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导入、实践及反思(上)

2015-04-11吴洪成张媛媛

关键词:蒙氏蒙台梭教育法

吴洪成,张媛媛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导入、实践及反思(上)

吴洪成,张媛媛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蒙台梭利教学法于1913年传入中国,引起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反复的教学实践后又一度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获得广泛追捧。探究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导入、实践历程,并据此评析该教学方法在中国传播的利弊得失,以供现阶段研究、采用蒙氏教学法是大有裨益的。

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国;学前教育;教育实践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次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首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在新政体的保障下,批判封建旧传统道德,传播欧美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由此,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一次发展的契机,并开始了由日本化向欧美化的转变。受社会新思潮的促动,教育界对西方教育理论及思潮流派的介绍空前加强,新教育团体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教育会议召开,同时广泛的教育改革实验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正当国内的学前教育从无到有摸索前进的同时,西方的儿童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已逐步走向成熟。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也正是在对这些理论的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笔者探讨蒙台梭利教学法(Montessori teachingmethod)在近现代中国引进和实践的过程、主要内容及相关问题,藉以弥补学术界目前对此认识及揭示的薄弱或欠缺。如有不当,尚祈达者不吝指正。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导入

清末民初,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裂变时期,时间短暂却势头猛烈。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途上不断摸索,融采各国之长以谋教育的变革。学前教育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尽管其学阶或程度为人生启蒙时期,也让人认识到其成效如何关系重大,但是如何办理还是一个难解的课题。继19世纪末世界“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F·W·A·Frobel)教育理论自日本传入我国后,蒙台梭利教学法也被引入中国。“从总体上看,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是时间集中而短暂。”[1]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下面三种:

(一)教育刊物及专业著作

1.教育刊物

“蒙台梭利”在民初教育学界常被译作“蒙铁梭利”“蒙特梭利”“蒙梯梭利”。输入蒙台梭利教学法得力者首推执近现代新教育舆论之牛耳的刊物《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

(1)《教育杂志》

对于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的介绍,最早见诸于1913年刊登在《教育杂志》第5卷第1期上的两篇文章:《蒙台梭利女史(士)之新教育法》和《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

首篇文章的作者志厚,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翻译家樊炳清。该文介绍了蒙台梭利个人生平事业及其教育经历,对于蒙氏在意大利开办的“儿童之家”,认为“不以学校名之而名以儿童之宅。不自称教师而称指导者。盖其所为教,以学校与家庭结合为一,与普通学校不同,亦学校亦家庭也。”[2]蒙台梭利教学法是具有心理学的科学基础的,“教育法实具有心理学之理由,盖自心意之进程言,则运动之习惯,由联合之法则而生,适应心意发达之自然情态,而利用观念联合之活泼能力,此即女史之教育根据也。”[2]这是一种尊重儿童心智潜能,注重通过观察、练习以提升儿童认知与心智操作能力的教育模式。“以尊重实地练习为旨,即择人生将来颇有价值之事于童时习为之是也。其所谓练习知识者,尤以练习感觉为主,此实心理学上最有兴味之问题也。据女史之意,以为人之各感觉皆可由练习而发展以达于较高之度,就中如触觉及筋觉尤然,故所谓练习知识者,其初仅凭触觉以习于辨知事物云尔。”[2]

同时,文章又认为,蒙台梭利教学法没有另外玄奥离奇,而令人太费思量、望而却步之处,其中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注意诱导儿童的固有兴趣,使其能完全发展;重视儿童的感知觉,主张自由训练;适应儿童心意发达的自然情态,而利用观念联合的活泼能力,以及提倡学校有感化社会的势力等,都已见闻于新潮派教育家的言论文字,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蒙氏以一定的方案和程序化可操作的设计组织,实施于学前教育办学活动之中,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由此观之,学前教育实践效果成败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办学理念;不在于材料设施的良善,而在于教学技能与艺术。“儿童之宅,声闻于世界,然其可称道者,实不在组织、材料、方法之间,而在女史之热心、毅力与其实地之技能,一言以蔽之,以学校与家庭结合为一斯,即儿童之宅之精神,而教育者所当以为鉴者也。”[2]

最后,概要说明了“儿童之家”一日的生活常规,课程及教学活动中的感觉练习、书写、读法和数学教育,指出“练习知识者,尤以练习感觉为主,教授读法,当在书法之后”[2]。并追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思想渊源,比较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的异同。对比福禄培尔的“恩物”,认为“蒙台梭利教具”是从生活中取得的种种材料,从中透露出对于蒙氏教具贴近生活的赞赏。

