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研究

2015-04-10王桂忠陈星潭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粤北瑶族民族

王桂忠,陈星潭

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研究

王桂忠,陈星潭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从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粤北瑶区,大批瑶族青壮年外出务工引发民族传统家庭教育的断隔以及民族地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充分展开等因素分析,指出了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了“多渠道保存”与“多层面发展”的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策略.

长鼓舞文化;困难与挑战;保存渠道;多层面发展;粤北瑶族

广东瑶族同胞主要居住南岭山脉的粤北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另有部分散居在以上3个县周边市县的瑶族乡镇.粤北瑶族同胞能歌善舞,凡瑶族男性无不擅长长鼓舞,每逢瑶族节庆,瑶族同胞就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长鼓舞是粤北瑶族最具代表性传统文化方式,与瑶族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以及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1].粤北瑶族长鼓舞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到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影响和冲击,包括粤北瑶族长鼓舞在内的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生存的空间与范围日渐缩少.为迎合商业演出或所谓的“民族民间舞蹈汇演”,充满传统文化符号的长鼓舞在不断被“转基因”.异化的长鼓舞表演出现大量不土不洋、以假乱真、以讹传讹的现象.长鼓舞活动的变味、失传、远离青少年的状况令人揪心.

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责无旁贷.在此背景下,挖掘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完善理论体系,建立发展模式,为瑶族长鼓舞适应及走向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粤北瑶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粤北瑶族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生存的土壤必然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当前,粤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大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已显现出来.

1.1 西方文化对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文化与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处于劣势[2].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发展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自我独立性被削弱,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及其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劣势,发展也受到阻碍[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商品的流动更加自由,文化产业的扩张、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开始慢慢地威胁到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粤北瑶族传统文化中“贵和合”理念、不善竞争和经验直观的思维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取向;另一方面,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普及,作为全球化取向的现代文化难以对粤北瑶族传统文化做出让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已经强势进入粤北瑶族地区,给粤北瑶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与根基被动摇,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粤北瑶区的青少年也面临更多的文化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力之强,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大,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难以回避和排斥.在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给粤北瑶族地区的社会文明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同样对传统文化进行着冲击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的有序性被打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被削弱,这在粤北瑶族地区的青少年中反应更为明显.

1.2 粤北瑶族家庭结构的变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冲击

粤北瑶族地区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民族“文化基因”的承载体.粤北瑶区青少年获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从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开始起步.在粤北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在早期,他们的文化传播主要是言传身教,靠口耳相传,瑶区的孩子自一出生就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也是人类最古老、最强韧、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但是在今天,这种关系出现了松动和断裂的迹象.粤北瑶区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很多瑶族同胞将孩子留在了粤北农村,瑶区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农村小学50%以上的学生是瑶族留守儿童,部分学校的班级有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粤北瑶区留守儿童众多,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这种人口流动的现状,带来粤北瑶族家庭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家庭传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瑶区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成家立业后定居,民族传统习惯也在淡化.传统文化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为基本模式的传承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隔.

另外一个冲击来自大批学生寄宿在学校.山区学生过于分散,粤北瑶族地区大多取消了村小或村教学点,开始推行低年级寄宿制,小学生基本要求到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确实得到了改善,但长年的寄宿集体生活,使瑶青少年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与交流大大减少,那些原本依附于本民族文化之上的个人行为和生活经验日渐远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同感也随之减少.

粤北瑶族地区社会发展,当地村民家庭常住人口的变化,以及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寄宿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链断裂或传承过程的断代.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传统纽带一旦被割断,要想再重新拾起就难上加难.

1.3 粤北瑶族地区学校还没有起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

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强度在减弱,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学校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学.尽管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4].但事实上,粤北瑶族地区许多中小学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并没有设置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

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学校,在于教师.粤北瑶族地区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普遍没有专业的民族传统文化师资,传授民族文化课程的老师基本上以兼职教师为主,真正懂得瑶族文化内涵的教师不多,他们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民族文化培训.在粤北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非常薄弱,要想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来说,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粤北瑶族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和发展;在一些注重记忆,多以口传身授的的民族传统技艺日渐萎缩的时候,如何加强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对接;粤北瑶族地区的学校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

2 传承粤北瑶族长鼓舞的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都同样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这样一个回归的过程.人们应该以此为鉴,在粤北瑶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充分而及时化解传承中的困难和难题,走出一条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而实现粤北瑶族长鼓舞传承带动其他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

2.1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多渠道保存

2.1.1 业余性与专业性的保存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业余性保存主要是指保护和保存好源自于民间,在民族地区有一定活动基础的长鼓舞民间活动.比如瑶族同胞在传统节庆中有跳长鼓舞的习俗,民族地区的县、乡镇和社区也有一定数量喜好长鼓舞健身的群众,县文化局,乡、村文化站应鼓励、保护和支持这些民间活动,同时利用好民族传统节庆,组织小型传统文化艺术演出活动,为群众的业余性长鼓舞活动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长鼓舞的专业性保存是指粤北的市、县文化部门或者演出团体,要将长鼓舞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改编后搬上艺术舞台.目前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县均建立了民族歌舞团,长鼓舞也是这3个歌舞团的主打节目.在20世纪60年代,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工团曾到北京演出,并得到周总理的接见.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工团,在连续几届的“广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中,都表演了风格不同的长鼓舞,广东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也一直以瑶族长鼓舞作为必选的品牌项目,这也为长鼓舞的专业性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鼓舞业余性保存可以为粤北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长鼓舞专业性保存可以促进长鼓舞的规范化发展,业余性保存与专业性保存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1.2 静态性与动态性保存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静态保存主要是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将长鼓舞记录、整理,建立好长鼓舞的历史文化档案,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网络化平台建设.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长鼓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建立和展示已经非常简单,这些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长鼓舞权威信息资料,不仅是历史的记载和整理,也可以为当今的长鼓舞文化传播与研究提供良好基础.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动态保存则包括原生态的保存与继生态的保存两种.原生态的保存是指把传统长鼓舞按原文化、原风格、原动作学下来,在群众中传承和在专业团体或民族文化中心经常表演;继生态的保存则是将原来比较简单朴素的民间长鼓舞进行一定的整理、加工和创作,在尊重历史习俗的前提下,使粤北长鼓舞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更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参与,更适合现代化的展演与交流.

