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性、依恋与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关系*

2015-04-11陈红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主性偶像同伴

陈红艳

中国.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E-mail:315922519@qq.com

偶像崇拜是初中生群体中极为普遍的一个现象。偶像崇拜是对象信仰的一种极端[1]。偶像崇拜是由个体感知到的外部对象,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产生。偶像崇拜对个体心理具有一定影响尤其对身心发展的初中生影响力较大。初中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过去人们认为,初中生社会化的影响人群主要有父母、同伴、亲戚、邻居和老师等[2]。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这个范围已扩大到各式各样的媒体媒介,现如今初中生生活在丰富的传媒世界,电视、大众文化、印刷媒体、网络、微博、微信等巨大的传媒圈,包括许多传递不同能量、有不同影响力的各类人物和各种信息。大量媒体信息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影响,初中生在媒体的使用时间在继续增加,有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平均每天花2.8 小时看电视,西欧有一些国家50%的初中生在卧室有自己的电视机,在英国这个比例上升到70%[3]。此外,阅读杂志、听音乐、玩计算机游戏和上网占用了初中生更多的业余时间,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助性媒体使用,诸如同伴关于媒体内容的讨论等。大量媒体的使用,使得媒体人物和流行文化进入初中生的生活。在一项关于偶像影响的研究发现,75%的初中生表示来自影视圈的偶像及其他偶像的一些观点对他们的生活有强烈的吸引[4]。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体人物在初中生中扮演了模式的角色,有的研究者喜欢用"英雄"或"偶像"来描述初中生心中的媒体偶像。有研究发现59%的初中生声称他们心中的偶像对他们的兴趣和信念产生了积极影响[5],比如他们开始创作、运动及从事社会工作等。然而,媒体人物对初中生成长发挥的不利影响也被人们普遍关注,有争论甚至说,层出不穷的媒体偶像可能会出现英雄或偶像危机现象[6]。我们发现,媒体人物对初中生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有的初中生能理性的认同和崇拜偶像,有的初中生在偶像崇拜中表现出情绪化和迷茫感,甚至影响到学业和自我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依恋风格为出发点,采用情绪自主性量表、依恋量表和偶像崇拜量表,分析媒体人物对初中生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初中生自主性、依恋和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汉中市汉台区某初中3 个年级随机取样192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94人,年龄在11~15 岁,平均(13.27±1.4)岁,初一72人,初二70人,初三50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92 份。

1.2 方法

1.2.1 偶像崇拜量表 采用彭文波等人编制的偶像崇拜量表,偶像崇拜量表是用来衡量初中生对偶像的兴趣程度。该量表为5 点量表(5 表示非常同意,1 表示非常不同意),高分者往往形容自己对偶像的许多生活感兴趣,并特别关注自己喜欢的偶像;反之亦然。量表由27 道题目组成,有5 个维度: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病理边缘,其中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和关系幻想维度属于强烈个人,本研究中进行合并,形成3 个维度:娱乐社交、强烈个人、病理边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r =0.94)和效度(r=0.84)[7]。

1.2.2 情绪自主量表 采用斯坦伯格和西尔弗伯格编制的情绪自主量表,情绪自主性量表是用来衡量初中生独立于父母的程度[8]。这个量表包括20道题目,用4 点量表测量(4 =非常同意,1 =非常不同意,高分者代表高度自主性)。量表具体由4 个分量表组成,包括两个认知自主性量表(父母非权威性和父母可协调)和两个情绪自主性量表(独立性和个性化)。4 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较好,信度均在0.76~0.82 之间,效度为0.80[9]。

1.2.3 依恋量表 采用琚晓燕[10]编制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测量依恋,量表包括62 道题目,在5 点量表上测量(5 表示总是如此,1 表示从未如此),高分数代表高程度的依恋。包括6 个分量表,测量个体对3 个特定对象的依恋程度(即父亲、母亲和同伴)和3 个依恋维度(即信任、沟通和疏远),分量表疏远维度的题项反向计分,其余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α 系数均在0.91 以上)[11]。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选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初中生偶像崇拜、情绪自主性和依恋的相关分析

对各分量表和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 可以看出,年龄与偶像崇拜、情绪自主、同伴和沟通依恋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父母、信任依恋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与性别、疏远依恋均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初中生对偶像的兴趣和情绪自主性呈现增长趋势,对父母依恋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性别和其他量表均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2.2 初中生偶像崇拜、情绪自主性和依恋的多变量分析

