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5-04-11余宏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扎染白族旅游业

余宏刚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云南 昆明 650221)

旅游业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余宏刚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云南 昆明 650221)

云南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一直与采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是目的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成熟发展的同时,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一定破坏,或是逐渐商业化,有的更是淡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如何加强当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旅游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云南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且分布广,他们世代传承着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具有民族、族群标示的象征寓意。即使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云南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某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依然保留着最为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但旅游大发展背景下在如何去保护和爱护那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云南旅游业已从简单的观光旅游转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云南省世居着25个少数民族,而每个少数民族又因地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都不同程度的展示着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说、民族史诗、审美情趣、工艺文化、思维习惯、语言模式等。它们是当地少数民族身份的标志,是他们文化的基因,风雨无阻世代的延续着这些文化符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盛宴。

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方针中可以看出,目前云南旅游业已经从普通的行业向支柱产业转变;从吃住行游购乐到现如今的文化精品旅游发展转变。如去石林风景区便会欣赏和体验到淳朴、纯真的撒尼彝族风情,当地阿诗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以及中国石林国际火把节和中国“牛王”争霸赛,使得当地彝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再如,风花雪月的大理更是把旅游与当地白族文化演绎的出神入化,去欣赏当地白族特色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品尝白族人家特有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到热闹非凡的物资交流会三月街赶集市和品尝浓郁的白族小吃;感受白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扎染艺术;体验白族的宗教信仰,去佛香妙国接受佛教的洗礼——独具地域特色的本主崇拜、崇圣寺三塔、观音阁;到蝴蝶泉去感受金花和阿鹏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等。

从目前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云南每个地州都根据本地核心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体验彝族文化;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感受白族文化;到丽江市体验人类文字活化石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感受母系氏族的摩梭族文化;到迪庆藏族自治州感受那具有浓郁藏传佛教的藏族文化;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感受傣族文化。它们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在每个地州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已经与云南旅游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欣赏云南各地不同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游客也感受到了浓郁的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从建筑艺术、服饰艺术、歌舞表演,到饮食文化等等,它们与汉族文化有着天壤之别。游客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为之感动,游客在心灵深处与当地异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碰撞。因此,可以说没有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不会有现如今的多样性,更不会有那么多的游客蜂拥而来。云南旅游产业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就像火与柴的关系,有火没柴,柴自然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反之既然。

2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猛进,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为发展旅游业接待大批游客,不得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使得钢筋水泥取代了传统少数民族土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外来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得当地年轻一代逐渐被游客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改变和同化,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一种不认同感。这种现象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构成一种矛盾关系,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急功近利引起的文化变异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由此而生[1]。旅游业快速的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由原来的村寨文化逐渐的转变为城镇文化现象。外部属于显性旅游城镇化;内部是当地村民发展旅游过程中的观念意识和生活习惯的旅游城镇化,属于隐性旅游城镇化,就文化的流变、保护和继承而言,后者的影响更为深刻[1]。这种现象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这种隐性的文化变迁意识在逐年增加,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由此,当地少数民族无意识间,加快了传统文化变迁的进程,使得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迁,甚至导致某些文化特色被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失[2]。例如,近年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地的旅游业发展势不可挡,居住在这四地的少数民族中,有近一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儿童基本不会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是他们继承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久的将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将会丧失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这种现象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同时对于本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来说更是一种尴尬的局面,服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媒介和载体,其中浓浓地渗透着一个民族历史变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及生产劳动等[3]。但目前多数少数民族的居民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更别提是掌握本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刺绣技艺,多数当地人也只是象征性的穿着一次本民族的服饰为的就是迎合一下相关旅游项目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这种现象在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不仅不利于当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更是加快了本民族文化变迁和消亡的进程。

以周城扎染为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周城村的决策者们大胆提出靠扎染业来启动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推动扎染业的战略思想。近20年来,周城村的扎染业与旅游业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并驾齐驱。1992年,周城被云南省旅游局命名为“白族民俗旅游村”和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996年,周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4]。目前前往大理旅游的游客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前往周城,去原产地去购买扎染工艺品的同时,感受周城白族的本主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宗教礼俗等等。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周城白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虽然是流动的、发展的,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盲目的为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加入现代审美元素,大量开发游客可能喜欢的图案和产品。从产品来看,工艺是白族的,但视觉为现代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固然是件好事,但试问是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认为这是他们所需要的。游客前往某地旅游,在旅游目的地购买当地的纪念品,其本质就是想购买到当地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为迎合游客而进行改造。适当的进行变化,是时代的需求,但所有的产品都呈现同一面貌,进而逐渐失去了本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的文化创业者,应坚守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缤纷杂乱中应固守本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保留其特色,让文化的烙印更加的清晰。