粤北瑶族长鼓舞静态保存是历史发展的需要,长鼓舞的动态保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动态保存与静态保存,可以成为良好的有机互补.

2.1.3 外在性与内在性保存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外在保存是指对长鼓舞的动作套路、音乐、道具、表演形式进行保存;而内在的保存,是指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推广,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与长鼓舞相关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审美标准、思想感情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进而了解长鼓舞的产生与发展的文化内涵.

长鼓舞的外在保存是确保长鼓舞发展的不变异,长鼓舞的内在保存是探询长鼓舞的文化基因,确保长鼓舞拥有文化发展的动力.

2.1.4 主体性与辅助性保存

长鼓舞主体部分的保存是指对长鼓舞的主要结构进行保存,这也是确保长鼓舞的原汁原味.

长鼓舞的辅助部分保存对其它辅助部分,如音乐、服装、道具、及伴奏乐器进行保存.因为,这些辅助部分往往与长鼓舞的产生、发展以及风格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长鼓舞文化内涵关系密切.因此,假若只对长鼓舞主体进行保存而不重视对辅助部分的保存,就是不完整的保存.

主体部分与辅助部分的同时保存,是防止粤北长鼓舞形式与内涵“变异”的重要渠道.

2.1.5 “舞者”与“舞台”保存

“舞者”保存是指保护好粤北瑶族长鼓舞艺人,他们中有的是不脱产的半职业艺人,有的是在本民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或善舞者,有的则是县文工团的长鼓舞表演的骨干人员,他们即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长鼓舞的保存者,他们对长鼓舞的发展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舞者”的存量与现状,直接关系到粤北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对粤北长鼓舞“舞者”的保存.

“舞台”保存是指利用和建设好粤北瑶族长鼓舞的表演舞台.目前粤北瑶族长鼓舞表演的“舞台”有几类.

一是层次较高的受邀外出演出的“舞台”,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国或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省级综艺晚会、受邀到国外的华人社区表演等等;

二是粤北本地的“舞台”,如粤北各类节庆活动与节庆晚会的表演;

三是粤北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如乳源瑶族自治县鸵鸟寨、必背镇民族村,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瑶寨、连南瑶山篝火晚会等景点都设有长鼓舞表演舞台,有相对固定的长鼓舞演出,表演者多为当地瑶族青年或年轻艺人.

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舞蹈长鼓舞,舞者需要展示舞台,舞台是舞者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重视长鼓舞舞者的建设,长鼓舞“舞台”也将更加灵动而有光芒,舞者(艺人)队伍也能够得到相对的发展.

2.2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多层面发展

2.2.1 民间性活动层面

粤北民间群众性长鼓舞发展层面又可分为人人都能参与的民间娱乐性长鼓舞,以及由不脱产的半职业艺人,或群众中能歌善舞者表演的民间表演性长鼓舞.民间群众性长鼓舞的发展,能够为粤北长鼓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2.2.2 校园活动层面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渠道和利用学校这个平台来聚剑.民族传统文化融于粤北瑶族学校教育中,不仅有利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加以改造,注入新内容,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还可以为粤北瑶族地区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注入活力.

2.2.3 舞台表演层面

粤北地区文化部门应组织好长鼓舞的创编与表演工作,将从民间村落中搜集到的不同流派长鼓舞,在保持原有民间喜闻乐见形式和本色风貌基础上,经过提炼精华,严谨结构,规范动作,进行改编、加工和创作,使长鼓舞内容更新、观赏性更强、民族风格特色也更加浓郁,为长鼓舞文化的发展做好引领、带动与示范作用.

2.3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发展民族歌舞事业

广东省申报的瑶族盘王节(韶关市)、瑶族耍歌堂(清远市)、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刺绣(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也说明,广东在瑶族传统文化领域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是有成效的.

粤北瑶族长鼓舞能够“申遗”成功,一方面说明了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遗产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粤北瑶族长鼓舞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价值.“申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挖掘、保护和发展瑶族长鼓舞文化.

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实施非遗保护中,主要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四种重要方式”[6].广东省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确实应该从“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的角度,重视瑶族长鼓舞的生存与发展.

[1]王桂忠,张晓丹,吴武彪.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26-128.

[2]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3):14-18.

[3]曹秀能,王凌.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14-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2012-12-18].[2014-01-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8/08/ 11281799_254704319.shtml.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吴小攀.非遗的生产性保护[N].羊城晚报.2011-06-26(B3).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of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ality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WANG Gui-zhong,CHEN Xin-t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s the western culture go to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forcefully,a large number of young Yao go to work outside which results in their disconnecting with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Also the local schools are not taking the course of local traditions seriously.On the situations mentioned above,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and the strategy to carry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whihc is“multi-channel of preservation”and“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culture of Long Drum Dance;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ways of saving;multifaceted development;Yao na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G852.9

:A

:1007-5348(2015)04-0046-05

(责任编辑:欧恺)

2014-12-09

韶关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7312-00013).

王桂忠(1964-),男,满族,辽宁锦州人,韶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粤北瑶族民族
粤北龙船歌研究
我们的民族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