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性参与的意义、现状与推动策略

2015-04-10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气质

方 刚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0周年专题研究·

男性参与的意义、现状与推动策略

方刚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95世妇会强调了男性参与的重要性,但20年来男性参与在中国仍然做得很不够。男性参与的概念在1994年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此后不断受到重视,男性参与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中国男性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刚刚起步,需要加强。推动中国的男性参与,应该加强男性参与的理论研究,落实男性参与的现状与经验研究,并且在法律与公共政策、学校教育、大众传播、社会服务等领域制定和落实推动男性参与的具体策略,这些是弘扬'95世妇会精神所必需的。

男女平等;男性参与;男性气质;推动策略;'95世妇会;《北京宣言》

’95世妇会的《北京宣言》中曾强调了男性参与对于促进性别平等的意义。20年过去了,中国促进性别平等的努力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笔者认为,未能充分唤起男性参与,是阻碍性别平等充分实现的原因之一。

在’95世妇会召开20周年之际,再次明确男性参与的意义,思考男性参与的策略,无疑会对弘扬’95世妇会精神,推进未来中国的社会性别平等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男性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

1994年,“男性参与”的概念在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此次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专门对男性参与生殖健康做了论述:“应做出特别努力,强调男子应分担职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负责任的生育、性和生殖行为,包括计划生育、产前和妇幼保健;防止性传播疾病包括生殖道感染;防止非意愿妊娠和高危妊娠;共同管理和创造家庭收入,共同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健康和营养;确认和促进男女儿童的平等价值;防止对妇女的暴力。”

1995年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男性参与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北京宣言》第25条明确呼吁:“鼓励男子充分参加所有致力于平等的行动”。

’95世妇会之后,男性参与推进性别平等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2004年,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48届会议呼吁政府、联合国组织、公民社会从不同层面及不同领域,包括教育、健康服务、培训、媒体及工作场所,推广行动,以提升男人和男孩为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作出贡献。

2005年8月31日通过的《北京+10宣言》第25条也写道:“关注男性的社会性别属性,承认其在男女平等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其态度、能力对实现性别平等至关重要,鼓励并支持他们充分平等参与推进性别平等的各项活动。”

2009年第53届会议上,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进一步呼吁男女平等地分担责任,尤其是照护者的责任,以实现普遍可及的社会性别平等。

同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成立了“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凸显了对男性参与社会性别平等运动的重视。

2014年,联合国发起“HeForShe”运动,致力于倡导男性参与;同年11月,第二届全球男性参与大会在印度德里召开,这是继5年前里约会议之后,世界范围的又一次更高级别的男性参与大会,会议呼吁男人和男孩致力于终止性别暴力,促进性别平等。

二、男性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男人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的工作中。长期以来的父权文化建构了不平等的性别制度,男性更多是不平等制度的受益者。男性责无旁贷,有责任从自己做起,投身于两性平等和公正的事业。

事实上,男性参与具有必要性。男人就在那里,你没办法回避他们,他们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家庭中。反对性别暴力、促进性别平等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无视他们;离开人类社会中一半的成员谈性别平等,不可能成功。’95世妇会后,中国20年的追求性别平等的努力,一直都是女性在推动,很少见到男性的身影,无疑影响了许多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男性参与还具有可能性。男性并不是铁板一块,男性气质是多样的,每个男人的生命史都不同,他们对性别差异的态度也不同,男性主流仍然是向往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的。男人也有权利和使命参与到反对性别暴力、促进性别平等的工作中,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男性参与使用的是男人手中的权力。男人控制着体制中的权力,必须借助这种权力,使之转化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力量。如果有一个男性的领导人,男性的意见领袖甚至宗教领袖,在呼吁和致力于性别平等,必将影响到更多的人,特别是男人。这远比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单方面的努力要更有效。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推进,更有助于体制的改变。

男性参与从改造个人做起,到改变体制和社会。男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男性参与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力量时,社会就会发生改变。男性参与本身就是改造男性的榜样行为,当一个个男性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活跃分子时,男性参与的社会号召力便会呈现出来。

三、中国男性参与的现状

相比聚焦于女性的研究,目前中国针对“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的研究与行动起步很晚,非常缺乏,而且存在许多争议。也正是在争论与思考的基础上,男性参与的重要性、定位,以及策略,变得日益受关注。2007年之后,一些较成熟的有关男性参与的论文开始发表,男性参与研究受到正视。

在男性参与的理论研究方面,笔者提出从改造男性气质视角推进男性参与。当男性气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变动中时,改造非支配性男性气质,促进男性参与成为可能[1]。

促进男性参与的一些具体研究,也有少量发表,比如:讨论如何通过男性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介入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深入发展[2],如何通过影响男性气质促进参与型父亲的形成[3];应该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男性参与[4];反对家庭暴力立法中应该具备的男性气质视角[5],等等。201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进行了中国首次男性气质与性别平等的大型定量调查。

