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逻辑与欧洲经济一体化

2015-04-10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

关键词:发展进程资本逻辑

高 杉(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2.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

资本逻辑与欧洲经济一体化

高 杉1,2
(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2.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

摘要: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做过专门的论述,但由资本运动所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早已被马克思所预见。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来审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质是资本为扩展实力范围和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断改变自身形式的进程;资本运动的逻辑决定着这一进程的起点和终点,也决定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固有的制度缺陷和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资本在强制为自己开辟活动空间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由此给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将不断逼近自身的发展极限,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日益成熟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欧洲经济一体化;资本逻辑;发展进程

一 欧洲经济一体化研究评述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愈演愈烈,作为经济一体化发育程度最高的欧洲经济一体化也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理论范式,即西方经济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大多以罗布森(Robson)所构架的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为研究范式,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区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经济同盟理论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等六个理论所构建的体系来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及发展进程[1]15-17。此外,也有部分西方学者从西方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各个视角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行了解读:有的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把一国加入一体化组织前后的福利变化作为解释各成员国加入一体化组织的主要动机[2]4-13[3];有的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把位置相邻与运输成本低廉这种自然现象看成是欧洲各国打破政治边界建立一体化组织的根本原因[4];还有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一体化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微观经济主体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观动机等等[5]29-40。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范式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割断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洲历史的联系,把欧洲经济一体化看成是现代欧洲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因而着重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国家关系;二是割断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把欧洲经济一体化视为具有普世价值的超意识形态的资源配置制度,因而着重从效率角度对其做功能主义的解读。

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式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和根本的方法论,主张从社会经济关系内在矛盾中寻找社会经济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并把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最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欧洲经济一体

化的进程中主要形成了三大理论,即古典帝国主义理论、依附论和葛兰西学派[6]。这三大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论和历史方法论为基础,重点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揭示[7]341-345[8]25-32[9][10]。但须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虽然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但由于同时受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关系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考察上,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内部的经济关系出发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现象做更深入的研究,因而其研究带有政治哲学的明显烙印。

我国学者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国学术界主要是介绍“欧洲共同市场”基本情况和西方学者研究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相关理论①。也有部分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展开了研究,其中较早而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韩世隆《论西欧共同市场的起源》一文。该文较为系统论述了西欧共同市场产生的历史前提、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认为“共同市场”不仅是西欧六国加强国内剥削和国外掠夺的工具,同时也是对抗美国、重新分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手段[11]。其他一些学者则主要根据列宁关于“国际垄断同盟”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集中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力图揭示其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不少研究都带有静态分析的特征,缺乏纵深的历史眼光和动态把握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变化的能力。在第二阶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西方学者关于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开始影响国内理论界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逐渐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转向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范式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研究中由此滥觞。直到欧债危机的发生,理论界才出现了重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现象,继而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但总体说来,这些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内在逻辑进行研究的文章则更为鲜见。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从生产关系层面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和实质的深入研究,理论界在把握其发展进程的问题上往往出现左右摇摆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当它发展较为顺利时,不仅赢得了多数人的交口称赞,甚至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论述的质疑。但是,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爆发的欧债危机,彻底打破了它所创造的“欧洲神话”。于是,对欧洲一体化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的人不断增加,唱衰欧洲经济一体化似乎成了不少人的选择。笔者认为,只有遵循马克思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来研究支配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深刻揭示欧洲经济一体化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关系,也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二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的资本逻辑

在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资本竞争主要表现为在国内同一部门为攫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竞争。马克思对资本竞争将带来的后果作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他看来,随着竞争的普遍开展,一方面,竞争会带来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积聚,从而产生垄断;另一方面,竞争会造成平均利润率下降,为了弥补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的损失,资本必然会输出到国外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的扩张在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将越来越多国家的社会生产过程融为一体。马克思指出,资本扩张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且还将使整个世界结合成为“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民族”[12]539。马克思的这种预见,在很大程度上被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所证实。

从世界范围看,欧洲经济一体化首先表现为欧洲部分国家作为一个经济整体与世界其他国家发生联系。这一整体形成的起点是关税同盟,统一大市场为其发展的必经道路,终点是货币同盟。根据马克思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支配这一历史进程的是资本运动的基本逻辑。

