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食蛤”的含义

2015-04-09

南方周末 2015-04-09
关键词:淮南子蛤蜊隐士

董立功

《书屋》2015年第2期刊登了学者谢泳所写的《陈寅恪、钱锺书诗同用一典八例》一文,文章对陈、钱二人在旧体诗写作时的用典习惯进行了横向对比,并找出了八个例子,意在说明二人知识系统和阅读趣味的相似性。谢泳先生选取的这个研究角度很巧妙,我对谢泳先生的观点也基本赞同。但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我与谢泳先生对于“食蛤”这个典故所要表达的含义有细微差别,似乎有进一步补充的必要。

谢泳先生在文中称:“食蛤,一般表示轻蔑和嘲谑之意,典出《淮南子》。”真是如此吗?经笔者查阅,《淮南子》中确有关于“食蛤”的记载,相关记载出自《淮南子·道应训》,内容如下: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这实际是一则小故事,大意是:卢敖游历北海,经过北方,进入北极,到了蒙谷山上,看见一位隐士,双眼凹陷,鬓毛乌黑,肩膀像鹰一样,上半身丰满而下半身瘦削,飘飘然迎风起舞。那位隐士回头看见卢敖,慢慢地放下双臂,逃到石碑后面去了。卢敖近前一看,那人正蹲在龟壳上吃蛤蜊。

在这则充满玄幻色彩的故事中,卢敖在蒙谷山上碰到了一位隐士,隐士的相貌、举止都很奇怪。当隐士发现了卢敖这个陌生人,就连忙躲起来了,并蹲在龟壳上吃蛤蜊。谢泳先生在文中将“食蛤”解读为“轻蔑和嘲谑”之意,似乎不妥。笔者认为,应解释为“不问世事”“不感兴趣”之意。

无独有偶,在《淮南子》之后,“食蛤”这一典故在典籍中也多次出现,也都表达了“不关心”“不感兴趣”之意,试举数例。

《南史》中的“食蛤”

据《南史·王融传》载:

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为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王融很狂妄自大,有一次去拜访王僧祐,刚好碰到了沈昭略。沈就问这是谁家的小孩,王融很不满,说自己像太阳一样,照耀天下,谁人不知?沈昭略却说:“不知道这些,还是吃蛤蜊吧。”可见,“食蛤”用在这里表示沈昭略对于王融是谁并不关心,也不打算过问。

汪元量词中的“食蛤”

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鹧鸪天》词,词曰:

潋滟湖光绿正肥,苏堤十里柳丝垂。

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啼。

花似锦,酒成池。对花对酒两相宜。

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宋度宗时以琴艺供奉谢太后和王昭仪。元灭宋,汪元量随三宫被掳北去,住元大都凡十年。曾访文天祥于狱中,诗歌唱和。后出家为道士,还归钱塘。这首词应该是汪元量从元大都返回杭州后所作,由于南宋偏安江南,小朝廷根本无意收复失地。此时的词人对国事早已心灰意冷,对世事毫无兴趣。“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一句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最好写照。

丘逢甲诗中的“食蛤”

清末志士丘逢甲曾有一首《重阳坐》,因全诗较长,这里仅录其后半部分:

湘子桥颓石欲枯,文公祠古寒秋芜。

潮州老守挂冠去,南来吾道行益孤。

海气昏昏天欲坠,且食蛤蜊知许事。

满城风雨铸新诗,幸无败兴催租吏。

丘逢甲是清末著名的抗日志士、教育家、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冬之际,即公元1899年。此时,距离丘逢甲发起的“抗日保台”运动失败已过去了四年。面对山河破碎,丘逢甲内心充满愁苦,诗中的“颓”“枯”“寒”“孤”等字眼正是作者此时的真实心境,“且食蛤蜊知许事”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失望情绪。

看过上述三个“食蛤”典故的使用情景,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钱锺书的《生日》和陈寅恪的《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就不难理解钱诗“聊借令辰招近局,那知许事蛤蜊前”和陈诗“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等诗句中“食蛤”的具体含义了。

猜你喜欢

淮南子蛤蜊隐士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隐士的50年隔离生活
隐士
嫦娥奔月
下厨记
蛤蜊的不同吃法
蒸鸡蛋加几颗蛤蜊味道更鲜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淮南子主术训》之法律起源观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
隐士