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爱心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5-04-11姚潇囡

关键词:爱心政治思想

姚潇囡

(辽东学院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论高校爱心教育体系的构建

姚潇囡

(辽东学院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爱心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只有完善爱心教育体系的构建,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教育科学化;爱心教育体系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适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大学生能够理解、认识和掌握。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加上社会价值取向的日趋多样化,致使很多大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视为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爱心教育在大学生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和统率作用,弘扬大爱精神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要采取各种文化教育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爱心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立德树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文化育人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高校工作者面对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和思潮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爱心教育的核心是让人和谐健康地进行全面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爱心教育不是空洞地要求学生“付出爱”,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爱”,学习爱的知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主阵地。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利用各个渠道把中华文化的经典理论与大学生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倡导文化育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二)人格塑造的感召——以德感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示我们:人的内在思想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人的思想行为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思想行为也在影响着环境。

爱心是一个人拥有高尚品德的基础。在高校中系统性地实施道德影响,可以直接有效地转化为青年学生内在品质。学生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关健在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2]。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诫我们,教师的才华横溢、侃侃而谈对青年学生毋庸置疑具有方向的引导,可是师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要进行当代大学生“爱的教育”,必须要实行传授道德知识和高校教师的道德生活经验相结合,关爱学生,启迪学生心灵的成长,真正体现“爱人者,人恒爱之”,以生活中教师的榜样力量德感校园,正所谓“用爱心播种爱心,用爱心收获希望”。

同时,不断总结优秀大学生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示范和引导,进行榜样激励和舆论扬抑相结合的方法,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的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奉献进取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不断补充正能量。

(三)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爱心传递

爱心是育人之本,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立德树人,入心为要。高校教师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在当前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中,必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全面贯彻爱心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模式。

二、科学化管理,构建爱心教育体系

当前高素质的大学生,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意识。当今社会形式下,制约高校培养良好爱心品格的瓶颈并不在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关键在于爱心教育的培养意识和途径,这不仅制约当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还有碍于青年学生爱心品行的开发。所以,打破这种制约,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建立和完善爱心教育目标下高校的教育体系。

(一)爱心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中,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他课程也是进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平台。课程教育过程同时也应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中,有机地将经典传统文化爱的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中,从而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功能,扩展思政教育教育的渠道,期待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理念

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政人员不仅要牢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头脑,还要创造性地将党的先进理论和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摸索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

1.教育导向,团委增强活力

共青团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前提下要进行爱心教育的理论导向、活动导向。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使团的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使教育的基本路线在团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

共青团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建设,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不断增强基层活力。高校的思想工作首先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当代背景下进行传统文化“仁爱”精神的学习与教育,真正使高校成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与武装青年思想的重要阵地。活动中要强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使教育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成长的乐趣,他们拥有了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也体会到爱的涵义。

2.“将源兵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工作指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处应凝练辅导员核心业务,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辅导员在爱心教育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进行文化育人,明确辅导员教育工作的指向性。

“将源兵魂”,高校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高校的首任教师,亦是形成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理论引导者,更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祟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人格思想及行动之捍卫者。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的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使人们更加崇尚个性和关注自我,大学生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高校辅导员必须面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挑战,建立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的历史使命。“教书育人,德育先行”,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热心、耐心、爱心和恒心,这个不变的信念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学生进行沟通[3]。在进行爱心教育时,辅导员不仅要以自身为榜样树立爱心意识,更要有指向性地将爱心教育深入到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环节之中。

(三)依托二级学院,完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

孔子的道德教育提示我们,要注重外在的教化与内在修养的提升[4]。在增强高校教育者爱心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爱心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受教途径即为实践活动。爱,需要一个平台去绽放!

1.文化领航,倡导经典教育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刻认识和较高素养的专家学者,举办有影响力的讲座,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重视素质文化教育[5]。讲座中强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修身之作用,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意识形态中。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青年学生“先做人、后成才”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学习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与要求,要学习做有道德的人[6]。这将使他们不必面临迷惑的道德决定时束手无策,这将使青年学生战胜可能经历的道德失落,高挚心中指路明灯,照亮自己,辉映他人。

2.幸福人生,践行《弟子规》

幸福人生体现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根本准则,高校要利用各个渠道把中华经典文化与大学生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高校的国学课堂开设《弟子规》讲座已经受到不少大学生的追捧,青年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传统文化,把修身当做根本,用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中,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将有益于人生成长。践行《弟子规》,不仅让高校学生懂得孝悌、诚信,还让学生充分展现仁爱和礼让精神,懂得立言、立功和立德的真正涵义。

3.倡导奉献精神,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在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在高校倡导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上,我们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教育实践体系。在道德体系的教育下完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队伍的规模化,爱心活动的体系化。无论是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奉献青春热情的自愿服务,还是与贫困山区小学的联谊活动,从走进敬老院,关心孤寡,到社会实践活动,无不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珍贵情感及和谐互助的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心存温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诠释“大爱无疆”。

三、爱心教育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在2013年3月高校经典文化教育数据中表明:44%的同学认为自己接触传统教育比较晚,是“在大学期间”;84%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经典教育最大的改变依次是“学会感恩”“懂得孝顺”“和同学相处融洽”;在学习的有效途径排序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位居首位,依次是第二课堂—课堂学习—学生管理人员的会堂—名师讲座等。还有调查数据表明,46.60%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对学生适应社会缺乏指导性”。

最新调查表明,高校进行民族经典文化教育与实践符合“党的十八大教育精神”,起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同时,对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第二,拓宽经典文化教育范围,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经典学习队伍中来。第三,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要进一步深化,突出第二课堂和教学课堂的实践教学。同时,为有效影响青年学生,加速学生管理队伍的高素质发展。

[1]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0.

[2]陈政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南方论刊,2012(1):67-69.

[3]石晶.沟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张玉玲.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56-57.

[6]刘怡然.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文苑,2012(1):64-65.

【责任编辑赵伟】

G641

A

1674-5450(2015)02-0017-03

2014-12-29

姚潇囡,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爱心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爱心树(下)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