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5-04-11张卫平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卫平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张卫平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大学生是未来践行中国梦的主要力量,该群体对中国梦认同的程度关系到其内化并践行的程度。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从内涵上应有三个层面之意,即爱国——对中国的认同、理想——对梦的认同、信仰教育——对中国梦的认同;基于需要、情感引领、动态调整是心理视域下保证教育效果的基本原则;正面灌输、心理契约、实践导向是开展认同教育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中国梦蕴藏了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政治认知、心理感受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可以付托期待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需要进一步引领和培养的有生力量。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梦的本质与内涵,对中国梦的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如何既关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影响到对中国梦的践行程度。引领青年学生认同中国梦并将其作为价值体系中的关键要素、认同中国梦并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认同中国梦并内化为理想乃至信仰作为毕生为之追随和奋斗的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概念厘清

1.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认同”(identity),源于拉丁文identitas。我国《辞海》解释出“认同”之义:一般共同认可,一致承认;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最早是由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概念提出,意指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应用在社会学中常指个体赞同并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如弗洛伊德把认同“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2]。具体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本文是指作为认同主体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本质等基本属性能作出正确客观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认可中国梦意义重大,与自身的前途命运、成长发展有机结合,有转化为正确行为的现实态度与取向,获得充分的归属感乃至将其作为毕生的理想与信仰。

2.大学生的中国梦认同教育。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自我更新的最佳契机。认同是接受的基本前提,认同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而中国梦的认同教育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部分可以基于青年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通过社会传媒等的宣传唤起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大多数青年对中国梦的认同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系统作用,促使青年学生在处理自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和意识上的主动归属,并自觉按照基于中国梦核心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让个体成长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同步。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价值提升与跨越。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内涵

1.爱国教育——对中国的认同。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的基本前提是对国家的认同,同时延伸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学者马振清在阐述政治认同一词时这样表述:“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3]借用过来对中国的认同就是:把自己看做是中国人民的一分子、一个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一个中华民族的主人、一个中国梦的共同实践者和追随者,自觉地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保持一致,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路线、方针和政策。生成对国家、民族的高级情感,为国家自豪、为民族自信、为党负责。

认同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而后深度理解再而理性认知。从心理意义上说,孝是对父母至亲的一种深度心疼,爱国也应有同理。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深信不疑地爱国,进而爱民族、爱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问题解决的关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的爱国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阐述、历史回顾、国家资源展示的层面,大而空,抽象而遥远,难免有硬性灌输、主观要求的味道,爱与被爱的逻辑略显不足,国家可爱不等于一定能被深爱。青年大学生更具独立判断能力,对外在要求和命令更具批判和质疑特质,应客观、全面地展示和推介当下中国的真实状况如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华民族的影响、我党的执政优势,在世界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格局中位置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让广大青年学生走近本然的有辉煌也有忧患的祖国和民族,从抽象到具象,贴近有血有肉、有自信也有困扰的执政党,从仰望到休戚相关,才有可能唤起融为一体的渴望和荣辱与共的担当。

2.理想教育——对梦的认同。俗话说“梦是心头想”,弗洛依德认为梦不仅仅是一种躯体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梦是一种潜在的愿望和理想,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在浅层睡眠中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中国梦中的“梦”更多倾向于解释为梦想,梦是愿望和理想,想是动机和需要,有梦就有预期就会滋生目标。青年大学生热血激情,都有个人梦想,但常常是摇摆的、易变的,具有即时性、阶段性、冲动性、短时性等特点。而中国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基于中国国情的客观实际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宏图伟略,是有基础的、有依据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因而是理性的。绝非是无意识的、虚幻的、稍纵即逝的突发奇想和一般意义上的无意识的梦,具有历史性、长期性、现实性、全民性等特征,因而是真实、可信、可预期和可实现的。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应深度剖析中国梦的深层次内涵和特质,去其“梦”的外衣,彰显其“想”的力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这个梦的价值,并将个人理想与其嵌入并融合,在成长与发展中努力实现与个体梦与中国梦的共同达成。

3.价值观教育——对中国梦的认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支撑,因此中国梦也可以称为中国的价值体系,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作为某种观念、理论而被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某种价值实践活动而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和实践选择。”[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三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体价值观。通过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更可以具体明晰自己所处国家的价值追求、所生活的社会的价值追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个体价值追求的要求,进而逐步确立自身的价值定位。

