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2015-04-09周凌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献,教学设计,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61-05

历史文献是史料的主要类别之一,“包括各种文字的或口传的记录……一切具有意义的文字记录,无一不是史料或包含有史料价值”。①教师在平时以及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具有了解史学前沿动态、拓展历史文化视野、增进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升教材处理能力等作用,这于教学设计是有益的。以笔者为例,教学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的历史文献主要来源于历史著作和历史论文。教师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对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本文从启发设计思路、填补教学空白、触摸历史细节和尝试史料研习四个方面探讨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对教学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不是仅为公开课而开发。历史教师教学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合适的史料以及对教材和史料的理解及处理能力,其中,首先是对史料的占有,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着教材即能进行绝妙的教学设计,产生很好的设计思路的教师不多,一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或之时总是会说:“我去找些资料来”,“我在找资料。”大多数教师还是需要在占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因此,撇开教师的主观设计能力不说,从客观而言,是否占有合适的史料,就成为设计的首选因素。

教师的教学设计犹如写文章需要思路一样,设计思路是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依据,思路清晰、严密,教学安排才能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行程流畅,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好的效果。以笔者为例,教材在手,自有传统的教学思路,但是要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或更好的设计,灵感的产生和设计的进行则需寻索适宜的史料,而后形成教学思路。当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确有想要怎样的设计,然后去寻求资料,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且与主题并不矛盾。

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外交”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这一课本身也存在教学思路,即70年代外交关系突破的三个表现,也就是三个目标题的呈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从外在看,三者作为70年代外交关系突破的表现是一种并列关系,从教材表述看,二三两个目标题联结较为紧密,即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而一二两个目标题关联性却不甚紧密,如果存在联系的话,表面上看都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否有更紧密的知识联结和更流畅的设计呈现呢?此前,我恰巧阅读了英国学者菲力普·肖特著的《毛泽东传》,被评为“迄今为止西方最新、最具深度的一部毛泽东全传”。当我尝试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相关中美关系缓和的内容叙述就从其他叙述中凸显出来,我再次阅读了书中关于中美关系缓和的叙述后,灵感一现,决定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切入“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两个目标题内容。在突破的三个表现中,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并不突兀,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中国外交三大突破的关键,于是我把这种并列关系进行转换,采取三合为一的教学思路,使三者成为彼此联结一个教学整体。而同时,电影和小说的叙事结构也给我启发,这一课的教学何不双线交叉进行,以中美关系缓和为主线同时,再以《毛泽东传》的文本材料作为另一推进线索。当然,为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浏览了一些与此课有关的文章,材料引用不止于《毛泽东传》的文本叙述。如此,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也成为题中之义。

于是,整个教学思路和轮廓是,从教材的课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了解三大突破事件,其中明确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课前提示有说明),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进入教学,从《毛泽东传》的乒乓外交文本叙述提出设问“哪些因素促成友谊谱写?”引入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从乒乓外交之后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的相关材料:“随着基辛格在第二次访问结束后返回国内,联合国大会投票驱逐了台湾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而代之。战后政治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了”。①转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目标题内容,之后回归基辛格访华对于尼克松访华的意义。从尼克松访华的材料,即“对毛而言,尼克松的访问是一个胜利。在中国民族历史上的作用并不稍嫌逊色的另外的一切也都会接踵而至:田中角荣,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②进入“中日邦交正常化”目标题的知识学习,此后再回归到中美关系缓和之路的进程,直至中美正式确立外交关系。并让学生在此前是什么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作为呼应。最后以美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的三个领域的综述作为收笔。如此,既突出重点,又彼此联结,整个设计一气呵成。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除了对教师设计思路形成的意义外,教学设计促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问题的思考,以历史文献为教学载体,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能力,以及阅读历史读物的兴趣。

历史文献的运用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启发在于,历史教师平时需要多些阅读、把阅读内容与教材以及设计相联结,多行思考和笔记。如此,教师平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然会更多一些教学想法,无论是思路的形成和结构的处理,无论是知识的深入理解或是知识拓展,总之,对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事件的叙述难以充分展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鉴于教学的需要而进行随机处理,若有些内容教材没有叙述,未必也可以忽略,如果觉得某块内容的讲解需要增补,则补充之。