1914年在《教育杂志》第6卷第3期刊登钱智修的文章《蒙台梭利女史小传》,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描述蒙台梭利的学习工作历程,颂扬她的杰出品质。作者将蒙台梭利求学、从事儿童教育的经历诠释为主人公追求“公平待遇”的奋斗,这种“公平待遇”获得的主体包括女性及儿童。因此,教育的功能已逾越了其自身的场域,而成为实现平民政治的有效途径。如此解读的视角对鼓励妇女从事儿童教育具有很强的煽动作用[4]。署名“天民”的作者在同卷第4期上发表《蒙台梭利教育原理珠算教授法》,试图将蒙氏教育法由幼儿教育扩展到小学教育,“蒙氏之研究虽限于幼稚园之儿童,然采取其精神而应用之于小学亦未为不可。今将应用于珠算教授者发表其一部以供教育界之研究焉”[5]。作者认为珠算一科最适用于蒙氏教法,因为珠算技法在不断练习中掌握,儿童在练习中则能够增加对于珠算的兴趣;而一班人同时珠算练习是在喧闹中进行,此时若要不出现差错则需要保持足够的自制力;同时,儿童又需要十分注意教师口令,这也能够对感官进行训练。并指出蒙氏教学法有“自动教育、趣味教育、个别教育”三大特色,灵活运用于珠算教学,能使儿童“虽初学珠算亦不觉困难并可自行练习及订正”。文章在表述中对于理论的套用略显牵强,从另一面也表现出这时段对于蒙氏教育法的研究很是热衷。《教育杂志》第14卷第9期常乃德的文章《蒙台梭利之小学教育方法论》,介绍蒙氏新著《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的理论,内容文字反映的意旨与天民的文章一致,表明国内学者力图将学前教育的思想方法拓展至小学低年级儿童教育的积极尝试。1927年,刊登在《教育杂志》的陈鹤琴的文章《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介绍当时幼稚教育发展的新兴趋势,文章所列新趋势的第一条就是蒙台梭利教学法注重儿童自由发展的趋势。

2.《中华教育界》

关于蒙氏教学法的介绍,《中华教育界》晚于《教育杂志》。而且,其关注程度也有所逊色,据笔者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8年间《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涉及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共有21篇,其中进行较为详细论述的有13篇,而《中华教育界》所登载同一主题的文献仅仅是前者的1/3左右。

1915年8月佛我发表在《中华教育界》的文章名为《蒙铁梭利女史教育法》,内容无多大创见。1916年,《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2期至第12期连续发表顾树森、王维尹合译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主要从“匡正儿童心志以发现其天良”“天良的感觉”“智觉的训练”“彩色练习及其效用”“导掖儿童之意志”“蒙台梭利教育法之天然训练”“训练儿童写读之自然”“儿童之合群力”“儿童之囊助力”“儿童之意想力”“沉默之训练”等11个方面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并阐发其中的学前教育理念及教学组织方法。大概是因为该文偏于冗长地说理,文字表达较为生硬、拗口,难于激起读者兴味,而有碍于传播效果,《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10期刊登了3幅“蒙台梭利儿童院中幼儿饲养动物图”,第11期刊登四幅“蒙台梭利儿童院中幼儿作业图”,对此加以图解例证及说明,以期更为直观、形象地展现蒙氏教学法的场景内容,起到视觉美感效果。

除了《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教育专门期刊刊登了大量关于蒙氏教学法的文章外,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参与到这一行列中来。如晚清资产阶级立宪派创办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刊物《大同报》在1913年以《蒙得梭理女士之儿童教育学》为题名,“即就美国女士斯蒂芬所著《蒙得梭理指南》一书辑译而成。女士为蒙得梭理女士之亲炙弟子,又为美国大学校之毕业生,向以课徒为业者也。其书所陈述,皆推阅蒙得梭理之教育方法,批却导究,颇得要领。今择其大要译之。”[6]刊登在《群言》杂志署名何辨章的《蒙铁梭利儿童自由的教育》则以尊重儿童的天性为核心论述了蒙氏教学法的原理。

3.研究著述

对于蒙氏教学法的研究专著也陆续问世,此处择要缕列:

1914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日本教育家今西嘉藏所著、但焘翻译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介绍蒙氏教育法的原理。译者的目的是要以蒙台梭利教育法反对封建教育,并希望蒙台梭利式的“儿童之家”在中国得到推广。但焘在译著首页“导论”中指出:“从来所用的教育之法,对儿童惟知干涉、叱责及强制,养成一种奄奄无气、伊若木偶之人物。教师舌敝唇焦,务期以己之所欲者,灌输于木偶之耳,此种新奇僻法为蒙氏儿童之完全无。吾曹对于蒙氏之事业,其有闻风兴起者乎?余日望之。”

