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北省作为首都功能转移重要承接地和协作区这一目标终将实现。

二、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趋同,未能行成区域整体竞争力

多年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均强调“一个都不能少”,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传统经济体制下,京津两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均以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为电基础,建立了许多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产业。改革开放后,由于资本密集型大企业的转移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比较大,具有较高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受地方利益驱动,这一局面不但没有改善,而且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和天津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共有4种,其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北京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一共有3种,其分别为: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天津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有3种,其分别为: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严重的产业同构,使两中心城市间形成经济学中称之为“囚徒困境”的竞争局面,恶化了双边经济关系,制约了城市之间经济互补发展。

(二)产业链不全,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尚不紧密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能够形成都市圈,这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京津冀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无法形成合理充分的产业链条,仅有的几个产品的价值链也十分单薄。京津作为北方的两个特大城市,其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区域内产业链不全,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据调查,摩托罗拉、北京现代和天津一汽、丰田等大型公司在京津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产业联动。其原因在于,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因此,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京津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条,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机。

(三)各地产业优势带动性不强,要素优势未能互相分享

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高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但北京的服务对象是全国,甚至是全球。因而对于河北天津服务的很少。如金融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河北紧邻北京应该利用北京的优势发展金融业,但是北京的金融服务是面向全国的服务,甚至向其他区域的服务,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强。天津的产业有自己的特性,是先进制造、科技成果转化,简单说就是加工制造。这些都是外向的、当地的,与河北、北京联系也非常少。河北的优势产业以钢铁、煤炭、电力为主,但其与天津和北京的产业没有更多联系,因而导致城市之间的互相利用并不充分,从这个要素来看,他们的要素未能互相分享,虽然北京有很好的人才、科技、资金,但是河北没有用上。

三、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区际利益,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充分保证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逐步形成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应当说,政府同样是“经济人”,地方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代表不同地区利益及政府自身利益(主要是指地方财政收入)。事实证明,一旦政府利益协调不好,就可能成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羁绊;其次,要协调区域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体系。再次,政府职能还体现在加强市场不愿涉足的公共领域的跨区域协作上,所谓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市场不愿意提供也无力推动的公益性项目,这些领域同样是通过制度供给所无法解决的领域。因而必须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

(二)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地区之间是梯度转移的,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成为其他地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使先进地区加快了产业升级,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后进地区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的双赢。

从京津冀三方来看,京津冀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并存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京津在第一产业上与河北相比处于劣势,第二产业对于京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相对弱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其对GDP的贡献率却稳定上升,这与经济发展规律及京津城市经济的地位项符合。而河北在第一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产业对河北GDP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并将在长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在产业技术层次上都与京津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京津冀之间在产业结构上不但存在梯度差距,也存在梯度转移的广阔空间。

(三)构建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京津冀产业链条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自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北京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信息齐备的首都优势,发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总部经济”。而天津则应发挥其天然的港口优势,利用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着力发展制造业、物流业、海洋经济等。河北则应从资源和基础条件出发,坚持发展自己的基础产业,还应充分利用京津两地部分产业大量转移的大好时机,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目前可构建的产业链条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四)营造京津冀产业对接和产业转移的市场环境

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转移主体能够自主地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作基础。因而,京津冀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打造合理梯度差,提升区域聚集力。构筑统一协商执行机制。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对重大区域问题、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共同研究开发,协同实施,互补配套。健全统一开放市场机制。消除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发挥腹地纵深、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优势,为京津拓展空间提供支撑,扩大市场占有优势,填补京津劳动力缺口。优化综合环境吸引机制。推进政府职能由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城镇布局,完善投资平台,努力形成与京津的反梯度优势。

(五)促进三地服务业的承接与发展

服务业已成为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的热点领域,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要做好服务业转入的承接工作,也要积极发展好我们自身的服务业。振兴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河北服务业优势行业主要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房地产等3个行业。发展重点应依托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创新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形成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相统一的环京津现代物流聚集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开发海洋、避暑、草原、温泉、冰雪、运动、皇家、狩猎等旅游特色资源,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六)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对于吸纳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首先要制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科技资源扶持高技术产业,并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大对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化,使企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档次、上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是河北的优势产业,其中医药制造业聚集度显著,增加值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66.8%,因此,应发挥聚集效应,实现错位发展。强化新能源领先地位,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应用水平,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发挥生命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优势。

猜你喜欢

京津梯度京津冀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