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5-04-1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思想

张 涛

(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77)

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 涛

(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77)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表现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高校是科学知识的殿堂,也是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地基,本文笔者介绍了校园流行文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流行文化;关系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它超越国界为各个民族和国家所推崇,尤其是被青年大学生所喜爱。这些大众文化在社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催化剂。在大学校园里,当代大众文化正在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各种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想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感受,来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类型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它包含着人类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思想观念等精神内容。文化具有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发挥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消费意蕴和商业性质,成为大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滋养精神世界的润滑剂。如此,流行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大繁荣。当代著名学者高宣扬在他的《流行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地传播,并经由社会特定领域内某种力量的推动而在有限周期内迅速起落的特殊文化。”[1]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非常容易获得发展的土壤,因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新产生的文化形式很容易接受。当前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流行文化,根据笔者的切实感受和观察,把当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一下内容:

第一,网络文化是当前校园流行文化的首要内容。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也起着极为重要的变革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并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未来。当前在大学校园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当下除了QQ文化外,新兴的博客、播客、微信、闪客(Web Art)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娱乐文化是大学校园流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是盛世的精神盛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内容,同时,文化艺术更是欣欣向荣,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力作。其中在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上更是加入了无限的创新元素。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每一时段都有热播的电影,大学里每周末都会在礼堂定期播放电影,吸引大学生观看,电影里著名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是模仿的对象,电影里的台词会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此外,明星们的发型和服饰会成为短期内大学生模仿的对像。流行音乐也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歌手的成名曲会在校园里传唱,“追星一族”不断壮大,每逢重要节日,举办各种歌曲大赛,青年大学生更是踊跃报名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视节目也成了娱乐文化的新内容,以前电视里主要播放的是电视剧和新闻,现在很多有名的电视台都有娱乐化的倾向,并且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高收视率也带来了高回报,大学生们经常观看的《非诚勿扰》、《星光大道》、《奔跑吧兄弟》等栏目也成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三,外来文化发展十分迅猛。文化艺术的作者有国界,文化艺术却没有国界。正像著名学者鲁洁所指出:“在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中,没有那一种亚文化或群体像青年文化一样,能够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力,能够具备随时进行文化拼接的要素”[2]。近年来,外来文化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社会上流行的外来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特别喜欢过西方的节日,在大学校园里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借助这些西方节日,大学生之间通过看美国大片、赠送礼物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喜欢韩剧、美剧、日本动漫,周末请朋友吃饭,经常会去美国快餐店吃肯德基、麦当劳、去西式餐厅吃意大利面、烤牛排,去日本料理屋吃日本寿司,去韩国料理店吃韩国料理等等。

此外,恶搞文化、拇指文化、御宅文化、星座文化等也是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

2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实践者,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身心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课堂上、在校园内通过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内化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里,外化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然而,通过以上对校园主要流行文化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校园流行文化不同于校园主导文化、也不同于校园病态文化。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政工师乔富文指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文化的结构看,它包括校园主导文化,校园病态文化,校园流行文化。校园主导文化对育人工作产生正效应,校园病态文化对育人工作产生负效应。我们应对校园流行文化进行冷静、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3]对此,笔者表示赞同,因此,分析校园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不能一刀切地否认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也不能只看到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而忽视了其中的负效应。

大学校园是流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也有义务引导好高校校园流行文化,让校园流行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持续发展。分析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逻辑起点上看是要研究当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只有理解了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才能找到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一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上文主要校园流行文化的构成内容来看,当前校园流行文化具有一下几个特征:首先是虚幻化,其次是娱乐化,再次是多元化。虚幻化是校园流行文化的首要特征,因为在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里面,网络文化是校园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网络文化里面的网络游戏是目前大学生逃避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的虚幻世界,大学生一旦对网络游戏痴迷之后,很难自拔,并且经常产生浮躁、厌世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思想和心理问题。其次是娱乐化,因为娱乐文化是校园流行文化的风向标,所以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娱乐化的特点。很多娱乐文化会给人的感官带来直接的快感,但很可能是非理性的文化。比如,大学生中的很多流行语:“哥只是个传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伤不起”、“初恋无限好,只是挂的早”、“肿么了”等等在高校中风靡,而大学生一般不用理性思维去反思,而是一味的去追捧。而这些非理性文化会对校园主导文化产生不良冲击,从而忘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中国精神。最后,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当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具有网络文化、娱乐文化、星座文化、外来文化、御宅文化等复杂的表形形态,对样性的形态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种不同性质的影响。因此,分析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其内在联系,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目的上看,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海南师范大学常楠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校园流行文化也是首先渗透到受众的精神层面,进而影响其言语和行为。”[4]从这一点看,二者之间在目的上有相通之处,具有共性。