通过分层多元回归探讨偶像崇拜、自主性和依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探讨自主性和依恋对偶像崇拜的各自贡献率,采用如下方法将预测变量分离。第一步分析初中生自主性和依恋在偶像崇拜上的回归,第二步分析初中生自主性和依恋在偶像崇拜社会方面的回归,第三步分析初中生自主性和依恋在偶像崇拜个体方面的回归。在相关分析中,年龄作为个体成熟的简单变量与其他变量存在显著性相关;在逐步回归中,年龄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首先进入回归方程,其次情绪自主性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是依恋对立关系的分量表进入回归方程。

表1 年龄、性别、偶像崇拜、情绪自主性和依恋分量表的相关(r)

2.3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预测分析

进入回归方程的所有变量中,初中生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54%(F =31.24,P <0.001),年龄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30.6%。从表2 可以看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崇拜存在重要的贡献率(△R2= 0.047,P <0.001;△R2= 0.224,P <0.001)。高情绪自主性可以预测对偶像的积极兴趣(β =0.243,P =0.001),高同伴依恋水平对偶像积极兴趣存在高显著性预测作用(β =0.387,P =0.001),父母依恋与偶像崇拜存在显著性负相关(β=-0.184,P =0.001),说明伴随着初中生依恋的发展,从父母依恋向同伴依恋的转移,为依恋对偶像崇拜的预测提供了支持。另外,信任依恋(β =-0.308,P=0.001)和疏远依恋(β =-0.274,P =0.001)对偶像崇拜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表2 初中生情绪自主性、依恋和总体偶像崇拜的分层回归分析

2.4 偶像娱乐社交的预测分析

为进一步更详细地探讨情绪自主性、依恋和偶像崇拜的关系,对情绪自主性、依恋在偶像依恋的两个维度上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进入回归的所有变量中,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娱乐社交兴趣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65.5%(F =38.31,P <0.001)。从表3 可以看出,年龄对偶像娱乐社交兴趣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25.9%,进一步分析发现,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娱乐社交兴趣存在重要的贡献率(△R2=0.024,P=0.04;△R2=0.372,P <0.001)。高情绪自主性可以预测对偶像娱乐社交兴趣的积极兴趣,尽管这只存在较小的显著性(β =0.167,P =0.04),高同伴依恋(β=0.681,P <0.001)能很好地预测对偶像娱乐社交兴趣的积极兴趣,父母依恋(β=-0.175,P=0.003)与偶像娱乐社交兴趣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依恋风格(β =-0.153,P =0.004)与偶像娱乐社交兴趣存在较低地显著性负相关。

表3 初中生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分层回归分析

2.5 偶像强烈个人化的预测分析

进入回归的所有变量中,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个人兴趣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34.4% (F =12.98,P <0.001)。从表4 可以看出,年龄对偶像个人兴趣的影响占总体变异的11.7%,进一步分析发现,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个人兴趣存在重要的贡献率(△R2=0.002,P=0.047;△R2=0.205,P <0.001)。高情绪自主性可以预测对偶像的个人兴趣,尽管这只存在较小的显著性(β =0.171,P =0.047),对象关系量表与偶像个人兴趣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信任依恋(β =-0.339,P <0.001)与疏远依恋(β =-0.291,P <0.001)和偶像的个人兴趣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表4 初中生情绪自主性、依恋对偶像崇拜的强烈人格化的分层回归分析

3 讨 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情绪自主性和依恋的作用在偶像崇拜中不断增强,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年龄与情绪自主性和依恋存在高度正相关,并且年龄最先进入偶像崇拜的回归方程,这一结果说明:年龄是影响初中生偶像崇拜的最主要因素。初中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更为敏感,他们最能发现和捕捉新生事物和新现象,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涉猎各类信息。同时,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缺乏一定深度,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够高,他们很容易卷入那些他们认为新鲜的、有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往往会失去自我和控制力,所以年龄成为影响初中生偶像崇拜的首要因素。其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情绪自主性,情绪自主性和依恋的作用在年龄因素之后。情绪自主性是衡量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化的重要指标[12],高情绪自主性者较为独立,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好,能够根据不同情境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可以主宰和调整自身情绪;而低情绪自主性者较为依赖,对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较低,往往容易受到周围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更易出现愤怒、悲伤等情绪。初中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独立性和个性化还没有稳定。因此,初中生在媒体人物面前觉得自身很渺小,易出现偶像崇拜的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是初中生偶像崇拜的两个重要预测因子。其中父母依恋与初中生偶像崇拜存在显著性负相关,这可能是父母对初中生的影响在童年期已实现,进入青春期以后,媒体对初中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同伴依恋与初中生偶像崇拜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这说明,初中生的偶像依恋和同伴依恋是同时发展的,中国的父母角色强调权威和管理,在青春期,为了逃脱父母的控制,初中生转而寻求同伴亲密关系。