在探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起点时,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点是实施马歇尔计划时建立的欧洲支付联盟;一种说法是1958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而多数学者则倾向把关税同盟看做是这一进程的起点。后者更合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际。

因为欧洲支付联盟虽然在1950年代初期就已成立,但欧洲支付联盟主要是为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应美国的要求成立的,并不是欧洲国家的自愿选择。同时,欧洲支付联盟主要功能是债务清算,是在实施马歇尔计划过程中产生的,马歇尔计划一结束,欧洲支付

联盟就宣告取消。因此,从欧洲经济一体化具有的自主性和持续性特征来看,欧洲支付联盟并不具备这一特征,因而不能把其视为这一进程的历史起点。

把欧洲煤钢共同体视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起点同样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一种合作形式,其合作的进程虽然最早始于生产领域,但那时的合作,并非出于纯粹的经济动机,而更多是出于维持国家均势的政治考虑,并不真正具有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关税同盟。从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来看,建立关税同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取消成员国内部的关税壁垒,形成内部统一的商品市场。这一点,与早期商业资本要求打破国内封建地方割据,为商业资本提供自由活动空间的性质完全一样。不同的仅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早期商业资本为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市场基础;而关税同盟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其作用在于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提供商品市场保证,反映了关税同盟与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之间内在的联系,它是资本超越国家政治界限联合起来攫取剩余价值的标志,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同盟时代的标志。同时,由于关税同盟为欧共体各国构建了一个统一、没有壁垒的商品市场,而商品市场的充分发展直接加速了垄断资本的积累速度和过剩资本的形成。因此,资本跨越国界在欧洲境内的自由流动就成为资本追求更高利润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关税同盟只是消除了阻碍商品流动的壁垒,各国市场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依然存在,因此,取消这些限制成为资本运动的必然诉求。与此同时,垄断资本在组织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关税同盟虽然保障了垄断资本获得原材料的途径,但劳动力市场在各国却处于分割的状态,这对垄断资本组织生产带来了不便,因此,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纳入统一大市场即生产要素市场也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满足了资本最大程度增殖的需要,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货币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终点和逻辑终点。欧洲货币联盟是由欧共体国家中11国组成的货币一体化联合体,是战后40多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终产物,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以欧元为基础的单一欧洲货币体系。由于货币同盟的建立,涉及到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主权的让渡,建立过程必然要经历不少艰难和曲折,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框架中,它又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在这里,资本的逻辑表现为欧元形成的逻辑,即欧元的形成是欧盟成员国内部商品和资本关系广泛发展的结果。

欧元作为欧元区统一的货币,其本质是欧元区一切交换对象的一般等价物,反映的是欧元区内各国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但是,欧元作为欧元区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工具,并不是欧元区商品交换的前提,而是商品交换的结果。在欧元形成之前,欧洲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相互之间就存在广泛的交换关系,但是,这种交换因各国货币的不同,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统一,客观上给相互之间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各国没有统一的货币,国家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务的跨境流动必须按照各国货币的汇率进行最后结算,跨国间的结算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会增加相应的机构、人员和资金转移费用,这既带来了操作层面的不便,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其次,由于各国的货币政策不同,不同国家的货币汇率会受到政策影响发生波动,这种波动会扭曲商品的真实价格,进而影响共同市场要素配置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在欧共体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也不利于垄断资本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最后,在没有统一货币的经济共同体内部,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通货膨胀在共同体内的放大和蔓延,进而影响资本的统治基础。因此,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必然要求从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一走向金融政策的统一。加之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结构相似,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制度也相似,政府间谈判合作比较便利。因此,通过政府间的制度谈判,欧洲货币联盟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没有关税同盟和统一市场推动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就不会产生实行共同货币的制度要求。

由此可见,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实是资本为扩展实力范围和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断改变自身形式的进程,遵循资本活动固有的内在逻辑,即作为生产和贸易的集中和垄断产物的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起点;作为金融联合和垄断产物的货币联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和终点。