4.信仰教育——中国梦的践行。“中国梦”适时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培育提供了具体化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义、主张、宗教极其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极其相信和尊重的过程就是认同和接受的过程,是推动主动内化和的力量;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就是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信仰的过程可以说是认识与行动趋同一致的过程,开展信仰教育迎遵循个体对某种主义和主张这种认同和接受的心理基础和发生发展机制,也即先完成认同教育,获得内驱力后再促进其作为行动指南而发自内心地践行。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开展信仰培育提供新的历史时机,通过开展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对中国梦不仅理解和接受并在行动上保持与之匹配,让大学生心有方向,笃定前行。在大学生的信仰系统中引进中国梦元素,使大学生从共产主义到中国梦的信仰教育内容更加具体化,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原则

认同的心理机制首先源于需要,表现为情感接受,后外显为行为和实践。因此,认同教育应当从心理视角来落实才能保障有效性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可将此视角作为开展教育的原则之一。

1.基于需要。需要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推动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认同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现的前提。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需要一方面来自于对祖国和执政党的归属感的需要,作为青年大学生有与国家共进退的渴望,有与执政党携手前行的热情,这种需要就会成为关注和追随中国梦的巨大内驱力,因此在开展认同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并挖掘这种需要,使之大而化之。而非基于政治需要,为了政治而强行,或者单一的教育需要,为了教育而教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大多基于对需要的了解和适度满足。

2.情感引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认同”的解释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新切;认可,赞同。无论内容如何,个体自我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他者进行主观评价,所以凡有认同必然符合认同主体的利益需要和价值偏好。满足程度产生情绪,价值偏好决定情感。因此,认同作为一种心理内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感归属。履行情感归属功能的教育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认同主体自觉地认同教育主体本身和教育内容,当教育认同主体自觉认同时,才有可能对教育主体、内容、活动、结果进行确认同一,从而对教育产生归属的情感。因此中国梦的认同教育也应从情感角度出发,通过有理有利的爱国情感培养、价值认同、需要满足等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共情,变成自发自觉,促进内化。

3.动态调整。认同是即时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旧的认同即便长久而稳定,现象和问题在不断变化,随时都有新的认同的涌现,现存的认同也要面临调整和变迁,因此,认同——认同危机——新认同之间呈现出螺旋式的运动过程。要看到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也必然是动态的、可变的,可能是从单纯认同到全面认同,也可能是从认同到认同危机到重新认同等不同规律和特点的调整变化中。对大学生的中国梦的认同教育要有长远考虑,既不为一时的认同效果而窃喜,也不为出现个别的质疑和反思而否定教育,更要看到,大学生的中国梦认同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的过程,充满变数和考验,艰巨而神圣。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路径

1.立足正面灌输,具体化解读。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认知图式、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对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中国梦含有“中国”和“梦”两个元素。“中国”对于他们更多的认识是上层建筑的事儿,是集体的事儿,是他人的事儿,与自身相距遥远;“梦”虚幻而抽象,与现实和当下远隔千里,是未来的事儿,是遥不可及的事儿。这些感性认知阻碍了中国梦走近大学生,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认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解决解读上的具体化问题,从理想信仰、爱国主义、价值观特别是立志成才、全面发展的角度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提升人生立意,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基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适度灌输,达成从被动接受——价值选择——主动认知——内在认同——积极践行的心理机制,达到教育预期。

2.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中国梦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意志。这种共同要渗入青年学生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里,用历史责任感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因此,如何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是前提和关键。应当看到,一部分大学生能够主动关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言论和执政动态,对中国梦初步形成初步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成长成才这一内在动力和对中国梦的积极认知,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得认同教育从实现主观和客观融合,主体和客体的交互。

3.构建长效机制,培养教育队伍。中国梦的认同教育是个动态且长期的过程,一支长效的教育队伍是维护和承担教育职责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教育者自身对中国梦的认同和践行情况对大学生能起到不言自明、不教而学的效果,因此教育者的认同教育是首要而必要的;另一方面,教育者也要承担起对中国梦的理论和解读和实践设计的责任,良好的认同教育素养和业务水平是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对高校而言,一线的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需作为队伍中的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的认同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没有认同,中国梦对大学生而言势必高远而疏离;没有认同教育,中国梦对大学生必然是隔靴搔痒、隔岸观火。广大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作为,搭建桥梁,递出橄榄枝。除本文所论述的概念、内涵、原则、路径等基本问题之外,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其他问题,如规律问题、过程问题、方法问题、载体问题等还有待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1).

[2]李素萍.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201-203.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0-111.

[4]辛鸣.中国梦,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3-03-05(9).

[5]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责任编辑赵伟】

G641

A

1674-5450(2015)02-0011-03

2014-11-03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ZS2014008)

张卫平,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辽宁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