偶像崇拜变量本身有3 个维度:娱乐社交、强烈个人化、病理边缘。已有研究指出,病理边缘没有进入偶像崇拜的模型[13-15]。根据这个模型,在偶像崇拜者中,大多数是从相对简单的娱乐社交阶段开始,一些是从有问题的强烈个人阶段开始,其中一些甚至是轻度的病理。病理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到本次研究的被试不足14 岁,似乎不可能处于病理边缘阶段。所以本研究中,没有包括病理边缘维度。回归分析发现,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因子和强烈个人化因子能很好的解释偶像崇拜,这与张庆辞的研究是一致[16-17]。单独回归分析对偶像依恋性质进行详细研究,发现高同伴依恋能很好地预测社交娱乐性,低父母依恋也能预测社交娱乐性,这说明同伴关系是偶像依恋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进入初中阶段,伴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对同伴的兴趣和信任不断增强,依恋模式开始从父母依恋逐步向同伴依恋过渡,崇拜对象开始从身边重要他人向媒体人物发展。而在所有媒体人物中,最能吸引初中生的就是青春偶像派人物,他们与初中生的年龄很为接近,又具有时尚和新鲜的元素,这些特征与初中生特定时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初中生常常把他人当成自己心中的朋友和知音,以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已成为自己与同伴社交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偶像依恋作为一个伪朋友延伸到其社交网络,成为同伴之间交流和讨论的主题[18-19]。

回归分析发现,依恋变量中的低信任和低疏远能很好地预测偶像崇拜的强烈个人化,偶像依恋的这个作用发映出更多问题方面向情绪自主的过渡,这一点与佟雪峰的研究相一致[20]。进入初中时期后,个体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疾风骤雨,初中生在叛逆和孤单中慢慢的成长,容易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怀疑,往往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缺少与身边父母长辈的信任和沟通,没有与同伴建立信任关系,偶像崇拜就成为初中生的自我认同的方式,认同被看做是一种捍卫机制可以减轻因父母依恋减少而出现的焦虑[21]。偶像崇拜的这些方面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个人在这一时期对偶像个人的关注而减少了与同伴间的积极关系。这与杨晓莉等人的研究是相符[22],社交沟通理论认为,类社会性关系作为一种功能替代了社会关系[23],特别是那些孤单的、隔离的或缺乏社交技巧的个体,更为突出。偶像崇拜的强烈个人化倾向自我发展的表现,自我认同程度较低者,没有形成整合的自我,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现实和理想都没有清晰的认知,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也是初中生自我发展的课题,所以,他们更容易出现偶像崇拜的强烈个人化倾向。

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下,初中生的情绪自主性和依恋的发展将影响其对偶像的兴趣和态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依恋的作用小于同伴依恋,偶像依恋已成为初中生从父母依恋向同伴依恋过渡的一个对象,这一过程中,情绪自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王蓓.偶像、圣像与形象-论基督教审美立场的转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70(9):26-31

[2]王海涛,李辉,浦昆华.初中生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0-122

[3]周燕,余文蕙.近十五年国内大众传媒影响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2007,6(9):57-60

[4]魏明革.基于网络的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消解[J].当代传播,2012,28(1):42-45

[5]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26(1):23-25

[6]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1):55-58

[7]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25(2):8-12

[8]郭爱妹,张雷.青春期情感自主性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4):54-58

[9]冯晓杭,张向葵.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00,18(4):878-884

[10]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青年研究,2011,23(2):174-180

[11]李放,姚宗彪,郑雪,等.重点初中青少年依恋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2):149-151

[12]汤冬玲,董妍.俞国良,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0,28(4):598-604

[13]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等.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理论模型的验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5):543-548

[14]王平,刘电芝.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探源[J].江苏大学学报,2010,21(5):179-187

[15]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1):18-22

[16]张庆辞,李建伟.中学生偶像祟拜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10-612

[17]雷开春,孙洪彬.关于初中生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12(5):30-35

[18]石晓辉.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发展性研究[J].青年探索,2006,24(5):59-62

[19]钟歆,刘聚红,陈旭.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35(7):1149-1158

[20]佟雪峰.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J].现代教育科学,2012,28(8):63-64

[21]陶丽,洪景琳.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J].基础教育,2011,34(4):97-102

[22]杨晓莉,邹泓.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9-43

[23]魏然,冯维.改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行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157-161

猜你喜欢

自主性偶像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大众偶像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偶像报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寻找失散的同伴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