在推进男性参与的公共政策与社会行动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李慧英教授多年来积极推进“男性侍产假”政策;2002年,北京“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志愿小组成立;2005年,“男性解放学术沙龙”成立,倡导男性参与;2010年,“白丝带反对性别暴力男性公益热线”开通;2012年,有学者组织“男性反对性别暴力承诺活动”。笔者亦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之邀,于2012年成为他亲自领导的“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该网络成员,使命便是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男性参与,特别是在反对性别暴力领域的行动;同年底,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宣布成立,自我定义为全球性的男性参与运动“白丝带运动”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中国男性参与研究和行动已经萌芽。但是,从事男性参与研究的学者非常少,虽然已经有一些零散的有关如何推进男性参与的研究,但尚缺少全面系统的论述。许多重视并希望推动男性参与的人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在制度与实践等层面推动与落实男性参与。

四、推动男性参与的策略

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已经将“男性参与”视为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策略,’95世妇会20年的经验也显示,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高度重视男性参与。基于当前中国男性参与研究与行动的现状,笔者在此提出从理论到实务推动男性参与的策略,希望对男性参与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加强男性参与的理论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和男性气质理论,将为推进男性参与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论述,认为父权制是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基础。男性在父权制中扮演什么角色,男性是否可以参与到反对父权制的运动中来,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男性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男性既是父权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这决定了男性参与的必要性;男性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的解放,这决定了男性参与的可能性[6]。

男性气质研究同样为男性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男性气质是支配的、阳刚的、主宰的,在这样的男性气质之下,男性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有学者揭示了此前所定义的单一的男性气质,实际上是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男性气质(Kessler,S.J.,D.J.Ashenden,R.W.Connell,G.W.Dowsett,1982)。非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是推动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的基础。

长期以来,许多女权主义活动家以道德倡导、女权理论来呼吁男性觉悟,促进男性参与。这没有错,但效果未必好。我们的主张是:要从男性自身的需求唤起男性参与的意愿,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人的伤害;让男人知道,他参与推进性别平等,不只是为了女人和孩子,他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男性气质理论可以用来研究男性参与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具体推进、操作策略。可惜目前这样的研究还非常缺少,对2006~2012年中国知网的文献进行检索,讨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关系的论文,只有六七篇。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格外加强。

(二)进行男性参与的现状与经验研究

在推进中国男性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汲取国际社会男性参与成功的经验,总结国内男性参与不足的原因,对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男性参与具体策略的提出做准备。

瑞典是男性参与最受推崇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民主党执政起,瑞典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推动男性参与,同时配合着大量的舆论宣传、民间倡导、社会服务,从而使得男性参与的政策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瑞典的成功经验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汲取,并且有了各自的发展。瑞典的经验是中国推进男性参与时必须进行认真学习的。

2014年第二届全球男性参与大会上,许多国家都展示了本国的男性参与经验与成果,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未来推进男性参与的借鉴。

在加拿大,“白丝带运动”为全球的男性参与提供了典范,积累了推进男性参与的非常丰富的经验。“白丝带”已经成为男性参与的象征性符号,对此经验进行学习,将直接推进中国的男性参与。

考虑到男性参与同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男性参与经验,同样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两岸三地文化背景相似,港澳台地区在男性参与上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成为中国大陆推进男性参与的参考。

在了解国际及港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陆以往的男性参与尝试,对于提出本土化的男性参与策略具有重要帮助。

(三)在法律与公共政策领域推动男性参与

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所谓基本国策,属于公共政策的第二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元政策,第三个层级是具体政策。基本政策承上启下,是各项具体政策制定的依据。联合国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强调的是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与公共政策当中。我们强调从男性参与角度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同样也要将男性参与的推进体现到国家的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中。

笔者一直主张,男性参与应该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入手。制度方面便是相关鼓励男性参与的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个人方面便是从帮助男性认识到父权制、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人和女人的伤害,从而使男性参与成为男性的自我要求。在强调个人改造的同时,不能忽视体制的改变,二者相辅相成,在过程中互相促进[7](P165-172)。这两个方面,制度是根本,但个人方面的改变,也离不开法律与公共政策的推动。

在现有的法律与公共政策中,存在对支配性男性气质进行鼓励的情况,这不利于男性参与。比如,在离婚案件中,法官多数将孩子判给母亲抚养,背后的假设是男性不如女性适合抚养孩子;男性较女性晚退休5年的规定,背后的假设是女性比男性更适合承担家务劳动,等等。即使仅仅从推进男性参与的角度看,这些法律及政策也是需要修改的。我们需要全面检讨中国现有法律、公共政策中阻碍男性参与之处,同时提出可以促进男性参与的建议,如反家暴法正在全国征询意见,笔者主张,其中应该明确纳入鼓励男性参与反对家庭暴力的内容;推动出台“男性侍产假”制度,以促进男性参与照顾婴儿、抚育孩子;呼吁设立“男性参与日”这一国家的公共假日,作为倡导男性参与的契机;推动在政府中设立“性别平等部”,等等。