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树森《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该著述主要是以他发表在《中华教育界》的4篇论文,并吸收了其它同行的相关成果进一步拓展、充实而成,其中较为详细论述了蒙氏教育法的思想渊源,尤其是对蒙氏教育法之组织、所用设备以及所蕴涵的自由主义教育精神进行叙述及刻画。“儿童之宅”即儿童院的设备十分周到,没有教室的形式,没有整齐排列的桌椅,仅在宽广的室内安置一条长方形的案子,可以容纳二至三人,质量轻而体积小,四岁的儿童两人就可以把它抬起来。又有小几,供一个儿童用,散布在各处,任其移动,没有固定放处。为什么要轻取而易举得几案呢?因为想解脱对儿童的束缚、做到起立坐下都自由,矫正他们脊柱弯曲、姿势不正的弊害,不以固定安置的桌椅而妨害其发育。而且,蒙台梭利认为,几案的质量轻便,就容易损坏,但损坏之后,不要责骂幼儿,只有默默地把坏几案放在那里,让儿童去自责,使其“自知歉疚,自知儆戒,自行抑制,则举动自趋安详也”。其余各个活动室,都安置有木长椅或藤长椅。宽室当中,还设有低矮的柜子,用来收藏教具,让儿童自己打开自己关闭。墙壁上悬挂有黑板,以备儿童自由绘画。盥洗室内陈列着盥洗用具,使儿童能自己洗刷。另外,还有浴室,也使儿童轮流自行洗澡。从这些设备中可以看出,蒙铁梭利教育法的根本原理,在于“自由主义而已,其所设施,如训练也,教授也,养护也,无不使儿童自动而不为被动,即无不以自由为其旨归也”[7]。

顾树森先生高度评述蒙台梭利在学前教育上的卓越贡献,认为蒙氏教育法不仅盛行于意大利,即使欧美各国,也无不崇拜而仿效。蒙台梭利是一位医生,为了改革戕贼儿童天性的旧教育,用去数年的时间,处心积虑,坚其意志、鼓其毅力,上采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教育家之学说,近取医学家之经验,融合医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而创宏大之说,为教育界独辟蹊径,别树新帜。“其主义之精当、训练之紧密,教授之合法,设备之周到,固为旧教育所望尘莫及者矣。施诸意国未达学龄之儿童,不数年而效大著,非女士之热心教育,曷克臻此,近复著科学的教育法,尽阐厥巾旨,读者交相称誉,迩来若英若美,专派学者亲至其地,学习其法,复设研究会以互相讨论,于是学校之采其法日众。”顾树森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近数年间“为实验教育界中,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引起世界的注目”。因此,希望中国的热心的教育家,“盍起而研究之”[7]。

1929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张雪门编译《蒙台梭利与其教育》,论述了蒙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1933年出版的陈济芸所著的《玩具与教育》一书的第五章详细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具,并将之与福禄培尔恩物和陈鹤琴鼓楼幼稚园玩具进行了比较。由此可见我国近代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播和介绍还是热情很高,作品也是相当丰富,而引进的时间则是在1913年到1933年持续的20年间。

(二)教育社团组织的推动

清朝初年,鉴于明末党争激烈,清朝政府下令严禁结党。至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一些有识之士组织学会,发动知识分子的力量,作为谋求救亡图存的新途径。到了戊戌变法(1895-1898年)时期,知识分子与开明官绅结社议学已蔚然成风,至清末“新政”改革(1901-1911年)时期,引进和传播西学成为这些学会、社团的重要活动内容,教育的改革首当其冲。1912年,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会规程令》,规定省、县及城镇乡可设立教育会研究关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事项,并以研究所得,向教育官厅提出建议。教育会会员由现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富有经验者及有专门学识者担任,教育会可以分设各项研究会或讲演、讲习等会,以推广学术和开通地方风气[8]。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允许民间组织的教育团体从事教育研究和推行的工作。比起个人对西方学术理论的翻译或是个人的经验总结,无疑教育团体的研究调查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而将理论进行推广的实践更加具有力度,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有的研究甚至影响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实验的过程中,江苏教育会显然是发挥了独特的示范作用。它敏锐地捕捉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成立专门的研究会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本土进行改革实验,不仅促进了江苏的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全国教育的进步。1914年,江苏教育会成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对蒙氏教育法进行交流与探讨,并召开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1915年,民初实业教育力倡者,江苏教育会骨干,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庄俞在《教育杂志》7卷5号发表《记新教具之研究》,对蒙台梭利教具进一步论述分析,从材料及表述来看,是对两年前生探讨的丰富与拓展。由此商务印书馆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为推广“儿童之家”迈开了实际的一步。虽然缺乏关于其研究成果的记述资料,但其作用还是不容小觑。

