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2015-04-09陈光军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研究

陈光军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陈光军

(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康定626001)

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主要围绕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内涵与本质特征、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比较、联系、把握等一系列问题,在学术界进行了积极探讨。在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还存在着比较方面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国外研究成果介绍薄弱等问题,尚应借鉴以往研究中对本质把握、客观评价、纵横联系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就有不少学者围绕毛泽东社会主义观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如孔令栋的《“一穷二白”的哲学——评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观》等文章,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反复探讨并引起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目前学术界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1.全面肯定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以蒋国、施家瑞、张北根等学者为代表,但不同的学者划分标准却不尽相同。蒋国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鲜明特色“一是显明的新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特色;二是独创性的哲学思维特色;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1]。施家瑞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第一,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都不同,他所处的新的时代使他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既想超常地发展国民经济,又谨慎地警惕西方‘和平演变’战略,避免滑出社会主义轨道。第二,毛泽东总是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到哲学高度来认识,然后再高屋建瓴地指导社会实践,尤其在历史紧要关头,更显示出他哲学思考的深邃与远大的战略眼光。第三,毛泽东社会主义观自始至终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核心思想。”[2]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突破性的角度分析,佟玉东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解放思想,冲破前苏联模式,提出社会主义应有符合各国特点的多种模式;针对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的观点,集中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指明在经济体制上不应立即消灭资本主义,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思想;在政治体制问题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上,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措施”[3]。

2.部分肯定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以杨少英等学者为代表。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和毛泽东思想区别性的角度分析,杨少英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毛泽东个人全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中有精华,也有缺憾,尽管精华部分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整体却不完全与之等同。其特征表现在:“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整个体系具有矛盾性;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整体内容缺乏现实性;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一种不完全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他个人社会主义思想的总汇。”[4]还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特点是:正确与错误交织;思想始终动摇不定;现实性与空想性交错。”[5]

上述这些不同意见的学术争鸣都能够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但究竟哪些才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本质特征仍需广大理论工作者予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究和论证。

二、比较视角下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

学术界在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孤立地抽象谈论,而是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鉴别中进行深入研究的。

1.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横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主要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间社会主义观的比较以及中国早期著名社会革命家间社会主义观的比较。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比较。从三者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设想的差异角度分析,吴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邃的构想。他们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前提,并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原则、上层建筑各方面,构想出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基本原则。1948年9月会议以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正确地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原理和东方前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有关思想,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创新和贡献。建国后,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毛泽东很快就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推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超越发展战略,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充满曲折、坎坷。究其深层原因,与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理解偏差和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实行社会超阶段发展的模式密切相关。”[6]

其二,孙中山、邓演达、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比较。从三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进行分析,丁三青认为:“孙中山、邓演达、毛泽东分别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阶级、三个认识起点决定了三个认识层次即邓之于孙的社会主义认识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毛之于孙、邓的社会主义认识是超越、飞跃的关系。联系他们的认识的纽带则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7]而且,“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只是对时代的表层反映,邓演达尽管较之有所深化,但尚未达到升华的境界,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对时代的自觉意识,它基于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并受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的指导。”[7]

其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理论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但各自研究的视角却不尽相同。一是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侧重点角度分析。曹小平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侧重于理论应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对科学杜会主义理论侧重于现实运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坚特前两代领导人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侧重于将现实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8]

二是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差异性角度分析。王新婷认为:“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邓小平各自的社会主义观之间既有基本原则上的一致性,又有历史过程中的前后衔接性和思想观点的继承性,也有核心问题上的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把握不同、对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认识不同、对外国资本主义认识不同等。”[9]李新芝则认为:“毛泽东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以实现平等为目的、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他看来,平等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抽象原则,平等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不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于社会道德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这带有明显的伦理社会主义的色彩。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建设社会主义。”[10]

三是从对社会主义认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角度分析。陶林、张伶俐认为:“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初步探索和大胆创新,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幸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淖,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事业与执政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必将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取得更大胜利。”[11]陈述认为:“毛泽东提出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正确方面,但也出现了某些失误或较严重的失误。邓小平则继承毛泽东正确的方面,纠正和结束其错误的方面,通过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再通过理论创新,终于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12]

2.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主要是根据毛泽东一生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的比较,是自身成长不同时期的比较和研究。