其二,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二者具有共同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参与者主要是高校大学生,而不是大学教师。在高校里,大学生比教师更加积极接受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处在确立的关键阶段,尚没有完全成熟,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流行文化的深度影响,大学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年龄和阅历等复杂条件的制约,他们在校园流行文化的实践中具有钝化性,没有青年人对流行文化的敏感性,所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核心受众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教育,受教育的核心群体也是大学生。因此二者的受教育对象具有统一性。

其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二者具有差异性。高校校园流行文化是以网络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娱乐文化为风向标,以外来文化、御宅文化、拇指文化等其它文化形式为补充的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大学生更加喜欢电影、电视娱乐节目、流行音乐所传播的艺术性语言,更喜欢以手机拇指文化为交流平台的信息沟通方式,教育内容十分鲜活,新颖时尚,消费娱乐气息浓厚。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所编撰的国编版教材为主,结合地方教材,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教育内容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其四,从教育方法上看,二者具有很大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校课堂为战地,以假期社会实践教学为辅的教育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广大思政课教师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渠道,对大学生灌输党的创新理论,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大学生就会有选择地接受海量的信息,因此要借助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现代化的授课方法来增强教学实效性,它是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是一个自我接受,逐步养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的教育过程,二者在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分析,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基础之上,利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正能量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达到利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展开离不开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流行文化发展。正如中央党校王中汝教授所言:“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国家“软实力”,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存环境的压力,回答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全局性生存发展课题,为国家提供迎接挑战走向胜利的思想理论和对策”[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不断规范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如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晴晴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校园流行文化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主要载体”[6],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科学的人生发展方向,将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人生准则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使流行文化的创造主体大学生构筑起坚强的思想堡垒,在繁杂的流行文化面前保持理性的思考。”[7]因而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大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正确价值观,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作为当前一段时间的重大内容予以关注,在校内通过展板和横幅进行广泛宣传,在校园网主页进行长期宣传,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授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展开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从而为校园流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当代著名学者仓道来指出:“如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即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去进行教育,就会使思想道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使科学文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这时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就具有无产阶级性质。因此,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确保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航向前进。”[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它一定会对不同校园文化进行选择和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受众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是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实践者,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完全定型,鉴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内容较为复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园主导文化所倡导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航功能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校园流行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病态的不健康的内容,批判其中的糟粕,取其精华,让广大青年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校园流行文化可以在思想上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历史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通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劳动,把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授给大学生,大学生在长期的熏陶和学习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些在课堂上接受的政治观点会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理论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这样就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作用下就会提高对外界文化的辨别能力,会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校园流行文化面前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完全有能力独立面对和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园流行文化的影响。

[1] 李江静.大学校园十大流行文化现象排行旁[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33-36.

[2]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5.

[3] 乔富文.浅谈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50-51.

[4] 常安.高校如何有效利用流行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06-108.

[5] 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J].社会主义研究,2010(5):18-22.

[6] 刘晴晴.试析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3(7):227-229.

[7] 张玉龙.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引导[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49-50.

[8]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

Influence of Campus Pop 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Tao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 an Aeronautical School, Xi’ an, Shannxi 710077, China)

Campus culture reveals the spirit of a college, showing the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a campus. College is the palace to lea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base for humanity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ampus pop culture, including its concept, main form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pop culture; relationship

C641

A

1672-0318(2015)06-0009-04

10.13899/j.cnki.szptxb.2015.06.002

2015-06-10

*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园流行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SGH140833)

张涛(1981-),男,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