(三)国际蒙台梭利运动的影响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世界教育学会议上,蒙台梭利提出智力障碍儿童的缺陷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并非医疗问题,这一震惊性的言论吸引了各方注意。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开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试验其教育方法,建立关于正常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第一次实验取得成功之后,数所“儿童之家”相继成立。从意大利到瑞士、阿根廷、美国、法国,相继出现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追随者。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简称《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1912年,该书英文版在在美国出版,这一标志性事件成为推动蒙台梭利教学法风靡世界的催化剂,自此《蒙台梭利教育法》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1913年,蒙台梭利访美,先后到了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费城、波士顿等大城市,详细介绍她的教育理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蒙氏教学法在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广泛传播,蒙台梭利学校、儿童之家也纷纷在各地创办。尤其是在英国,在政府的推动下1913年英国成立蒙台梭利学会,成为将蒙台梭利教学法推向全世界的舞台。

蒙台梭利深刻认识到儿童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儿童教育师资的水平,为推广自己的教育理念,她周游世界,足迹遍及欧美各国、大洋洲及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奥地利、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设国际师资训练班。在不少国家都是亲自讲学、对蒙氏教学法进行宣传推广。这些国际师资训练班吸引了世界各地有志于儿童教育的学员学习深造,他们在学习期满后纷纷返回自己的国家,或是创办蒙台梭利协会,推广蒙氏教学方法,或是亲自主持创办蒙氏学校,将所学知识予以应用。这些人以女性居多,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与国际蒙台梭利培训班、研究会保持联系沟通,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本国的吸收和引进,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蒙台梭利的一生终究没有来到过中国,但是世界范围内的蒙台梭利运动依然深刻地影响到这一古老的文明之邦,一些蒙台梭利的追随者也同样不遗余力地将蒙氏教学法同步带入中国。对蒙氏教学法引入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除蒙台梭利本人外,另有两位夫人,有资料记载的有来自法国的巴斯第夫人,介绍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还有中国人江夫人卢岫。蒙台梭利曾亲自致电中国教育部,调查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实验情况,并附赠《蒙台梭利教育法》书籍及蒙氏学校教师培训章程[9]。

巴斯第夫人于1916年带着全套的蒙氏教具来华进行宣传,5月20日在上海环球学生会进行关于蒙氏教育法的演说。她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任务出发强调改革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何发展幼儿教育?错误的法子不必再去尝试,而应该采用已经得到广泛试验,并受国际学前教育界认可的方案:“中国今日,方在过渡时代,故他国之谬误,皆可取为借鉴之资。他国方以旧制不善,重新改造,而中国则于发轫之初,即可择其最佳最有益者用之。使本此旨以定教育之法律焉,则君等必能享真正平和之幸福。此余所敢为代决者也。”[10]无疑,这个“代决者”的选项就是蒙台梭利教学法。她同时鼓动中国的教育家、儿童的父母及关心所有儿童幸福者,联名向政府上书,要求国内政府延聘蒙台梭利本人来华,亲自指导实验,创办“儿童之家”、师范及小学。

上述可知,巴斯第夫人演说词中暗含了欧美教育导入如何使之本土化或乡土性,而反对一味仿效或简单移植,这应属比较教育领域中阐发运用阶段,克服横向初浅单一的简单套用,从而也有助于中国学前教育专家对蒙氏教学法中国化的探讨,即在引进其实验内容及成果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1]田正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纪念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创办一百周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52-54.

[2]志厚.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J].教育杂志,1913(1):1-8.

[4]钱智修.蒙台梭利女史小传[J].教育杂志,1914(3):23-28.

[5]天民.蒙台梭利教育原理珠算教授法[J].教授杂志,1914(4):12-16.

[6]佚名.蒙得梭理女士之儿童教育学[J].大同报,1913(33):11-12.

[7]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5-286.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726-727.

[9]教育部.教育部公函[J].教育公报,1931(7):87-88.

[10]经宇.巴斯第夫人蒙台梭利教育法演说词[J].教育杂志,1916(7):59.

【责任编辑赵伟】

G424

A

1674-5450(2015)02-0001-04

2014-12-10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JY049)

吴洪成,男,浙江金华人,河北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与教育学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蒙氏蒙台梭教育法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学前蒙氏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少数民族蒙氏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蒙台梭利在日本
蒙台梭利教育是完美的吗
走“偏”了的蒙台梭利
冰与火之歌——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谁能在蒙台梭利的“铁王座”之上——蒙台梭利教育市场的“火”与“殇”
初探如何将“蒙氏纪律”渗入幼儿常规教育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