三 资本逻辑决定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缺陷和发展进程

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

物,因此,按照资本的逻辑发展起来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必然也带有资本先天的矛盾基因,这些矛盾基因的存在,使欧洲经济一体化必然矛盾重重。马克思指出:“资本本身就是矛盾”,“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12]405,542。资本的本性是获取剩余价值,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必须发展生产力。“尽管按照资本的本性来说,它本身是狭隘的,但它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12]539资本为实现价值增值必须发展生产力这一特点,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以往各种生产方式的区别。“在所有以前的生产形式下,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占有的基础,相反,对生产条件(所有制形式)的一定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的预先存在的限制”[12]608。也就是说,和奴隶主与封建地主把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用来挥霍浪费不同,资本则用来“使对象化的剩余劳动即剩余产品增殖价值”[12]419。可见,发展生产力不是资本的目的,但资本又必须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是不自觉的发挥了推动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目的的必要途径。

但是,资本所具有的全面地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同时又是同资本这种狭隘的生产形式相矛盾的,因而把资本推向解体,这种趋势……同时意味着,资本不过表现为过渡点”[12]。也就是说,在资本的统治下,由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要服从于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就给生产力的发展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界限,即只有有利于实现价值增殖目的的生产力发展才是资本需要的,否则,即使社会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可能,资本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与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发生尖锐冲突,资本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以至最终不得不以危机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解决二者的冲突。

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这种矛盾性,不仅包含了资本逐利与生产力发展的冲突,同时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造成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因素,使资本具备了“自反性”特征,即“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13]1-17。处于这样一种历史逻辑中的资本社会,必然会在其制度安排上陷于混乱和矛盾之中,即一方面,资本力求按照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但另一方面,资本又本能地按照资本的逐利本性为生产力的发展设立制度障碍。这一冲突,集中体现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政策操作和组织架构中。

首先,在制度设计上,欧洲国家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权力被设计为由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持有,即欧洲中央银行掌握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各成员国政府持有实施财政政策的权力。这种设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是平衡宏观经济总量的两大重要政策,这两大政策虽然都服从于总量平衡的基本目标,但政策具体目标的指向是不同的。财政政策指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而货币政策则着重于稳定物价与稳定币值。在通常情况下,这两大政策需要肩负宏观调控任务的同一政府来组合和搭配使用。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中,由于两大权力被不同的主体持有,平衡经济总量的任务被分解到了两个不同主体的身上,从而形成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加之两大主体面对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经济问题形成的时间顺序差异,很难使这两大政策被同步同向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两大政策的功效。同时,由于两大主体肩负的任务不同,还会导致两种政策相互冲突的情况。一般来说,成员国政府肩负的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增长的任务,其政策偏好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即使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带来通胀的危险,但因为消除通胀不是各成员国政府的责任而是欧洲中央银行的责任,各成员国政府也会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这就使本来为平衡经济总量创造出来的财政政策异化为加速总量失衡的工具。对欧洲中央银行来说,道理也同样成立。

其次,在政策操作的技术层面上看,当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发生经济失衡时,由于成员国没有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来对本国账户逆差进行调节,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政府举债来维持经济的运转,这就会不断恶化这些国家的债务状况,最终使这些国家走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深渊。而对欧洲中央银行来说,尽管欧洲中央银行具有货币政策的调控权,可以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进行调整,但由于成员国实际经济状况不一样,无法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来使处于不同境况的国家实现经济平衡。因此,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失衡的调整面临着金融一体化与成员国经济差异化之间的两难选择,这将是欧元区未来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

最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缺少决策权威组织。欧盟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的主权国家,更多具有邦联国家的特征。因此,欧盟在决定重要事务时,往往采用“全体一致”的决策制度,这种决策方式不仅因

繁冗的决策程序与复杂的投票程序使其错失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更制约了欧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共同行动能力。从经济一体化本身的要求来看,超国家机构取代国家机构的过程,即主权从国家向欧盟一体化组织的转移最终形成一个单一地区性政府,应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不仅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多数国家在推进一体化的决策中难以达成共识,即使历经曲折形成了共同的决策,但因缺乏推动决策落实的权威机构,使决策最终不免流于形式。

总之,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内部矛盾和制度性缺陷是资本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矛盾和缺陷不可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框架中得到解决,这就决定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始终要受制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使其前景充满了变数,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但是,也必须看到,合作与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内在发展的必然规律,欧洲经济一体化是符合资本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也是欧洲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创举。从较长时期来看,虽然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和方向是不可逆转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不足以颠覆和否定这一历史发展进程。