妇联系统作为推进性别平等的重要组成机构,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入推进男性参与的内容。

(四)在学校教育领域推动男性参与

学校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过程,男女平等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从各级学校开始培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成为促进男性参与的课堂。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遵循反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对性别气质二元划分的教育,反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教育,反对“拯救男孩”“阳刚男生”“贤淑女生”式的教育,而鼓励性别气质的自主、多元发展。这样的性别教育,可以通过教材、教学等不同方式来落实。

在教材方面,检讨现有教材中阻碍男性参与的内容,比如一些小学教材的插图,都是女性在做家务、照顾孩子;为编写新教材提供尽可能多的全面建议,增加鼓励男性参与的内容,比如父亲与孩子玩耍、做家务,男性从事传统上由女性从事的工作等内容。

在教学方面,如体育课上,男生和女生从事同样的运动,男生也可以跳绳,女生也可以踢足球;增加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从幼儿园到小学均增加社会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等等。

在其他方面,如教师鼓励父亲来开家长会,检讨并改善公共空间(如卫生间)的性别配置,等等。在高等教育中,男性参与的教育可以浸透到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

(五)在大众传播领域推动男性参与

媒体是进行男性参与、男女平等教育的重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应该受到充分重视。

我们可以做的是:调查、检省不同媒体节目中阻碍男性参与的内容,对于促进媒体内容的男性参与提出尽可能全面的建议;制定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男性参与培训的内容框架;对于男性参与的事件给以关注和报道;鼓励媒体推出男性参与的标杆式人物,媒体进行宣传倡导,使公众具备学习的典范;鼓励多元男性气质的节目,如广告中男性可以从事传统的女性活动,女性可以成为领导但并不被“男性化”,等等。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在2014年组织了10位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男人在全国四城市进行了“讲故事”活动,分享性别经验,倡导男性参与,经由媒体报道,出版和发行了该活动的纪录片和专著,也实践了在大众传播领域的男性参与倡导。

(六)在社会服务领域推动男性参与

香港地区的经验是,社会工作组织在推动男性参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体系正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应该非常重视社工在男性参与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整套社会工作中如何推进男性参与的具体建议。

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在中国大陆正在快速增多,这也是一个潜在的进行男性参与教育的团体。我们应该针对心理咨询中如何体现社会性别意识,如何促进男性参与及男女平等进行研究。

反家暴法草案中有对预防与矫治施暴行为的规定,男性参与可以在家庭暴力的预防、处置等许多环节贡献力量。男性辅导师更容易与男性施暴者建立合作关系,许多女性受暴者也希望听到来自男性专业人员的意见,男性参与反家暴的工作也有助于自身性别觉悟的提升。

西方一些国家的男性参与组织,组织“好爸爸好父亲”培训项目,极大地促进了男性角色的改变。

国际社会的经验是,NGO组织的社会行动一直在促进男女平等、男性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大陆的性别平等NGO组织也非常活跃。在推进男性参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国际经验,提出NGO组织推进男性参与的策略。比如,作为男性参与象征标志的“白丝带运动”,已经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中国也有了作为NGO组织的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如何更好地让这一网络在男性参与运动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总之,男女平等的实现离不开男性参与,男性可以而且能够成为促进男女平等的重要力量。弘扬’95世妇会精神,推动性别平等,需要我们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和推动男性参与。

[1]方刚.从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J].妇女研究论丛,2007,(6):5-10.

[2]方刚,钟歆.父亲类型研究与促进男性参与[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4):37-42.

[3]黄河.男性研究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8,(2):40-47.

[4]罗晓娜.论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男性气质的改造与男性参与[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6):47-51.

[5]方刚.反家暴立法应有男性气质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1,(6):16-20.

[6]方刚.男性要解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24.

[7]方刚.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tatus Quo of Male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on Its Significance

FANG Ga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male participation was emphasized in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in 1995.Yet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participation has not been good enough in these 20 years.The concept of male particip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1994,and it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continually since the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gender equality.It is necessary and available to achieve male participation.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le participation in China are just starting,which need to be developed a lot.The promotion of male participation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n the theories on male participation,on its status quo and the experience on it,as well as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male participation in many fields,such as public policy,school education,mass communication,social service,etc.All above aims at giving full scope to the theme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in 1995.

gender equality;male participation;masculin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in 1995;the beijing declaration

C913.14

A

1008-6838(2015)01-0023-05

2014-12-25

联合国人口基金“男性反对性别暴力促进项目”(项目编号:CHN7U511)

方刚(1968-),男,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性与性别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气质
让鹰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西海岸新气质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