近年来,周城白族扎染工艺与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相当紧密,算是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较为成功的实例。从周城白族扎染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制作者太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太在意游客的想法,想尽一切办法在创新扎染图案。其实游客想要的还是那些当地白族扎染中传统的图案,图案的含义游客不需了解,游客们要的就是那神秘而又古奥的白族扎染图案的产品,而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这些现代扎染产品,其图案的民族属性不清晰,工艺简单。由此看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失去了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者的身份。因此,他们应该紧紧跟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前景,认真、扎实的做好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一味的为迎合游客而进行改变的话,还不如用心去研制如何加强和提高传统植物染色的固色工艺,把传统做精致,彰显其特色,便是对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3 如何保护与传承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5]。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本民族传统文化面前自觉不自觉的退缩,让外来的文化有了入侵的空间。文化入侵和文化同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走向衰退和消亡的象征,在当今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是阻止和降低文化同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种文化中的认同往往具有较大的保守性,它导致了人们以自己的文化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6]。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并不能取决于外界,而只能从本民族民众出发,在内心深处、潜意识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高于外来文化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化和异化现象。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供不应求,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对象。这些工艺品本是当地少数民族日常所用之器物,其生产只是为满足当地人的生活所需。但旅游产业的介入,需求之大,传统的手工文化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工艺文化的工艺品逐渐被工业化大生产所代替。在工业化及市场化的浪潮下,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部分民间工艺在竞争中丧失了优势,民间工艺传承失去了动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出现失传甚至消亡的现象[5]。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已是当务之急,在工业化大生产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应加大扶持传统手工制作,鼓励一些民间艺人继续从事手工制作少数民族工艺品,同类商品因制作工艺不同、手法不同,价钱应该有大的区别。以少数民族的纺织品为例,同色、同花型的商品,如果机器大生产的价格为100元,那么手工制作的就应该在500元以上,由游客来做选择,而不是由旅游市场的决策者来决定商品的命运。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时,其愿意从事制作的人群就多起来,这样游客对市场上商品的选择余地就大,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就能得以健康有序的保护与传承。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云南省,一方面旅游业为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了经济上的获益,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又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如何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又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又如何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该如何跨越时空,使得传统与现代并存。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举措,部分理论也应用于实践之中。例如云南多地也相应的建立了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生态博物馆等,成为目前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方式[7]。不可否认,上述保护方式在不同时期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致使许多濒临消亡的重要民族文化和民族民俗文物,被及时抢救和收集[7]。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方式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在操作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停留在口头层面;同时文化是以人为载体,当地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观念与他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这些已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文化和他们的身上。例如这些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以及生态博物馆,也只是对这些文化的一种静态的保护,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笔者看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面提到的三种保护方式也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保护还应该是从加强当地少数民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起。从文化保护的内隐和外显模式做起,文化的根基在于传承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而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强化和加强载体的认识观念,提高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族群凝聚力,才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为本质的基石。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众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从内部做起,大力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使得民族之花开遍漫山遍野,树立民族特性,无形中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品牌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与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在此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旅游产业,而当地少数民族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其本土文化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使得最大程度的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旅游产业树立特色文化旅游创造发展契机和巩固在旅游行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1] 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J].小城镇建设,2010(8).

[2] 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3] 余宏刚.大理西山彝成年女性盛装艺术特征探析[J].丝绸,2014(2).

[4]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C].中国民族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93.

[5] 张犁.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贵族民族大学学报,2013(1).

[6]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32.

[7] 单纬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产权合理安排[J].人文地理,2004(4).

Protecting and Preserving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While Developing Tourism

YU Honggang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KunMing, Yunnan 650221, China)

The booming tourism in Yunnan Province attributes a lot to the local ethnic minority’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To a large extent, it is the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that attracts tour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the culture of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en damaged to a certain degree, or has gradually become commercialized and even disappeared from the daily life of the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Therefore, it is high time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while exploring their cultural resources.

tourism;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Yunnan Province

D616

A

1672-0318(2015)06-0034-04

10.13899/j.cnki.szptxb.2015.06.007

2015-07-24

*项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旅游规划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课题《云南旅游业对当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4-ZJJD-004

余宏刚(1982-),男,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

猜你喜欢

扎染白族旅游业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白族敬酒歌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