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前景和趋势做出的上述判断,不仅是基于理论的逻辑,更有实践的佐证。近十多年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始终与困难和危机同在,而且在每次危机中,欧洲经济一体化都能在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中走出来,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注释:从大的方面来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历史上遇到的最大危机主要是两次,一次是本世纪初的“制宪危机”,一次是2010年的“欧债危机”。从欧盟应对这两次危机的结果来看,危机不仅没有中断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反而成为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两场大的危机使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认识到,欧洲经济一体化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加强经济一体化才能解决。因此,把危机当成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和动力,呼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欧洲“迈向一个更有行动能力的政治联盟”渐成主流意识。在主流意识的影响下,近年来,关于全面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种方案和倡议正在增加。这些方案和倡议,尽管尚未形成有效力的制度措施,但也代表了欧洲主流社会对持续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决心和态度。因此,尽管欧洲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主流社会主观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经济一体化依然具有持续推进的前景和趋势。

总之,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以关税同盟的建立为起点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资本在强制为自己开辟活动空间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由此给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和方向是不可逆转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在较长时期还不足以颠覆这一历史发展进程。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将不断的逼近自身的发展极限,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准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日益成熟的社会条件。

①《世界知识》1957年第4期和《世界经济文汇》1958第12期开辟专题介绍“欧洲共同市场”及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早期我国出现的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文献。参见:梅沱《欧洲共同市场“面面观”》,《世界知识》1957年第4期,第5⁃8页;〔苏〕Л·苏斯林,马文奇《“共同市场”是大垄断组织斗争和统治的范围》,《世界经济文汇》1958年第12期,第12⁃16页;W·斯波特咧,果青《西欧共同市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影响》,《世界经济文汇》1958年第12期,第17⁃20页;东米雄,碧虚《欧洲共同市场的发端及其问题》,《世界经济文汇》1958年第12期,第21⁃26,44页等。并且,《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第9期开始出现有关经济一体化译文,如哈勃勒、陈彪如《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第9期,第1-5页;宾司格尔、问樵《一体化通论》,《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第9期,第6⁃13页;斯特里顿、定扬·巴拉萨《经济一体化理论》,《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第9期,第33⁃35页。

②参见:应霄燕《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形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第94⁃99页;蒋永穆、杨少垒《欧债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2期,第88⁃100页。

参考文献:

[1]ROBSON P.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M].London:Goerge ALLen&Unwin,1984.

[2]VINER J.The Customs Union Issue[M].New York: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3]LIPEY R G,LANCASTER K.The General Theory of Second Bes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6-1957,(1):11⁃32.

[4]FRANKEL J,STEIN E,WEI S J.Trading Blocs and the Americans:The Nature,the Unnatural,and the Super Natural[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1):61⁃95.

[5]于津平,张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与机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6]李政鸿,曾怡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1):77⁃98.

[7]PAUL S.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0.

[8]MAMDEL E.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and“Supranationality”[C]//RADUCE H.International Firms and Modern Imperialism:Selected Readings.New York:Penguin Books,1975.

[9]PETER C.Towards a Marxist The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0,(1):24⁃29.

[10]LEVY D.Challenging Social-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Updating Theories of Imperialism:The The⁃ory of BlocImperialism Imperialism[J].Critique,2010,(2):241.

[责任编辑:钟秋波]

[11]韩世隆.论西欧共同市场的起源[J].经济研究,1964,(9):44⁃5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杨祖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The Capital Logic and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GAO Shan1,2
(1.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5;
2.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Although never made a discussion on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Marx has foreseen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movement of capital.For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Economics,the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with changing form during which capital expands its scope and grabs more excess profit.The logic of capital movement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adline of the process,but also the system defect and its develop⁃ment.Through this process,capital further exacerbates the contradictions in capitalist society while explo⁃ring its living space,thus brings more difficul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this process,capitalism will approach the limit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which appeared to prepare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social condi⁃tions for a new form of society.

Key words: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capital logic;development process

作者简介:高杉(1983—),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经济一体化。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12SZYQN14)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3⁃10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4⁃0083⁃06

猜你喜欢

发展进程资本逻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进程与趋势
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
浅析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资本逻辑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星座”的哲学探究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