其一,青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学术界对青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论述的文章并不多见,围绕青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确立方面,鲜于浩认为:“青年毛泽东醉心于探讨改造世界和中国的方法、途径,倡导‘大规模的自由研究’求索模式。他成功地劝说蔡和森等会友共同实践,在理性的比较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观。”[13]

其二,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当前,学术界关于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成果明显多于青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研讨的视角和方法也较为不同,基本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内容。圣蕾、武计海认为:“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观内容丰富,主要囊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在政治上集中体现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构建,在经济上集中体现为致力于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在文化上集中体现为力图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14]

二是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整体评价。罗运洪认为:“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是一个有缺陷的体系,……是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其错误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社会主义形态而没有找到正确实现的方法而发生的。”[15]圣蕾、武计海认为:“纵观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观,正确与错误交织,有其贡献之处,又有诸多失误。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程度为基点,可从三部分对其进行评析:一部分称之科学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一部分称之教条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或别国经验的教条照搬;一部分称之空想社会主义,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脱离了中国国情,具有空想性。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及其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藉前车之鉴,方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台阶。”[14]

三、联系视角下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

就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联系方面学术界予以广泛和密切关注,在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联系、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以及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论证,但学术争鸣尚有不足,与其它问题的关系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1.与“文化大革命”的联系。魏宪朝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甚至是密切的联系。从客观上看,毛泽东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上,未能冲破传统的苏联模式,过分地强调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与苏联不同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认作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而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悲剧。从主观上讲,毛泽东试图把原有的社会主义搞得更加纯洁,来杜绝资本主义复辟,但由于他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上的认识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形成了一套适合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思想体系,结果使自己走向了历史的反面。”[16]朱海雄则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鲜明表现为人民公社思想和《‘五七’指示》,而这两者又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关系。”[17]

2.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杨少英认为:“和毛泽东思想相比较,毛泽东的整个社会主义观,作为毛泽东本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观点的总汇,它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正确的理论和观点与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混杂在一起。”[4]施家瑞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既有相通部分,也有差异之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中正确部分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乃相通之处。不同的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指他本人而不是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总看法,既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两方面的理论观点和做法。”[2]杨少英认为:“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中,有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成功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创造性的较成熟、稳定的结论。这些正确的结论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念的精华所在。这些正确的理论也是属于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当中,有许多理论上并不错误,但完全‘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所形成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容易造成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僵化状态。而这些恰恰正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干。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中,还有一些既误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论述,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属于错误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缺憾部分。”[4]

3.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匡长福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第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8]黄岳海认为:“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思想,特别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在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这二者关系时,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这是割断历史,不符合实际;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毛泽东那里早已有之,没有什么新东西,否认有理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19]

4.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联系。杨建伟认为:“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逆向转变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认识的偏差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一偏差不可避免地引起党内甚至中央领导层的广泛争议,从而在工作和认识上产生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些本是正常现象的矛盾和斗争,是不难得到妥善解决的。但晚年的毛泽东从其偏误的社会主义观念出发,不仅认为真理总是掌握在以他为代表的少数人手里,而且由于过去的巨大成功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以及对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解,导致他总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意见分歧。”[20]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把握

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内涵、本质、特征、比较、联系、启示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界也进行了积极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按照时间顺序来把握。按照时间顺序历史地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但国内学者在时间段的界定上却有着不同理解。

其一,三阶段说。朱瑞海、曹贤姿认为:“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10月《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探索阶段也是比较正确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着力点是以苏为鉴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宏观规划和战略构思。从1957年10月到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式和途径作了微观的设计,毛泽东的重点是如何快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62年9月到1976年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重心从经济建设转向上层建筑,‘反修防修’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以致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21]王正宇认为:“从1919年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萌芽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发表,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形成时期。从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曲折发展时期。”[22]

其二,四阶段说。孟庆春认为:“应把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分为四个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4月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发表。第二阶段:从1956年4月《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发表到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第三阶段:从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到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第四阶段:从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23]田牧认为:“可以把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21年1月以前的青年时期;1921年1月—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提出之前;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1957年夏到1976年9月。”[24]