笔者在进行中美关系缓和原因的备课过程中,发现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教材只在提及中国为何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时表述“中国要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但是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相当友好的,作为学生来说,从教材的叙述中可知中苏关系已然发生了变化,但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中苏关系由友好兄弟同盟走向交恶乃至兵戎相见的程度,学生是很想了解的。当然,教学的重点依然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此处教学内容的补充不宜喧宾夺主。

关于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材料,笔者取自《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一文,作者认为,中苏关系的破裂发生在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之后,但早在赫鲁晓夫下台之前,中苏两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对后来双方关系的破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一文中选摘了部分原因,为了节省时间和提升效率,考虑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其中几则材料,并尝试培养和提升学生提炼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苏共二十大展开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斗争后,中共领导人在肯定苏共二十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批评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苏联领导人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持反对意见。

苏共领导人认为必须保持世界和平,而中共则认为国际关系的紧张会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这导致了两国领导人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50年代末,赫鲁晓夫连续提出了两项建议,妄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一是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一是建立联合潜艇舰队。

苏联领导人对中国1958年突然炮轰金门、马祖二岛的做法十分不满。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

1960年7月,苏联做出了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①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师生问答,学生明确了中苏关系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意识到中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调整外交政策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这样的设计会显得丰满,学生的欲求得以满足,并使教学程序更流畅,也有助于突出中美关系缓和的重点和突破这一难点。

历史本身不全是抽象和理性的,在历史硬币的另一面,她是由具体的细节汇成;历史人物不总是高大上的,历史人物是人而不是神,总有人性的表现和特点;历史事件的发展也不是直线铺就的,曲折是其本性,这也是历史的真实。教师通过历史文献片断的提供,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如此的历史才是可触摸的真实的历史,也是丰富而生动的历史。

1971年3月,一个中国乒乓球代表队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他们是数年来第一批旅行国外的中国运动员。4月4日,美国队的一名队员,19岁的加利福尼亚人,对一名中国选手无心地说起他想到北京去访问。此事被报告给周恩来,第二天他向毛提及此事。他们商定将这事搁置一边。但当晚在服用了安眠药片后,毛呼叫起他的护士长,在他就要入睡之时,他昏昏沉沉地告诉她说,打电话给外交部长,指示他立即邀请那名美国选手。

乒乓外交,如其被称号的那样,在世界上席卷起一场风暴。②

——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

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改善之路上的一个传奇故事,它对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意义重大。书中乒乓外交决策的叙述展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晚年的国家领袖,既有其年龄特色,又担负国家的责任,还具有历史的敏感性,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历史文献中这般细节性描述的呈现,对于中美关系改善过程的传奇性无丝毫影响,反而更增添了其传奇、瑰丽、柔和的色彩。而从文献的细节描述中,我们亦可抽丝剥茧,见诸当时的政治体制的专制和高效。

在当年(1970年)北京的国庆节那天,周恩来带着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埃德加·斯诺夫妇,去和毛一起在天安门上拍照。这是一种空前的姿态:从未有过一个外国人获得过如此殊荣。“很不幸,”基辛格以后承认,“他们的表达方式太曲折了,我们西方人粗疏的心灵完全错失了这一关键之点”,在过了一段长时间后,他才意识到,毛显然正在表达说,与美国的对话有着他个人的支持。

……

因此,第二年春天,毛做出一个甚至连鲁笨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姿态。①

——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

卷起风暴的乒乓外交并非是中美关系改善进程中的首步,在乒乓外交之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为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已经在小心翼翼地展开接触,这是历史的渐性;在接近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中美接近的障碍,这是历史的曲折表现。中美双方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文化传统的差异、长期的政治对立所带来的隔阂,使中美双方领导人行动起来都小心谨慎、小步前行,有时,信号的释放和接纳会存在一些障碍,上述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文献的叙述可见中美双方为改善关系的试探、困境以及努力,以理解乒乓外交既具历史的偶然性,又体现历史的必然性。也为中美关系于1972年开始正常化,一直到1979年最终实现正常化作一伏笔。