2.按照现实逻辑来把握。何世芬认为:“在对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教训和总结中国13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通过自己三次艰辛的探索和创造,终于在思想理论上全面突破了由斯大林所僵化了的传统社会主义思维框架,迈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阶段的大门,并为完成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阶段向实践阶段的过渡,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25]孙秀芳、翟洪峰则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判断,不断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先后两次引导中国从世界体系撤离。第一次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脱离出来,加入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以中苏论战为开端,中国又逐渐脱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国际战略,打开封闭的国门,中国逐渐重返世界舞台。上述两次对外战略调整都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26]

3.按照社会发展进程来把握。杨治远认为:“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诸方面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其后,他又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任务及其历史地位作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形成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这一理论对指导和鼓舞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的社会观也有了新的内容,对未来社会有了新的设想和构思,这促使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不断向前,产生了实质上的初级社会主义观。”[27]王敏认为:“一是要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二是要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考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28]

五、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评析

当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一是要深入思考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本质特征;二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要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鉴别中进行深入研究;三是要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联系、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以及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论证;四是要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系列问题。

但其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通过对资料的检索、分析,结合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前沿研究的把握,我们对学术界当前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比较方面研究的不足。就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横向比较研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仅就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比较,还缺乏与俄国的列宁、斯大林,越南的胡志明,古巴的卡斯特罗以及朝鲜的金日成等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比较。同时,在中国范围内,学术界突出强调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间社会主义观的比较,也同样缺乏像与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其他杰出共产党人的比较。而就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纵向比较研究来说,明确划分早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和晚年毛泽东的界限,科学比较毛泽东一生各个不同时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还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亟待学术界更多的学者进行广泛探讨和热烈讨论,以进一步深化认识,逐步达成共识,推动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走向成熟。

2.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方法的单一。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只注重从先定命题出发作纯逻辑推演而不注重实证分析或只有现象的罗列而不注重思辨抽象的研究水平上,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其他实证性研究方法的运用,今后应该加强运用实证性方法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探索,并将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科学地构筑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方法体系。因为,只有建立在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又注重思辨的逻辑抽象分析,才可能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并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3.国外学者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介绍的薄弱。通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我们可以查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学术界仅有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永康博士撰写了《莫里斯·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和《评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两篇系统介绍国外著名学者视野中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方面的文章,而对国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却很少涉及。其实,近年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研究引起了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分析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用正确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更加健康的发展。

4.其他不足。在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特征的表述上,准确性、严密性、系统性尚有不足;在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上还存在许多空白领域;在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把握、意义、启示等方面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蒋国.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特色[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4).

[2]施家瑞.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特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佟玉东.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观的突破[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杨少英.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辨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6).

[5]张北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吴茜.试析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差异[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2).

[7]丁三青.孙中山、邓演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6(4).

[8]曹小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观比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理论与实践),2002(4).

[9]王新婷.试析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及原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0]李新芝.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诠释学维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1]陶林,张伶俐.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创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12]陈述.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1).

[13]鲜于浩.青年毛泽东的求索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确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

[14]圣蕾,武计海.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观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5]罗运洪.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6]魏宪朝.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7]朱海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18]匡长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J].当代经理人(北京经济瞭望),2000(S1).

[19]黄岳海.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完善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20]杨建伟.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迷误及其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影响[J].岭南学刊,2002(3).

[21]朱瑞海,曹贤姿.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7(2).

[22]王正宇.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3).

[23]孟庆春.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三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2).

[24]田牧.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发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

[25]何世芬.社会主义一代宗师的光辉业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读后[J].长白学刊,1997(3).

[26]孙秀芳,翟洪峰.论世界历史视野中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7]杨治远.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到初级社会主义观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1).

[28]王敏.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3).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MAO Zedong View of Socialism

CHEN Guangjun
(Kangba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Kangding 626001,China)

Research on MAO Zedong's concept of socia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academic circles,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ism concept of MAO Zedong 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comparison,relation and mastering of MAO Zedong's view of socialism.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 deepening and becoming mature,the research on Mao Zedong's view of socialism still have such problems as inadequate study on comparison,research methods being unique, weak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research findings,etc.,so beneficial results should be referenced in terms of essence grasping,objective evaluation,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etc.in the previous studies.

MAO Zedong;view of socialism;overview

A84

A

1009-4326(2015)03-0001-06

(责任编辑 郭 伟)

2015-03-18

陈光军(1969-),男,江西南昌人,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3.001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