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需要有对历史细节的触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加入历史细节的环节,是对刚性历史和抽象历史教学的补充,也是一种人文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体现,因为,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同一体,教师本身和教学对象的学生都如此,教学设计中自然也应有所体现。从工具论的角度而言,“即把历史描述的研究方法与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一种认识方法”。②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和方法使用在历史教学设计上。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添的历史细节需要把握其真实性和科学性,一般而言,文学类的材料较历史类的材料,其真实性和科学性是有差异的,历史类的文献材料本身,也需要考查其整体风格特点和文献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历史教学的合理而科学的历史细节,以体现历史的感受力。

历史文献包罗万象,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和根据。由于客观历史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历史本身的局限性,历史文献与历史事实常有出入,这就需要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的鉴别工作,以便对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③

同时,我们从各地高考试题中可以明显地意识到历史学科史料教学的特点和史学研究的特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培养史料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中历史文献素材的运用可为史料研究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会。

随着基辛格在第二次访问结束后返回国内,联合国大会投票驱逐了台湾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而代之。战后政治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了。④

——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

这段材料看后,估计学生普遍会产生一个疑问:美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是制造障碍,比如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是如材料有意无意透露的信息,是开启绿灯、有意放行呢?关于美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问题上态度究竟如何,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把它作为一个史学研究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史料后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解决。教师通过设置悬疑、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间,自主动手通过资料查阅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史料查找和求证史料的方法和能力。

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还可促使教师把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教材的编撰具有稳定性,不会年年变化,而史学研究的成果则是逐年累进,高考试题中也出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教材未述的研究介绍,这既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引,也意图引导师生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以此拓展学生的视界和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研习,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的结尾处,安排了史学研究成果的互动和史料研习的设计环节。笔者首先指出,美国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研究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课题(美国学术界对一这课题研究的关注角度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学术著作陆续问世(向学生展示系列研究著作名称,让学生作粗略的了解)。然后说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是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进程和作用的研究。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作用部分的教学设计,文献材料呈现如下(已作摘编,材料引用的文献名称及作者姓名先不在电子课件上呈现):

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在以前研究基础上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产生了以下积极影响:1.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的霸权主义。2.促进了中美关系全面而且迅速发展。3.推动了中国与日本和众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正常席位。5.有助于7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走向稳定。6.对当今朝鲜半岛的稳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美国学术界还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局限性作了初步探讨,他们认为,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际共产主义发展不利。(2)中越关系开始紧张并恶化。(3)中美关系正常化虽然最后实现,但是并没有解决武器出售给台湾这一问题。①

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进行中美关系缓和作用的已有信息与文献材料的信息作比对,让学生述说文献材料呈现的信息中哪些是通过本课所学、教师讲解和课外知识所了解的作用,以及哪些作用是未曾遇见和思想过的,以促进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缓和作用的广泛性(有兴趣的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查阅材料以求具体化了解)。此后,笔者会与学生共同发现文献中提及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的内容明显是文献作者本人的观点倾向体现(而非美国学者一般意义上会认可的积极或局限层面向),向学生说明文献来自《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述评》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之综述,让学生猜测文献材料可能出自哪国学者之手(美国或中国),之后点明作者是广州暨南大学陶季邑教授,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文献会隐含史学研究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历史文献的阅读与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不止于此,历史文献的阅读与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也即是对历史教学的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教师平时阅读历史文献时,可留意有助于历史教学设计之用的素材,在教学设计进行之前,适量阅读历史文献对设计有直接的意义。历史教师需要多阅读历史文献,把此作为一种习惯和爱好。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并非要把尽可能多的文献材料运用于设计之中,历史文献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服务于历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中历史文献的运用宜精不宜多,引用篇幅宜短不宜长,要考虑学生阅读材料和解答问题的实际,同时选择历史文献的材料时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典型性。

【作者简介】周凌,女,浙江余杭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